“在马”“信马”“护马传马”
——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讨
2020-12-19梁军伟
梁军伟
(平顶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高度统一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既要给学生传递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与精神,更要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它承载着鲜明的价值观内容,具有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专门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教师队伍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职业群体。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认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也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1]。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也存在部分思政课教师信仰淡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如有的思政课教师对共产主义存疑,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有的思政课教师表面把马克思主义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却是“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的拥趸,是大谈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民主等论调的“隐形的非马分子”等等,对这些问题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示范与引领是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2]”,思政课教师的信仰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他们身上若出现信仰问题必然会严重弱化信仰教育效果,会严重影响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3],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力军,根本要求就是“政治要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3],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其从“在马”到“信马”“护马传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一、“在马”是前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课教师鲜明的政治底色。思政课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姓马”“在马”,不但组织上“在马”,思想上更要“在马”,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增强“在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强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毁灭。”“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4]326二十世纪的苏联东欧剧变就是最好的教训。
“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326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回顾近百年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且从不动摇。
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只有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5],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多元价值观面前不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才能担负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的责任,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学习党章党规,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规矩”[6],是党员的第一行为准则。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力军,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首先要坚持“在马姓马”“姓马姓共”,“政治要强”是对我们站稳讲台的根本要求。党章党规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和准则,规定了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坚决不能做,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也是我们站稳讲台的根本遵循。
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虽然说学术探索无禁区,但课堂讲课要有底线——必须要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纪律。近年来,一些不良现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时有发生,有些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表面上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党的领导,实际上却是“在马不信马”,“四个自信”不自信,“两个维护”不走心;有些教师课堂上口无遮拦,传播西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妄加议论;有些教师发牢骚、爱说怪话,喜欢盯着社会的负面现象,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言行不一致。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坏。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党章党规,树立严格的底线意识,自觉按照原则规矩办事,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扛起精神之旗,立起精神支柱,以高尚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构建学生的美好精神家园。
(三)学习系列讲话,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教育问题,对青年的价值观教育、政治观教育等做了重要论述,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7], 他们的信仰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同时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8],“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9]。这些论述对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肯定,对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寄予厚望,回答了学校教育“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就“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强调:“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前不久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
就学校教育“如何培养人”,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开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性,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这些论述以突出的创新性、强烈的实践性、鲜明的时代性、显著的开放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的青年教育理论体系与工作体系,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高度的信心和勇气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认真领会系列讲话精神实质,要以对教育事业的虔诚与至爱,始终保持勤奋敬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下大功夫把系列讲话精神落细、落小、落实,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信马”是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指引方向,坚定理想信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4]326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理想信念问题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广大思政课教师只有系统认真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神器”,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南针”“望远镜”和“显微镜”,才能站得稳、走得远、看得深。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针”,为自己成长发展指引方向
有学者提出“在马容易,信马难”,强调“信马”的重要性,言简意赅,发人深思。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要求来讲,“在马”和“信马”应该是内在统一的,就是身份和信仰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六项要求指明了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和努力方向,“政治要强”是根本。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11]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思政课教师,就没有安身立命的根本,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思政课教师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高,自身没有一个正确的原则作指导,在遇到大是大非、形形色色的问题时就会因底气不足而不知所措,就不能用主流声音占领舆论制高点,就不能坚决抵制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要当好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4]181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当有着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把目光投向时代和社会,“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3],为学生树立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榜样。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望远镜”,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4]66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不学通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具体化,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是保证我们对客观事物获得规律性认识因而富有远见的“望远镜”。
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作为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方法论要活学活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答学生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思想疑惑。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12],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在面对共产主义“渺茫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思潮时,我们坚信并能够给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信心和底气就来源于《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面对学生“资本主义好像挺有活力”的困惑,1859年马克思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3]。“两个决不会”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承认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长期共存的可能性。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显微镜”,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世界,才有可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它是保证我们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因而具有洞察力的“显微镜”。
思政课教师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洞察各种社会现象,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自觉坚守“在马”“信马”的重要保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和思考问题,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及主要方面,这样面对复杂的问题才能不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近年来,有些人借口我们过去犯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以时代变化为由,竭力淡化、甚至妖魔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大力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和超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使一些人认识模糊、思想混乱、精神信仰动摇。面对纷繁多样的价值世界和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状况,如果我们舍弃了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就会对当前泛滥的各种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认识不清,自然也不会给予有力地回击,就会导致我们失去话语权。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面对海量庞杂、良莠不齐的思潮或现象缺乏分辨力,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恩格斯说过:“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14]思政课教师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维习惯、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使运用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一种自觉。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历史与现实,洞察其局限性,积极回应西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澄清模糊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主动传播者。
三、“护马传马”是责任与担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3]这是党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信任与鼓励。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但要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做到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一种理论职责,更是一种政治担当。
(一)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15]但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受到严重挑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合当代中国,有的人则借口“中国化”公开将之弃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思政课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以致失去了判断是非的标准。
中共一大代表之一、武汉大学老校长李达同志曾经说过:“搞马克思主义的人要有坚持真理的品格,不能像摆摊的小贩,天晴把摊子摆出来,下雨就收摊子。”[16]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不容怀疑的,必须旗帜鲜明的维护。在“非马”“去马”“反马”各种错误思潮甚嚣尘上之时,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厚重的理论根基,以足够的勇气和担当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敢于亮剑发声,坚决批驳错误思想,抵制错误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这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具备了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人,才有资格做马克思主义的代言人。
(二)做马克思主义的代言人,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剧变发生不久,邓小平针对所谓共产主义失败论的国际性思潮,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7]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看,对科学的认知是信仰的前提,思政课教师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从理论认可上升为感情认同,才能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当下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马克思主义本身非常深刻、不易理解,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很紧密,致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不要说普通人,就是许多思政课教师研读起原著来也是比较吃力。加之改革开放后,在国内,社会变革期衍生出各种社会会矛盾;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西化”中国,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其必须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广大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钻研感悟、集体培训、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使其做到课堂教学有底气、引导学生思想接地气,使其勇于肩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责任,切实种好学校意识形态这块“责任田”,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综上,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理想信念问题是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决弘道者和积极传播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