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王庄堡村为例

2020-12-19常雪连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旅空间资源

常雪连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山西 太原 030032)

乡村公共空间是当地村民共同交往和从事公共性活动的场所,是传统乡村的重要构成部分[1]。乡村公共空间既承载着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公共活动,也影响着乡村人际关系交往,发挥着维系社区认同感、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作用。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逐步发生改变,其外在形式无法与新时代的功能需求相适应;其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乡村缺乏应有的活力,活动组织日渐减少;加上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现代化元素侵入,乡村公共空间套用城市模式,忽视了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缺失了固有的乡土气息。因此,传统乡村公共空间集体记忆的消亡与破坏,成为当下乡村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窘况。

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化与传承带来新的契机,借助文化旅游融合开发的趋势,在乡村公共空间形态延续与改造的基础之上,进行旅游功能的匹配,探索乡村公共空间营建和活化策略,对于延续地方性知识、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实现区域主客共享,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王庄堡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王庄堡镇,为著名的文化古村,于2016年列入山西省第二批“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试点范围。村域范围内既遗存有古城垣、奶奶庙、古牌楼等传统的公共空间,也建有休闲广场、农家书屋等现代公共空间场所。它们不仅是该村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它们已成为激发乡村活力和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王庄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资源,尤其是传统公共空间资源面临逐渐消亡的尴尬境地,如何借助“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的契机,激活该村的公共文化资源显得尤为迫切。而全域旅游的发展,尤其是文旅融合的逐步推进,为王庄堡村激活传统公共空间资源,展现地域特色文化,推动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乡村公共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与生活需求的变化,乡村传统文化习俗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乡村地区中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得当地的人口结构产生变化。群众基础的改变和地方性人才的流失,成为乡村公共空间延续发展的难题[2]。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消亡和文化失语,转型背景之下提倡的文旅融合发展,为激活乡村公共空间功能提供了契机。然而,忽略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功能性问题,则为其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产业融合性不足

从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视角来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不仅仅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附加工业与旅游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集中体现。从目前乡村公共空间的产业性来看,多呈现的是单一产业的功能特征,如乡村图书室的阅读服务功能、晒场农产品的农业生产功能、传统庙宇祠堂的祭祀服务、休闲区域的社区交往功能等。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之下,单一产业功能无法满足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诉求。以王庄堡村的奶奶庙为例,只开展有单一的祭拜活动,市场吸引力相对有限,目前庙会节期间来往的村民多来自周边村镇。因此,需要在传统公共空间的基础功能之上,叠加餐饮休闲娱乐、农业休闲体验、传统庙宇朝圣、景观观赏以及文创展示等旅游业态,激活传统公共空间产业融合。

(二)功能性缺失

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功能,是构成乡村公共空间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功能形态。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诉求以及人际关系也发生改变,部分传统公共空间功能已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而符合时代的新型消费功能公共空间却还未出现,进而导致其功能的缺失,集体记忆和文化价值也随之衰减。王庄堡村的古城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其传统的防御功能不再符合当前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又未开发出新的功能价值,且多数村民对古城垣的文化价值内涵鲜少了解,导致古城垣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乡村公共空间营建涉及当地村民、乡村旅游者、政府、旅游开发商等多方利益主体,利益冲突成为乡村空间营建的障碍之一,如何平衡多方利益诉求,建立利益平衡生态系统,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意义重大。因此,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既包括对于传统功能的活化与改造,也包括符合新时代特征需求的公共空间的营建,拓展其旅游功能,并建立平衡的利益生态系统。

(三)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自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传统乡村乡土性逐渐受到现代化元素侵入,乡村公共空间发展开始套用城市模式,忽视了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外来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的模板化借用,使其营建缺失了原有的地方特色。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削弱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独特性,文化元素考虑不足,文化特征符号缺失,造成了公共空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注重探索提升地方文化知识,增加对于地方性文化元素特征的考虑,充分调动本地村民的参与热情,激发内生动力,增强乡村公共空间的独特性与文化共识。

(四)集体记忆遭消亡与破坏

乡村公共空间集体记忆的消亡与破坏,一方面源于现代元素与外来文化的侵入,这种侵入表现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造理念的挪用,外来参与主体的营建技艺套用,以及对于外来文化的直接植入。以王庄堡村为例,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艺的影响下,从外观上看,古城垣的范围与居民生活居住的区域在风格上渐趋分化,古城垣成为古旧和衰落的代表。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进而导致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感降低,地方文化在现代化侵入中日渐式微。乡村公共空间集体记忆的消亡与破坏已经成为阻碍地方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路径分析

乡村公共空间是集体记忆的空间载体,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外在表达形式。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公共生活空间变成了可供旅游者参观、回忆和感受乡村文化的旅游景点,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文旅融合不是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加,其本质是围绕文化主线进行产业重构,实现文旅互动融通[3]。其路径包括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界域融合和区域融合等[4]。鉴于此,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可以从乡村资源融合、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和功能融合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合理发展特色产业,活化公共空间功能,使之有利于助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乡村农民娱乐休闲空间的优化,更利于乡村文化空间的构建。

(一)以乡村资源融合为基础

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以文化元素与旅游业的融合为前提。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指戏台、祠堂、晒场等有形的实体资源,还包含这些实体资源所承载和反映的无形文化。那么,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建设应以乡村资源整合为基础。这不仅要求对空间范围内各类实体资源的整合利用,而且需要注重对这些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开发,更强调将实体资源与其内在的文化元素融合于一体,并作为整体展现出来。那么,在乡村资源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在遵循和保留乡村原有的空间格局基础上,对空间范围内的实体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修缮,为营建乡村公共空间提供资源条件;其二,挖掘实体资源的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将公共空间打造为融合有形物质和无形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这对于彰显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色,增强乡村公共空间的吸引力,提升村民对于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多元产业融合为动力

文旅融合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将文化和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将乡村公共空间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以为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从产业融合程度的角度来看,文旅融合的发展可分为产品交叉、产业链互通和产业重构三阶段[5]。产品交叉阶段是文旅融合的初级阶段,融合层次较低,主要体现为文化与旅游两产业中出现的一些交叉性产品。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一些处于旅游业发展初期的部分乡村地区,其公共空间的营建可充分借助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在挖掘地方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特有的文化元素,注入文化活力,形成乡村旅游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链互通为文旅融合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强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市场、资源方面的共享。对于一些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地区,其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相结合,借助其已有市场得到活化发展。产业重构是文旅融合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突出表现为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并有力推动旅游业提质升级。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其公共空间的营建应加强地域文化元素的渗入,构建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旅游空间。

(三)以先进技术融合为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融合,并成为文旅产业融合的关键所在。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应重视技术的应用,以技术融合为支撑,最大限度地还原和突出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以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游客的体验需求。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从产品的开发、宣传、消费等环节都重视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有机结合。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则应从公共空间规划、媒介宣传和公共空间活动设计等方面着手,做到规划科学、宣传有效和活动创新。在公共空间规划方面,要重视寻求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借助高水平的规划技术,确保在保护乡村聚落肌理的基础上,对乡村文脉进行延续和传承。在媒介宣传方面,可充分利用大众化的自媒体平台,制作乡村旅游网页,以及与旅游电商的合作,对乡村旅游和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在公共空间的活动设计方面,要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活动内容的设计方面融入乡村特色文化元素,优化乡村游客的整体体验。

(四)以多种功能融合为保障

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资源的功能价值,由此,功能融合成为其突出表现。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区域的一部分,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不仅仅是对其旅游价值的开发,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和满足当地村民的诉求,最终构建乡村游客与当地村民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乡村旅游功能与村民生活功能的融合,为公共空间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保障。那么,在推动乡村公共空间功能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从乡村游客视角出发,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内容设计、设施建设和环境氛围,增强其吸引力,完善其旅游功能;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地村民的需求,在保留乡村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更新和活化乡村公共空间的价值功能,使其适应并满足当地村民对美丽乡村生活的需求。

三、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策略

(一)整合乡村特色资源,充实公共空间内容

我国深厚的农耕文明积淀了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例如,庙宇、戏台、祠堂、晒场等有形资源,以及民俗歌曲、舞蹈以及风俗习惯等无形资源。这些资源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乡土味道,凝聚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为此,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建设,首先应该加强对乡村各项资源的整合利用。这对于展现乡土文化特色,丰富乡村公共空间内容,以及增强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挖掘整理宝贵乡村文化资源。在调查统计乡村各项资源基础上,对其形式种类、现存状况、功能价值等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出适宜整合利用的资源。第二,厘清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时序。依据资源的现存状况,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程度和资源开发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对于适当修整即可加以利用的资源,予以优先选择;对于修复和利用难度较大的资源则应划归为后期开发的资源,从而提高乡村公共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第三,注重资源之间的有机融合。现有的乡村资源分布散乱,且缺乏有效组合。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过程中,需要对特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巧妙建构相互间的联系,使公共空间的资源融合实现外在形态与内在神韵浑为一体。以王庄堡村的公共空间营建为例,为进一步丰富其公共空间内容,应在整合村域范围内的传统和现代公共空间资源的基础上,首先开发利用现有的庙宇祭祀活动和民俗文化展演等资源,然后逐步进行古城垣、牌坊等修缮与开发难度大的空间资源。另外,公共空间资源的整合应充分结合原有的古村布局,以确保空间资源的优化组合。

(二)培育产业融合业态,提升公共空间价值

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再限于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而逐步探索与农耕文化、乡土习俗等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创新发展。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其营建发展应借助文旅融合的契机,充分挖掘和运用乡村文化元素,打造乡土文化产品,积极培育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这对于丰富乡村公共空间内容,赋予其文化内涵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将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其产业经济价值,激发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6]。因此,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一方面,应合理有序开发乡村文化产品。在挖掘整理乡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各项资源间的联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如民俗节庆类活动、乡土文化类旅游演艺等,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交叉融合。以王庄堡村为例,可以依托其贯通塞北与中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通过举办塞北中原商贸文化交流节等,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激发周边区域市场活力,实现地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乡村文创旅游业。在旅游业基础较好且文化资源突出的乡村地区,依托其公共空间,引进和设立文化与旅游创意工作室,对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创意策划,推动文创旅游产品融入乡村旅游市场,形成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进而推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的深入发展。

(三)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增强公共空间活力

文化与旅游业的快速融合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也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这对于活化公共空间资源,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运用科学的规划技术,盘活乡村公共空间资源。在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和乡土文化资源逐渐流逝。这就需要运用科学的规划技术,对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理,科学定位和合理开发,使其得以活化利用。第二,引进相关技术设备,多样化呈现乡村文化。传统的乡土文化展示和活动内容设计,多为静态的视觉观览。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可以适当采用先进的技术,如VR、AR体验,让游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感受乡土文化。第三,积极采用新的媒介技术手段,拓宽乡土文化宣传渠道。借助新媒体手段,如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公共空间的活动内容、乡村风土民情等进行宣传,并及时推送乡村旅游活动动态,优化乡村游客的体验和信息服务。由此可见,王庄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就需要寻求专业规划技术的支持,通过专业的规划指导实现村域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同时,为多样化地展示该村的特色文化,如,王庄堡村作为贯通塞北与中原的特殊地域文化,应一方面寻求古城垣修复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应重视引进环境系统和体感系统技术,为游客开展深度的互动体验提供支持。另外,注重运用微信、抖音、村村乐农村网等多渠道媒体技术进行宣传,制作王庄堡村特色文化宣传页,扩大市场影响力。

(四)关注各方主体诉求,丰富公共空间功能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涉及到当地村民、乡村旅游者、政府、旅游开发商等多方主体。这些主体反映和表达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能否满足其诉求直接影响到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成败。因此,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不仅需要重视各方主体的诉求,更需要深入调查和把握其真正诉求点,尽可能最大化地满足其需求。这对于完善乡村公共空间功能,深化乡村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村民的生活幸福感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完善公共空间的生产生活功能。乡村公共空间的产生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要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放在首位,并深入调查当前农民诉求发生的变化,为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基础功能提供参考。第二,重视游客的体验需求,优化公共空间的旅游功能。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营建需要充分考虑乡村游客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深化乡村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三,关注民族大众的乡土情感需求,发挥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承功能。乡村公共空间凝聚了深厚的乡土文化,牵动着民族群众的乡土情感。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要以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前提,适度地开发利用,发挥其文化传承功能。以王庄堡村公共空间营建为例,传统的古堡城门等空间资源,因丧失了原有的防御功能,其内涵价值也逐渐被村民遗忘。而休闲广场空间、日间照料中心等现代公共空间以及传统的庙宇空间场所等,因符合村民需求,散发着不竭的活力。为此,该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应充分结合当地村民的需求,将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场所营建放在第一位。其次,为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强化市场吸引力,还需要考虑游客市场和乡土文化传承需求,重视对该村历史文化建筑、古街区的恢复营建。

猜你喜欢

文旅空间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我给资源分分类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