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猪选择要点
2020-12-19王献忠张作龙
文/ 王献忠 张作龙
一、后备猪的选择阶段
后备公猪、母猪的选择大多都是分阶段进行的。
(一)断奶阶段选择。第一次挑选(初选),可在仔猪断奶时进行。选择的标准为:仔猪必须来自母猪产仔数较高的窝中,符合本品种的外形标准,生长发育好,体重较大,皮毛光亮,背部宽长,四肢结实有力,乳头数在7对以上(瘦肉型猪种6对以上),没有明显遗传缺陷。
从大窝中选留后备猪,主要是根据母亲的产仔数,断奶时应尽量多留。一般来说,初选数量为最终预定留种数量母猪5~10倍以上,公猪的10~20倍以上,以便后面能有较高的选留机会,使选择强度加大,有利于取得较理想的选择进展。
(二)保育结束阶段选择。保育猪要经过断奶、饲养环境改变、换料等几关的考验,保育结束时一般仔猪达70日龄,断奶初选的仔猪经过保育阶段后,有的适应力不强,生长发育受阻,有的遗传缺陷逐步表现。因此,在保育结束拟进行第二次选择时,应将体格健壮,体重较大,没有瞎乳头,公猪睾丸良好的初选仔猪转入下阶段测定。
(三)测定结束阶段选择。性能测定一般在5~6月龄结束,这时个体的重要生产性状(除繁殖性能外)都已基本表现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是选种的关键时期,应作为主选阶段。应该做到:
1.凡体质衰弱、肢蹄存在明显疾患、有内翻乳头、体型有严重损征、外阴部特别小、同窝出现遗传缺陷者,可先行淘汰。要对公母猪的乳头缺陷和肢蹄结实度进行普查。
2.其余个体均应按照生长速度和活体背膘厚等生产性状构成的综合育种值指数进行选留或淘汰。必须严格按综合育种值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该阶段的选留数量可比最终留种数量多15%~20%。
(四)母猪配种和繁殖阶段选择。这时后备种猪已经过了三次选择,对其祖先、生长发育和外形等方面已有了较全面的评定。所以,该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对下列情况的母猪可考虑淘汰:至7月龄后毫无发情征兆者;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次未受胎者;断奶后2~3月龄无发情征兆者;母性太差者;产仔数过少者。公猪性欲低、精液品质差,所配母猪产仔均较少者淘汰。
二、后备母猪的选择
母猪不仅对后代仔猪有一半的遗传影响,而且对后代仔猪胚胎期和哺乳期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还影响后代仔猪的生产成本(在其他性能相同的情况下,产仔数高的母猪所产仔猪的相对生产成本低)。后备母猪的选择应考虑以下要点:
(一)生长发育快。应选择本身和同胞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个体。在后备猪限饲前(如2月龄、4月龄)选择时,既利用本身成绩,也利用同胞成绩;限饲后主要利用于肥育测定的同胞的成绩。
(二)体质外形好。后备母猪体质健壮,无遗传疾患,应当审查确定其祖先或同胞亦无遗传疾患。体形外貌具有相应品种的典型特征,如毛色、头形、耳形、体形等,特别应强调的是应有足够的乳头数,且乳头排列整齐,无瞎乳头和副乳头。
(三)繁殖性能高。繁殖性能是后备母猪非常重要的性状,后备母猪应选自产仔数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的高产母猪的后代。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外生殖器官,如阴户发育较好,配种前有正常的发情周期,而且发情症状明显。
三、后备公猪的选择
后备公猪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生长发育快,胴体性状优良。应选择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性状优良的个体。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性状可依据后备公猪自身成绩和用于肥育测定的同胞的成绩进行选择。
(二)体质强健,外形良好。后备公猪体质要结实紧凑,肩胸结合良好,背腰宽平,腹大小适中,肢蹄稳健;无遗传疾患,并应经系谱审查确认其祖先或同胞也无遗传疾患;体形外貌具有品种的典型特征,如毛色、耳形、头形、体形等。
(三)生殖系统机能健全。虽然公猪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在体内,但是通过外部器官的检查,可以很好地掌握生殖系统的健康程度。要检查公猪睾丸的发育程度,要求睾丸发育良好,大小相同,整齐对称,摸起来感到结实但不坚硬,切忌隐睾、单睾。还应认真检查有无疝气和包皮积尿而膨大等疾病。一般说来,如果睾丸生长发育充分且外观正常,那么生殖系统的其他部分大都正常。
(四)健康状况良好。小型养猪场(户)经常从外场购入后备公猪,在选购后备公猪时应保证健康状况良好,以免将新的疾病带入。如选购可配种利用的后备公猪,要求至少应在配种前60天购入,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隔离观察,并使公猪适应新的环境,如果发生问题,也有足够时间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