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0-12-18杨华
杨华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作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念能够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为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7-0089-01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开展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身道德素养以及自控能力。然而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很多初中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而过度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学,即便是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学生们不仅需要具体扎实地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探究如何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为学生讲述生活化的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以及学生参与学习的主阵地,由于初中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们通常只是会简单地向学生们进行课程内容的灌输,学生也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最终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下。因此要想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通过为学生们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指导初中学生处理生活日常事物的重要课程,教师在开展实際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加以有效地结合,在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生活提供帮助。例如,在为学生讲授CPI和GDP二者的概念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列举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商品,比如,米、面、油、猪肉等价格的波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与了解,探究导致价格波动的具体原因,进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为学生列举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另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讲授,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鼓励教学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地提升
道德与法治的诸多内容本身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为生活实际所服务,因此具备显著的生活化与实践性特征。通过开展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国情的了解,进而养成知法守纪的良好的品质,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思想观念,更好地处理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需要对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加以挖掘,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不仅要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同时也需要有效地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这也就要求教师需要将教学活动与“人性化”的理念相结合,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彰显出政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呼吸与共的生存状态。由之前的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转变为注重思想的传播,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加强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时事政治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时需要加强对时事政治内容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去关注时事政治,进而促进自身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比如,在要求学生对学习与了解我国当前的基本路线时,教师就可以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政策出发,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伟大目标做出详尽的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我国四项基本原则内容。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使得学生们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的崛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说通过为学生列举与时事政治相关案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我们教师们的首要职责,同时也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要求。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而言,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率地提升,激发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理念,最终为初中学生实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芳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8.5(11):348-349
[2]刘德东.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114-162
[3]陆海晖.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情感读本,2017(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