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统编教材特点,优化课后作业设计

2020-12-18林秀萍

新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习题

林秀萍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统编教材的特点,增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引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点的复习及理解,强化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后习题:作业设计的指向标杆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注重把握统编教材特点,对作业进行有效设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很好地体现了作业设计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对文章内容、思想情感、人物形象、表达方法等诸多要素,从听、说、读、写等维度以问题或实践目标为主要形式进行设计的作业。从单元整体来看,各课课后习题以不同的形式着眼于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例如:“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守株待兔》)“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陶罐和铁罐》)“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鹿角和鹿腿》)三课的问题同时指向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但问题的表现形式却不同,或指向问题归因,或直指结论,或指向评说,如此多角度的问题形式,有机渗透了单元要素的训练。

2. 贴近生活,学会探究。教材文本大多与儿童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文本还带有编者育人的意图,如何將编者的意图转换成学生的认知发现,心灵契合?这就需要来源于适合学生生活的思考练习引领。如“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读读‘阅读链接,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类练习是学生阅读、交流、实现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结合生活自然有了独特的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单元寓言道理的感知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3. 分层推进,逐步落实。统编教材每篇课文课后习题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设计了2~5道不等的题量,各道题呈现层级发展、不断推进的隐性功能。如《陶罐和铁罐》的4道课后习题,从认知故事、理解语言、感悟道理、探究比较等四个层面进行安排,逐层深入地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此分层推进,逐步落实,为儿童言语构建、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二、多元设计:作业设计的应然之道

课后习题不仅是作业设计的指向标杆,其呈现的从理解概括、阅读探究、评价鉴赏、感悟表达、拓展实践等多种类型的题目,还能很好地启发教师多元化设计作业的思路。

1. 从识记向运用转换。识记能力是儿童的基本素养。字词的识记积累是作业设计中最常见的题型,传统的“看拼音写词语”“抄写词语”“仿写词语”是最常见的检验学生词语识记积累效度的练习方式。这样的练习较枯燥、无趣。将词语融入语境中,赋予其生命活力,充满情趣的语境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积累记忆。如《陶罐和铁罐》一文的练习,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

读一读下列词语,再填空。

价值 和睦相处 骄傲谦虚 懦弱 尘土

一只()的铁罐认为陶罐很(),总是奚落它。陶罐总是()地想和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上,覆盖着厚厚的(),陶罐成了很有()的古董,而铁罐却没了影子。

这样的一道生字词练习,从课文内容的概括理解出发,将词语融入课文内容的语境让学生填空,既感知了课文内容,又加深了对词语的印象,实现了从识记到运用的转换。

2. 从语言到思维的转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文本是作家思维的成果。阅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看见作者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梳理文本表达的过程。作业的设计要还原这种思维的训练。《陶罐和铁罐》一文中的主角特点分散在文字段落中,梳理出它们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感悟寓言的特点。在练习设计中,可借用思维导图(如下图),引导学生梳理主角特点。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文字提炼思维的过程,通过形象的导图很容易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 从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作业的设计,着力考查学生对课内所学方法、策略的运用能力。课堂中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如何精准运用到课外,运用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类文阅读考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次真实检验。这类拓展型作业的设计,可以是阅读拓展,也可以是实践探究。如“《陶罐与铁罐》一文中说‘铁罐的影子也没有见到,你知道铁罐跑哪里去了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或调查访问,弄清它到底跑哪里去了。”这样的探究题,促进学生延伸阅读,探究自然科学的奥秘。这样的题型有效地将生活融入作业,让语文作业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积极实践,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共生。

4. 从阅读到表达的延伸。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合”的方式,构建了阅读与表达融合的编排特点。每个单元都有着各自的人文主题单元及语文要素,在语文要素层面既有阅读素养,又有表达素养,两大素养相互融合,一体推进。在阅读中训练表达,在表达中推进阅读理解,是统编教材教学的应有之道。学生表达品质的综合提升,来源于阅读,更来源于言语实践,借助有效科学的作业设计,能较好地巩固阅读与表达融合的学习成果。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梳理文字所呈现的画面,并依据画面进行表达复述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达成习作要素的有效铺垫。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是课后作业不可缺失的内容。如《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这样设计:①读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读者脑海中闪现的画面,你最感兴趣的一项是( ),理由是: ?摇?摇?摇。(A.御橱布置图 B.奚落图 C.争辩图 D.御橱倒塌图 E.挖掘图)②你能根据“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把这幅“挖掘图”写具体吗?注意想象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动作,并写下来。

这两道练习,以不同层级的方式呈现,以画面的形式固化文本内容。寓言故事文本语言简洁,难以呈现过多画面细节,第二道题是对第一道题的延伸,是从阅读到表达的思维提升实践。这样的练习设计,为单元习作的训练目标做了前置性的训练,也让文本的阅读增添了情趣,可谓一举两得。

统编教材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呈现在每位教师面前,我们不但要知道如何教学文本阅读,也要能根据教材编排的课后习题特点去设计适合教材、适合学生发展的练习作业。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评”和谐共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才不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信息

本文系2015年福建省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项目编号:KT1505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抓住习题深探索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话显“品格”
铁罐帆船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