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互动,妙趣横生
——谈小学数学课堂趣味互动策略
2020-12-18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三小学李秀丽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关第三小学 李秀丽
谈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可谓一波三折,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革新之后,终于在2016 年,国家以官方形式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布,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今后的数学课堂将会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从学生单一化的学习活动转向丰富多彩的多元互动学习,确定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路线。因此,改变乏味呆板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趣味性学习,才是今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育人的导向。下文将着重探讨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互动的具体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互动的常见形式和原则
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其宗旨都是一样的,学习内容也都基本一致,知识体系和课堂探究互动活动的目的也是一样的。从之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探究活动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说明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要突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的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趣味互动,让小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切实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一般来讲,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互动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数学文化探索的游戏互动(例如对于数学家生平的搜集和故事讲述)、数学生活化的趣味性探索(例如基于轴对称图形的折叠纸飞机游戏)、数学故事表演形式的互动(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探索数学知识)。当然,数学趣味性互动的形式各种各样,不仅仅只有这几种,但是目前这几种形式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使用效果好,十分受欢迎。因为在应用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讲述不同课程时采用的趣味性活动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将几种不同的互动相互融合,比如首先搜集数学家故事,了解他们的数学成就,然后利用对这些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角色扮演,踏入数学世界的殿堂。小学阶段正好是学生兴趣爱好不断培养的时期,通过这样的趣味性互动可以慢慢地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性的互动,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因材施教原则,所设计的互动游戏既要初步贴合整体学生的需要,还应做到满足不同学生的互动需求,不能顾此失彼;第二是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要求所设计的互动性活动要充满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第三是启发性原则,学生要通过互动的过程,启发自主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第四是知识性原则,趣味性活动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知识,潜能得到开发。
二、小学数学课堂趣味互动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单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一种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偶尔的提问根本起不了作用,不能影响整堂课的教学风格。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提前设置带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思索。因为小学生自我控制力不足,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通过趣味性的导入,才能让学生第一时间进入上课的状态当中。甚至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也加入进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课的时候,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分别站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然后让其他同学判断这几个同学的具体位置和方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满足感,又维持了课堂秩序,发挥了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表扬,以此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他们需要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表现来判断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小学生能对一件事情产生多大兴趣,更多地取决于这件事情给他们带来的愉悦程度。要想在小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认可和鼓励的心理,正确地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然后利用科学的手段将那些枯燥的知识转化成为有趣味的、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利用线上课程先做预习,并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开动脑筋;也可以多组织小组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利用小组分工的方式让学生精诚协作,然后相互讨论,激发他们的灵感。
教学形式也应该注重多样化、趣味化。良好的互动环节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地交流。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数学数字游戏、数学图形游戏、数学角色游戏等各类游戏,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空间计算能力、认知能力。
(一)基于数学数字游戏训练学生的数字反应能力
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为例,他们对于数字的学习是这个阶段教学的核心。数字的学习和运算对于学生的数字敏锐度和反应速度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可以指名几个学生手里拿着实物,如左手是若干个弹球,右手是若干支铅笔,再给出手势,这几名学生要不断变换手中物件的数量,其余学生需要在20 秒内说出同学手中物品的数量,凡是达到要求的就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和瞬间计算数字的激情。最后,哪个小组得到的智慧星超过5 颗,就可以给组内每个孩子奖励一个小苹果。如此一来,班里所有学生都会互动起来。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数字游戏,却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对数字变化的反应能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可以用一些更有难度的数字游戏,比如数独、二十四点、按规律填数等,不设置时间和数字范围,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点评,以此增强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度,提升他们的反应能力。
(二)基于数学图形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三年级以上的数学学习中,尤其是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体系中,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图形的学习越来越多,而很多孩子对图形的空间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缺少一定的环境创设,一些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空间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在平面图形学习之后,把常见的几种图形的卡片模板发送给学生,每个小组一套图形组合模板,发放的卡片都有嵌套的卡槽,还有标记的箭头;而后在电子白板上展现一个机器人、一座小房子、一辆小卡车等图案,给每个组限定时间,用手中的卡片模板拼凑出这些图案。只要学生互动探究、积极思考,便可以成功组合出卡通模具。这样的数学图形游戏,让学生分阶段进行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对每一个图形进行拆分与组合的实践操作,能够为以后的数学图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数学角色游戏优化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角色游戏需要教师基于数学发展史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角色化游戏教学,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清各个时间单位的转化关系,教师就可以设置角色游戏。首先挑选出几位学生分别代表“时、分、秒”的角色,并用爷爷、爸爸、孩子的头饰分别代表“时、分、秒”,让孩子明白在“时、分、秒”的家族中,爷爷代表“时”,走得最慢;爸爸代表“分”,走得快一些;孩子代表“秒”,跑得最快。然后进行角色大变身,即教师说出“时”的时候,爷爷就要模拟时针的行走速度;当教师说出“分”的时候,爸爸就要模拟分针的行走速度;当教师说出“秒”的时候,孩子就要模拟秒针的行走速度。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形象地看出“时、分、秒”三种针分别在钟表中转动的速度。再让爷爷、爸爸、孩子绕着圆圈边走边从1 数到60,学生观察后可以明确“1时=60 分,1 分=60 秒”的进率关系。在角色游戏中实现学生对转化率的掌握,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在教学完每节课的内容之后,教师要积极进行反思总结,并且多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课堂方案。趣味性的教学互动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专业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还能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获益良多。课堂互动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课堂学习互动应该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展开,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把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全员互动的乐趣才可以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来。本文结合一些数学趣味性互动案例,论述了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趣味性和特色化的互动,很好地展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