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蚕桑公社刍议

2020-12-18李长印

中国蚕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业蚕桑学堂

李长印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蚕桑公社是清末光宣时期蚕桑丝织业者为挽回蚕丝利权和抵御外来商品入侵而自发组织的利益共同体。它从破茧而出到黯然遁世,始终为人们所关注。其中四川蚕桑公社及其创办人张森楷[1]备受瞩目,王笛[2]、池开智[3]、王翔[4]等都曾先后对此予以评介或阐述。但是通览学界观点,尚缺乏对蚕桑公社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运用量化统计和综合分析的方法,试图从宏观角度揭示蚕桑公社的创建概况、基本特征及其兴办缘由,并简述蚕桑公社的性质和影响,以飨读者。

1 蚕桑公社的创建概况

劝课农桑,提振工商,是清末实业救国的重要举措。蚕桑公社、蚕桑社会、蚕业公社、蚕业试验社等,都是实业救国过程中蚕业领域建立的利益共同体。现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将1897年至1911年间全国各地创建的蚕桑公社类组织统计如下,具体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蚕桑公社的实际数量绝非表1中所列的42个。其原因一是因为当时各地筹建的蚕桑公社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未能引起世人的悉心关注而予以公开报道或记录在册;二是因为蚕桑公社的文献资料零碎分散,搜罗困难,载于史籍或见诸当时报刊的寥寥无几,且言简语约,不尽详备。这从《督宪批农政局详考验举人戴锡恩等公社夏茧文》中可以得到佐证,该文曰:“该举人等原禀自称成属蚕桑公社,殊属非是,此项公社各州县皆有设立,岂能以该社笼盖全郡,徒美名称,无关实际,此等浮夸之习,均所不取,应饬改为华阳县某处公社,以符明实”[5]。事实上“蜀省各属蚕桑公社无虑数十百处”[6]。另据《四川省志·民政志》记载,清末四川省全省设府15个,直隶州9个,辖县119个[7]。如果以各州县均设有蚕桑公社进行计算,那么四川省全省蚕桑公社的数量应当不少于三位数。就全国而言,按《清会典》卷四记载,全国共设府185个,直隶厅45个,直隶州72个,散厅75个,散州145个,县1 303个[8],各类合计1 705个。由此可见,全国蚕桑公社的数量至少应当在四位数。同时,其他文献中也不乏蚕桑公社的记载。如《湖南巡抚杨奏查明湘省办理农林工艺情形折》云:“现省垣湘潭、益阳各处均有蚕业讲习所,晃州厅有农桑讲习所,永兴县有蚕桑讲习所,醴陵有蚕桑学社,宁乡有蚕桑试验场,邵阳县有春蚕实习、蚕桑求实等社,龙阳县有种桑试验场,安福县有蚕桑场,常宁县有蚕桑公社,零陵县有蚕桑学社,郴州、桂阳、武冈各州及衡山临武各县均有蚕桑公社,乾州厅有养蚕局,道州有蚕桑学社”[9]。实际上,清末光宣时期很多省都建有与蚕桑丝织业有关的教育机构或试验场所,清末光宣时期各省所办农桑教育和农事(林)试验场等名录如表2所示。

表1 蚕桑公社(蚕桑社会、蚕业公社、蚕业试验社等)创建概况

表2 各省所办农桑教育和农事(林)试验场等名录

上述各级农业(实业)学堂、蚕(桑)业讲(传)习所、农事(林)试验场和蚕桑局所等机构的设置,一方面强化了蚕桑科的专业知识教育,促进了蚕桑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专业化,并使其成为独立完整的实业教育门类;另一方面疏通了教育、试验与运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了蚕桑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肄习蚕桑科的生徒既学到了应有的专业知识,又尝试了专业知识的验证,初步掌握了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这种从课堂教学到实地试验再到实际运用的教学模式,不仅凸现了蚕桑科的专业特点,提高了蚕桑科的教学质量,而且实现了从知识到技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为蚕桑教育和丝织业领域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实用人才。

2 蚕桑公社的基本特征

尽管各地蚕桑公社类组织的名称、规模、效益、存在时间长短等不同,但总体来看,蚕桑公社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集教育实习、生产管理和加工贸易于一体,既有分层设置的组织管理机构,又有入社退社的条件规定,还有按股分红的分配政策,以及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这些方面四川蚕桑公社最为典型[16]。第二,四川省境内蚕桑公社最多,占表1统计数量的将近四分之三,这与四川省自然环境和各级官吏奖劝农桑密切相关。第三,蚕桑公社分布区域较广,豫、鄂、粤、苏、浙、闽等省均有建置。第四,蚕桑公社在各地并非同一称谓,如河南省郾城县称“蚕桑社会”,而湖南省湘潭县则称“蚕桑学社”等。第五,蚕桑公社的内涵比较丰富,不仅包括桑树种植、蚕种繁育、蚕茧缫丝,还涵盖树艺、纺织、试验、改良等。第六,蚕桑公社多为集股、合资组建而成,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蚕桑丝织业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方式的初步尝试。第七,蚕桑公社集中创建于1906—1908年之间,这与清政府废科举、兴实业和劝农桑直接相关。第八,蚕桑公社的创办者大多为举人、进士、绅商等拥有一定社会身份和经济实力的富裕阶层。第九,蚕桑公社的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存在资金储备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等弊端,如长沙蚕桑公社即是如此[17]。第十,进入民国后因时代变迁的影响,大多数蚕桑公社相继解散。尽管各地蚕桑公社类组织的名称不同,筹建方式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集蚕桑丝织业教育、生产、管理和贸易于一体,旨在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经营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挽回蚕丝利权。

3 蚕桑公社的兴办缘由

3.1 国家的制度供给

集中表现为清政府实行的2项新政措施,促进了蚕桑公社的兴起。

3.1.1 兴办实业教育 突出表现为从中央到地方筹资兴办高、中、初3级农工商实业学堂,着力推广以应用技术为主的实业教育。

所谓实业教育,泛指实施农、工、商各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8]。它产生于18世纪西欧各国产业革命之后,主要为农、工、商各界培养技术工人和中初级技术人员,旨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在中国,实业教育特指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为农业、工业、商业、矿冶、铁路等物质生产部门培养专门应用人才的教育[19]。承担这项任务的教育机构是清末设立的各级各类实业学堂。1886年江西蔡金台等人于高安县创设蚕桑学堂,首开中国实业教育之先河[20]。1902年清政府责令各省设立农务、工艺学堂,实业学堂正式列入学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将实业学堂列为独立系统,横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4类,纵分高等、中等、初等3级,各类学堂中,以农业类创办最早,工业类次之,商业类最晚,各级学堂中,以初等发展最快。据《奏定学堂章程·实业学堂通则》载,实业学堂“为富国裕民之本计……行之最为无弊,而小试则有小效,大试则有大效,尤为确实可凭”[21]。

1906年,学部咨各省举办实业学堂,强调各省“一律遵照奏章筹设各项实业学堂,按照地方情形,先设中等、初等实业学堂。此外尤应多设艺徒学堂,招收贫民子弟,课以粗浅艺术,俾得有谋生之计”[22]。1908年,学部“议复闽督松奏筹办实业学堂折”,奏准各省2年之内,每府应设中等实业学堂1所,每所应收学生百名。1909年,学部“通饬整顿筹画实业教育札文”中再次强调上述要求。由于学部的推行,实业学堂数由1907年的137所增长至1909年的254所,增长了85%以上[23]。其中,以蚕桑、蚕业、蚕务命名的实业学堂以及包括蚕业教育在内的农业学堂发展最快、数量最多(表3)。

表3 1907—1909年举办的农业学堂和学生数量情况

表3统计数字说明,从1907到1909年高等农业学堂由4所增加到14所;中等农业学堂由25所增加到86所;初等农业学堂由22所增加到114所;各级各类农业学堂学生多达13 493人。加上该时期从国外农业院校毕业归国的留学生,中国出现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农学人才队伍。这为引进西方农学理论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业教育,振兴农村实业,加速农业近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

为了尽快改变国内沿袭已久的粗放型或作坊式蚕桑种植与缫丝生产方式,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管理经验,挽回被日本、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攫取的蚕丝之利,这些毕业于国内外各级各类农业学堂(院校)的学生,或秉笔上书,恳切陈述兴办蚕桑教育的重要性;或游说地方官吏,阐述襄助蚕桑实业的紧迫性;或劝导绅商富贾,晓谕经办蚕桑实业的功利性;或出版发行刊物,宣传蚕桑缫丝知识;或集资设立学堂;或集股开办工厂……。在他们的热切呼吁和鼓动下,一些依靠蚕桑缫丝起家的商贾和信奉农为邦本的官绅,假借清政府倡办实业的契机,纷纷投资于实业教育。

但是,如何革故鼎新,既传承蚕桑缫丝的优秀传统工艺,保持国货独一无二的特殊品质,又灵活运用西方的先进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尽快改变落后的蚕桑种植繁育和缫丝加工技术,打破种植、育种、缫丝、贸易彼此相互独立的分割局面,实现从原料—产品—贸易—管理的一体化、专业化,大幅度提高蚕桑丝织品的数量、质量和竞争能力,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直至桑农蚕户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此时从日本农业院校蚕桑科毕业归国的留学生或专门到日本考察蚕桑丝织业的官绅商贾,都认为日本的蚕桑丝织业生产管理组织即蚕桑株式会社或缫丝株式会社,适合国内情况可以作为效仿和学习的榜样。1908年四川省率先“拟设四川蚕丝业第一株式会社启”[24-26],1909年公开发布“四川蚕丝业第一株式会社定款”[27]。于是,一种既凸显清政府教育宗旨之“公”,又承袭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之“社”的新型生产管理组织,在中国开始孕育和萌动。

3.1.2 奖掖重商崇实 突出表现为对襄助农工商成绩突出的官绅晋级嘉奖和对肄习实业的学堂学生尽先任用。

首先,对倡导实业教育和助推农工商发展有突出成就的官员予以晋级嘉奖。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行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抵御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和商品倾销,清政府不仅竭力推崇以“尚实”为宗旨之一的教育指导方针,饬令各地想方设法筹办各级各类实业学堂,而且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专司教育和实业的管理机构,如中央设学部、农工商部,地方设学务处、农工商局等,并实行自上而下、逐级考核、申明功过、擢升黜陟的奖惩机制。对务本求实注重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种桑缫丝方面成绩突出,衔命完成赋役租税上交任务的地方官员,予以嘉奖或晋级。如履职河南捐资开办河北中等蚕业学堂的韩国钧和先后捐资参与兴办许长蚕业学堂、巩县蚕桑学堂、邓州蚕业学堂并鼓励农民植桑养蚕缫丝的潘守廉等,都曾受到清政府的恩赐和嘉奖。

其次,对实业学堂毕业生分列等级予以优先任用。为了吸引更多贵胄子弟和聪慧才俊肄习实业,缓解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匮乏局面,清政府出台了奖掖实业学堂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奏定学堂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高等实业学堂毕业奖励如下:“三年毕业,程度与高等学堂同”,“考列最优等者,作为举人,以知州尽先选用,令充中等实业学堂教员管理员;考列优等者,作为举人,以知县尽先选用,令充各中等实业学堂教员管理员;考列中等者,作为举人,以州同尽先选用,令充中等实业学堂教员管理员;考列下等者,令其留堂补习一年,再行考试,分等录用,如第2次仍考下列,及不愿留堂补习者,给以修业年满凭照,令充各高等实业学堂管理员。”中等实业学堂毕业奖励如下:“考列最优等者,作为拔贡;考列优等者,作为忧贡;考列中等者,作为岁贡”,并准其升入高等实业学堂肄业。如果不愿意继续深造,则分别“以州判、府经、主薄”分省补用。”[22]在这种奖掖政策的激励下,大批因科举停废而中断及第仕途的学子纷纷投报实业学堂,寄希望以新的名分改道实现科举时代的夙愿与梦想,拾阶挤入象征社会权力地位的上流阶层。虽然这些芸芸众生中不乏媚俗取巧者,但清政府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激励毕竟把大批学子招揽到了自己的麾下,并使他们在“尽先选用”的诱惑下一门心思追求考列等级,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肄实业、重技能、贵运用、求实效的实业研习之路。这在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发展,为农工商等实业生产领域培育出了一批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当中有的人潜心钻研实业技术,有的专注实业生产,有的躬身实业教育,有的专司商业贸易,为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科技的进步和工农业生产技艺的改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次,对自费游学生经过考试和考核予以适当任用。为了学习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清政府鼓励自费出国游学,并通过对这些“海归派”学业与品行的严格审核,予以国内各级各类实业学堂学生之同等待遇。此外,颁布公司律,出台相关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捐资兴学或投资实业,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业生产单位或个人予以资金上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倾斜。这在当时条件下对复苏地方经济,扩大实业规模,增加政府收入,规范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行为等,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工业、商业、矿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相继成立了许多不同性质或名称的公司,农业领域也涌现出了专司树艺、浇灌、垦殖等专业性组织。于是,蚕桑公社破土而出,成为人们青睐的新生事物。

3.2 绅商的投资襄助

集中表现为绅商富贾为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而纷纷投资蚕桑丝织业。

清政府的政策驱动和蚕桑丝织品价格的逐年走高,使具有养蚕缫丝资源禀赋的绅商富贾,开始关注国内外蚕桑丝织品的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为了规避或防范单一商品生产因市场变故而蒙受的经济损失,他们或独资、或合资、或以生产要素(桑园、设备、技术、资金等)入股的方式,相继组建了一些融生产与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管理机构,如树艺公司、垦殖公司、农牧公司等。他们的所作所为,既促进了桑树的规模化种植和缫丝的专业化生产,提高了蚕桑丝织品的产量和质量,扩大了蚕桑丝织品的对外贸易,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同行业之间的原料抢购、市场争夺和价格竞争,乃至相互钳制、相互挤压,致使企业无法正常生产,价格涨落起伏不定,产销双方损失惨重。加之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产量有限,质量欠佳,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日货的排挤,整个行业陷入萧索困顿的被动境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重新夺回中国蚕丝曾经在国际市场上的“擂主”地位,成为蚕桑丝织业者的共同祈盼。

为了规范经营行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值利润,这些绅商富贾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参照国外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能够集人才教育培养、生产加工检验和产品输出贸易,即从原料来源到产品制造再到市场销售一体化的新型路径,试图用这种方式打通种养加产销管之间的联系,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环环相扣的紧密链条,不断提升中国蚕丝业的产能和效益,并从中获取丰厚的投资回报。于是,蚕桑公社这种所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理想化组织形式,被绅商富贾所看好,在各地逐渐组建起来。

3.3 桑农蚕户的利益诉求

集中表现为桑农蚕户为解决资金技术匮乏收益低下问题而主动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

这是蚕桑公社组织结构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其类别主要有3种:一是纯粹桑树种植者。他们单一出售桑叶,对桑树的种植、嫁接、修剪、壅肥、治虫、采撷、管理等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谓桑树种植“专业户”。这是蚕桑丝织业链条中的初始环节,即原料供应商。其种植规模和收入多寡受自然、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多重制约。为维系正常生活或规避经济风险,他们大多还从事粮棉种植或其他经营活动。二是种桑养蚕者。他们既种桑又养蚕,一般有数量较多的桑树和经验丰富的饲育技术,主要以出售蚕茧为主,间或生产少量蚕丝,大多是农桑丝兼业者,种桑养蚕售茧只是作为家庭副业用来改善生活和增加收入。这类户型数量大,分布广,但彼此间缺乏必要的经济互助与生产协作,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作坊式劳动生产,规模效益不大,抗风险能力差,正常年景方可维持简单再生产,获取较纯农户略多的经济收入,然而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兵荒马乱及其诱发的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不是难以为继,就是债台高筑。为了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取家庭生存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他们也渴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和技术帮助,并组建一个能够使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甘共苦的“大家庭”式生产管理机构。三是种桑养蚕缫丝者。他们大多有较厚的家底、较好的技术、较广的人脉和较多的土地,既不放弃粮食生产,以维持最低生活保障,又不甘于受中间商的盘剥,而是从低端到高端独立完成由原料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牟取更多利润。他们除自产部分原料外,还需要从市场购置桑叶、蚕茧、蚕具、缫丝设施等生产资料。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特别是外来资本的不断输入和洋货的大量倾销,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愈来愈大。为了维持生产扩大利润空间,他们在自谋出路的同时,也期望组建一个能够实现合理分红并与外商匹敌的新型合作组织。于是在他们的促动下,蚕桑公社在各地推广开来。总之,3类桑农蚕户为蚕桑公社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3.4 农桑生徒的知识支撑

集中表现为蚕桑学堂和农业学堂蚕桑科毕业生为了学以致用而主动加入新的联合生产体。

如前所述,清末实业学堂尤其是各级各类蚕桑教育机构的开设,培育出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统计资料显示,从1907到1911年,全国各地创办的包括蚕桑缫丝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实业学堂多达200余所,毕业学生上万人[28]。加上从国外农业院校毕业归国的留学生,中国拥有了一支农学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观念新颖、思想解放、勇于振兴蚕桑教育和蚕丝产业的庞大专业人才队伍。他们为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累创造创业的实践经验,也急于寻求或搭建能够使其学以致用报效桑梓的实践平台。而此时在国家制度供给和绅商投资助推下各地桑农蚕户掀起的蚕桑丝织业生产热潮,为他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感奋于举国上下重农商兴实业夺丝利的呐喊,他们或集资开办学堂从事蚕桑知识教育,或置地购器开办工厂从事缫丝生产,或应绅商富贾之聘担当技术指导,或开设公司专事蚕丝收购营销。这不仅为蚕桑公社的组建提供了人才资源和知识支撑,而且为蚕桑公社的经营管理引进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成功经验,并在教育生产实践过程中为厂家或地方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实业教育的范围,增强了中国蚕桑丝织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事实上,很多蚕桑公社就是农桑学堂毕业生参照日本的蚕桑丝织生产经验和管理方式,在当地组建起来的。

综上所述,国内的奖励机制和搞活政策,国际的广泛交流和激烈竞争,雄厚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传统,共同的利益追求,庞大的人才队伍,为怀抱实业救国之志的绅商士子和渴望摆脱贫困的桑农蚕户提供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时代机遇。于是,他们志同道合,联袂携手,或集股筹资办厂,或捐资设堂施教,或开行从事贸易,在清末中国农村经济社会行将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顺势而为,雀跃而起,迅速组建了迥别于以往家庭作坊式而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性质的蚕业生产联合体——蚕桑公社。由此可见,蚕桑公社是近代中国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在探索实业救国过程中,汲取本国经验并参照国外模式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利益共同体,它既有中国底色,又有西方元素,既是中西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催生的果实。

猜你喜欢

实业蚕桑学堂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