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镇压机不同镇压强度对墒情及苗情的影响
2020-12-18王鑫
王 鑫
(河北省农业机械鉴定总站 河北 石家庄050021)
河北省既是全国8个粮食外调省之一,又是全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试点,对节水、丰产提出了双方面要求。因此,将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小麦节水抗旱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落实节水稳产技术要点迫在眉睫。河北省是小麦节水研究起步较早的省份,全省农科教研推多单位的工作者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高度重视,从节水品种培育、节水技术集成、农业机具研发等方面均有建树。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镇压机对小麦节水保墒、抗逆稳产的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连续多年出现在河北省种麦技术指导意见及冬前技术管理建议中。镇压是农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之一,根据使用器具不同,有机械镇压和石磙镇压;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分为土壤镇压和苗期镇压。在生产上小麦的镇压锄划技术,具有储水保墒、增温抗旱、减少越冬杂草、调控生长的多重农艺效果。该项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早,应用范围广,近年来,随着节水抗旱、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再次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的重视。先后开展了对镇压时间、镇压强度、镇压作业方式、镇压机具研发等方面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河北省在2016年发布了冬小麦播后镇压技术规程,对镇压机具、镇压强度、镇压速度等内容进行了规范,指出压力强度等级根据镇压器重量划分为三个等级,即≤100公斤每米,为轻度镇压;100~150公斤每米,为中度镇压;大于等于150公斤每米等为重度镇压。今年春管关键时期,按照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我省组织了线上线下同步的小麦春季镇压观摩现场会。镇压机的保墒效果得到了生产者、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小麦机械镇压效果的评价、细化镇压技术内涵以及镇压方式的技术革新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争论,在考虑小麦长势、土壤墒情、前茬秸秆处理方式、土质特点等综合因素下,开展了对镇压效果评价的试验设计,并进行了小范围试验,得到了一定数据,力求为推广小麦机械镇压技术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目的。研究不同镇压强度对冬小麦墒情苗情的影响,借以确定小麦机械镇压对储水保墒的作用效果,进而明晰播后至越冬前的最佳灌水时间,明确不同镇压强度对小麦苗情、墒情的交互影响。
1.2 机具选择。选择不同镇压强度的镇压机。
1.3 试验处理。前茬玉米采取正常粉碎还田技术,划分造墒与不造墒,两个大的水分处理区域。在此基础上分别设定不镇压、正常镇压(长1.37 m,高36 cm,重350 kg,压强8 859牛/m2)、加重镇压(长1 m,高40 cm,重366 kg,压强11423牛/m2),镇压器裂区处理(每个处理镇压1遍)。
1.4 种子处理与田间管理方式。采取种子包衣和种肥同播方式,以播后2 d、10 d、30 d镇压划定试验三组,重复试验处理,冬前正常进行杂草秋治。试验共计18个处理方式。
1.5 试验调查项目
1.5.1 土壤水分调查。按照试验方案进行小麦播种整地。于播种后,每隔5 d(进入11月份每隔10 d)分层监测土壤水分,分0~5cm、5~10cm、10~15cm、15~20cm、20~30cm、30~40cm、40~50cm、50~60cm。
1.5.2 土壤性状调查。记录试验实施的土壤质地。于播种后土壤压实后,小麦出苗前,对不同处理小区耕层土壤,测定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采用紧实度仪,也可用测定容重代替,两项都测效果更佳。
1.5.3 小麦苗情调查。小麦苗情调查以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调查为主,前期调查以群体调查为主,重点测定单株分蘖、单株次生根、总茎数为主要测定数据,成熟期以测定以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为主,进而对试验数据进行论证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从冬前土壤墒情看,不造墒情况下机械镇压对保墒效果的排序为:重度镇压>轻度镇压>不镇压,但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底墒不足的情况下镇压效果不明显;适墒播种且墒情适宜情况下,镇压效果差异加大;在造墒情况下机械镇压对保墒效果的排序为轻度镇压>重度镇压>不镇压,差异呈现显著;冬前降水量不足年份,呈现保墒性重度镇压>轻度镇压>不镇压,差异显著,耕层表现明显,耕层以下基本无效;冬前降水量偏大年份,保墒性重镇压≈轻镇压>不镇压,耕层表现差异不明显。因此,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冬前镇压,需要的必要条件是有墒可压,才有利于镇压机发挥充分作用。
2.2 从苗情群体上来看,越冬期未出现极端低温,因此未出现死苗死蘖现象,群体会进行缓慢生长,轻镇压、重镇压冬季生长量略大于不镇压,尤其是2019年普遍表现为返青前群体偏大;返青后,镇压发挥了较好的群体调节作用,轻镇压、重镇压可以起到控旺效果,对群体调节作用优于不镇压效果,突出表现在镇压后第一节间较不镇压更短,有利于后期控旺放倒;两极分化后,苗情群体表现为轻度镇压>重度镇压>不镇压,差异不显著。
2.3 从抗冻角度分析镇压效果,受2019年暖冬气候影响,全省越冬期气温普遍较常年偏高5℃以上,极端低温出现短暂,因此未出现死苗死蘖现象,此项试验论证还需进一步试验。
2.4 从产量构成看,整体来看造墒组优于不造墒组,具体情况为:亩穗数表现为轻度镇压>重度镇压>不镇压,差异不显著;穗粒数表现为轻度镇压>重度镇压>不镇压,差异不显著;千粒重表现为重度镇压>轻度镇压>不镇压,差异不显著,总的产量表现为轻度镇压>重度镇压>不镇压,差异显著。产量表现为:造墒组轻度镇压>造墒组重度镇压>造墒组不镇压>不造墒组轻度镇压>不造墒重度镇压>不造墒不镇压。因此,并不是镇压强度越高增产效果更好,造墒和适度镇压才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3 研究进展与试验结论分析
3.1 镇压技术的优势分析。机械镇压是小麦初级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管理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是保障夏粮丰收的关键技术。小麦合理镇压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一是破除土壤板结,弥补土壤裂缝,起到保墒作用;二是起到提墒的作用,镇压后的墒情可提高20%,促进根系发育、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三是构建合理群体,促进冬前有效分蘖的形成,进而提高亩穗数,为增产打下基础;四是镇压锄划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配合杂草秋治,可以提升除草抑草效果。
3.2 对本试验初步结果的分析。机械化麦田镇压就是根据小麦长势、土壤墒情等情况,对土壤暄松麦田、旺长麦田及秸秆还田进行适当镇压,通过人为压实土壤,储水保墒,通过损伤地上部分叶蘖的方法来抑制主茎和大蘖的生长,促进小蘖增生和地下部根系的生长,促进小麦控旺转壮和提墒节水的技术。
镇压技术在机具选择、作业时间、作业要求等方面重点突出农技农艺结合,需要充分考虑前茬作物、土壤类型、土壤墒情、降水量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后续试验,完善对镇压技术要点的作用效果分析,进而选择合理的镇压时间、镇压强度和作业要求。现代农机具高速发展,将农机装备与农艺需求有机结合,科学应用,实现抗旱、抗寒、保温、提墒的目的,为麦田培育壮苗、构建合理群体、进而实现抗逆稳产打下良好基础,争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