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你而动
——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8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万媛媛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万媛媛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作用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主要是借助调动学生的肢体,通过律动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体态律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配合教师完成音乐知识的学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学效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体态律动的表现方式更加具象化,所以十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借助身体的律动,充分地体验到来自音乐节奏带来的趣味性,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提升节奏感。
另一方面,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天性好动、活泼,不喜欢拘束,所以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十分影响课堂学习成效。而使用了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后,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来完成对音乐的感知,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并且也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对学生理解和领悟抽象的音乐知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效推进了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现状
(一)偏离音乐学科特点
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教学方法与课堂效果,从而忽视了音乐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会倾向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并未把音乐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例如教师在进行听赏课《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教学时,采取情境教学,以构思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个教学重点偏向学生对于故事的构思,律动教学也是围绕故事的编造展开的,并没有明确教学的内容重点,降低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二)忽视教学过程的生成
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运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经常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而在体态律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律动,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但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常常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教师在课前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上课也基本按照教材或者是教案进行,对于课堂突发状况没有进行预设理,忽视教学过程的生成,从而影响到体态律动教学的效果。
(三)缺乏课堂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围绕教师展开的,缺少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课堂一般是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学生再跟着进行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在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容易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不利于课堂积极氛围的营造。例如教师在学唱课《咏鹅》的教学中,仅对歌曲进行教唱,学生再按照教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练习,导致后续自主创编活动环节不能够顺利开展,学生在整个环节中十分被动,无法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
(四)教学理念固化
现阶段,小学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学内容还是只限于教材。尽管小学教材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在开展体态律动教学时,教师仅仅依靠教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对于体态律动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教材上面虽有提到,但是具体运用还是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而定。许多教师盲目照搬教材,并没有改变教学方式和理念,不管教材内容多与少都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不注重授课的方式,让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的具体策略
(一)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十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应用体态律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并且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加深学生对歌曲创作背景和音乐内涵的理解。同时,学生在进行体态律动的时候会感知到音乐的知识和内容,使抽象的音乐符号真正变成直观形象的肢体动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出来,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添内动力,从而快速完成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卖报歌》时,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几组动作,并让学生跟随着卖报歌的节奏进行动作连接。由于该歌曲的曲调十分欢快,并且节奏也适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桌椅或学习用具进行声音或动作的设计,如拍打桌子、用尺子击打瓶子、打响指或其他肢体动作等。学生在动作的学习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感知了音乐节奏,这样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歌曲与动作的结合产生好奇心,从而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体态律动的学习和展示。
(二)应用于歌曲学习环节,锻炼学生的表现力
首先,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也十分的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态律动的过程中完成音乐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欣赏歌曲《森林与小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情境演示,通过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角色扮演,并感受歌曲的内容和意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负责扮演大叔,另一部分则负责扮演小鸟,同时为学生编排动作,让学生自行准备道具。在音乐欣赏时,学生需要配合音乐节奏完成表演,这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让学生在动作展示中激发音乐潜能。其次,学生在小学时期的思维发育正是爆发期,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时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有助于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创新型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赶海的小姑娘》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和歌曲节奏编排动作,并让学生利用想象力设想小姑娘在赶海时会遇到哪些可爱的小海物,它们在水中是怎样行走的?能用怎样的动作模仿它们?如果将这些动作融入歌曲中,应当做怎样的创设呢?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动脑思考、激发想象力的同时完成歌曲的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印象,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获得提升。
(三)应用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具象化音乐知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借助体态律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由于小学生在此阶段的认知能力有限,判断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很多时候对音乐理论知识等抽象内容理解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体态律动来让学生感知抽象的音乐知识背后的文化,从而促使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获得有效提升。例如在音乐学科教学时,学生会学习音调,而往往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也较枯燥无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阻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音调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有效把音调知识具象化,从而提高学生音调学习的质量。
(四)应用于课堂评价环节,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由于小学生在感知音乐方面的经验比较少,所以教师一定要灵活引导学生,借助科学合理的身体动作将音乐进行充分的表现,同时达到音乐的高体验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谨遵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先打下一个坚实的音乐基础,然后再充分调动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认知能力,并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最后以有效评价的方式,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材音乐活动“动物联欢会”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自己能想到的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如小狗用拟声词“汪汪汪”来表示,小猫用拟声词“喵喵喵”来表示,小马用拟声词“嗒嗒嗒”来表示,青蛙用拟声词“呱呱呱”来表示等,通过归纳整理将各个小动物的出场顺序确定下来,并利用拟声词结合与之相对应的动作进行演示。每位学生可以自主创设小动物的出场动作,并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待大家前期工作准备完毕,教师则播放为学生准备的音乐,学生跟随音乐进行动作展示。最后,教师从学生中挑选出动作合理、节奏感把握能力强、表情达标的学生进行上台表演,随后对学生采取自评和他评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创设的动作和歌曲的匹配度进行评价。而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各项环节中,不仅激发了自主创造力,依照自身喜好,展开有效的体态律动,更在动作展示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音乐节奏,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参与,从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让教师通过每一位学生的体态律动了解其学习态度和音乐感知力,从而给予学生更加准确的学习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可以应用在课堂的任意环节中,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还能够让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使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显著提升。并且,合理地应用体态律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知识或音乐歌曲的学习中,提高音乐素养,锻炼音乐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