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性探讨
2020-12-18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 高 军
所谓教学的实效性,最基本的指标就是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在课改前,学生掌握了物理的公式定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即为有效教学;而现在,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即要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生活。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伴随着创新,它不像数学计算那么简单地迁移到生活中,比如,利用杠杆原理去完成一次起重,怎样利用现场条件选择长度、强度合适的杠杆,以什么为支点,安全怎样保障……这些都不是课本所能教给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实际中发挥创造力。
所以,要想实现新目标下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对其动手、动脑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实验教学是最有效的抓手之一。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当然,如果设计得当,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影响实验教学实效的因素
(一)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仍然将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背记物理理论上,认为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需要“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会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不少物理教师干脆就省略了实验环节,只是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来呈现实验过程和结果,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而且,即便是组织了实验,也是给学生很少的时间,过程草草。教师给学生演示实验的时候,也是蜻蜓点水式的,不进行演示讲解,演示的过程中也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观察到细节。学生既不能通过实验直观体验到知识原理,也不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把握好实验的要领。实验的准确性、科学性得不到落实,实验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素养的培养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有时候,一些教师还用实验试题代替实验,让学生通过纯抽象的想象思维来完成“实验”,这种缺少直观体验性的“变相”实验,既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还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组织实验过于注重结果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只关注学生是否通过实验得到了准确的数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思考、是否解决了疑惑、是否培养了创新意识、是否训练了合作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教师都没有进行引导,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条件。其实,这种直接指向结果的实验对学生素养发展的培养作用非常有限,只不过是对理论知识的一次直观呈现而已。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只是验证了、认同了课本上的理论,而对其他素养的发展建设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称为“有效”。
二、保证实验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保证实验的次数
要想通过实验达到有效培养素养的目标,教师必须增加并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动手实验。物理是个实验学科,在教学中使用实验法能帮助学生深度掌握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意弱化实验教学,这有几个原因:一是由学生参与实验往往会消耗较长时间,受传统教学目标影响的教师会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二是有些物理理论相对比较简单,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其实,学生只有经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发展其实践力和创新力,仅仅是理解知识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让学生动手,不仅不会“得不偿失”,而且恰恰能得到教师需要的“效”。所以,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实验,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尽量让学生动手参与。
例如,教学“运动和静止”知识时,教师就可能认为这个知识点过于简单,没必要让学生去动手。而其实,只有让学生通过“摆弄”物体,他们才能真正直观领会“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道理,而且只有动手,他们才能学会如何去组织这个实验来完成理论的验证。
(二)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师组织物理实验还有个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组织过程过于机械教条,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保证学生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另一个原因是保证实验过程的“流畅”。如果给学生较多独立“创新”“探究”的空间,学生往往会因思路混乱或方法不当而“耽误”时间,整个实验过程会变得拖拖拉拉,影响了教师后面教学的推进。因而,不少教师会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把具体的操作细节、步骤展示给学生并要求他们严格按这个规程去操作。这样组织实验,一方面是很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试想,谁愿意像机器一样按指令完成动作呢?实验过程变得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根本就不进行思考,而是完全听命于教师,这显然是达不到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实践能力这些目标的。
所以,在组织实验时尽量不给学生详细方案,而是让他们自己根据目标来进行探究、设计。例如,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时,教师把器材(停表、光电计时器、小车等)提供给学生,但不告诉他们怎样完成实验,只告诉他们要得到一组小车的平均速度值,至于怎样操作,则交给学生自己琢磨,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进行点拨。这样虽然是比提供实验方案消耗了更多时间,但培养效果显然要优于教条式实验。
(三)注重合作的操作
就初中的物理知识来说,大部分实验是可以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但为什么要强调注重合作式的实验呢?这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初中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在学习的驱动上还是以兴趣为主。而我们采用合作的方式,因为过程比较活跃、氛围好,而且小组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思维有效性。第二,一个人的思维空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培养创新思维来说,初中生往往会遇到思维上的瓶颈。但我们把他们集中起来的时候,大家通过交流合作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多个学生的思维碰撞往往能极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有很好的效用。
所以,有一定复杂性的实验,建议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组织。比如“光的反射”实验,就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商议并操作如何能够利用镜子、激光笔等器材来完成对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光路可逆性等)的验证和归纳。
(四)注重演示的质量
在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实验演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教师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因为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比较高,操作的科学性、准确性能够得到保证,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呈现物理原理,证明教材中所讲授的理论;第二,教师实验演示的过程其实是给学生亲自动手提供了一个范本,结合教师在演示过程中的讲解,学生可以掌握实验的关键步骤、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保证其实验能够有质、高效且安全。
所以,演示的环节一定要注意质量,而这个“质量”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教师的操作要完整、规范,不能在演示的过程中省略环节,不能因为某些操作动作“不重要”而向学生展示不规范的动作;二是在演示的过程中一定要配合讲解、提示,把操作的原理、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避免有些同学因观察不细致而漏掉操作关键,导致实验失败或绕弯路。
比如,在对“动能大小相关因素”这个知识点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教师先拿一个小车进行小坡滑落撞击木块实验,在动手演示的过程中,就要提示学生用同一辆小车做两次撞击,是指小车的质量没有变化。大家注意,这个步骤要注意两点:一是两次小车起点高度的位置要有变化,二是木块要放在同一个位置上。然后,教师再演示两个不同质量小车的滑落撞击,这时,就提示学生:“这个步骤实验时,两个小车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实验的时候,注意两个小车的起点高度要完全一致,同样,木块的位置两次要完全一样。”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把所有的动作都做完整,而且把每个步骤的要领都讲得明明白白。这样,学生在后面进行独立动手操作的时候,思路就是清晰明确的。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高,实验的过程流畅顺利。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现代化教育手段辅助学生的实验,提升实验的育人效率。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有些物理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者是对场地有一定要求,不适宜在教室中进行实际操作,就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替代;二是现在有很多专门为中学物理实验研发出来的实验软件,这些软件不受实验材料的限制,平时学生不容易得到的实验材料都可以在软件中进行模拟。而且,这种电子化的实验平台,还有动画效果,不怕失败,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要进行“分子扩散运动”实验,由于分子扩散现象不容易被捕捉到、分子扩散的速度也比较慢,学生的实验感知效果就比较低。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分子扩散动画课件,使学生对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分子产生直观的认知。
再比如,在进行“大气压强”实验的时候,在教室中做塑料瓶中空气加热、冷缩的实验,虽然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视觉冲击力度不高。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场外实验的视频:用火焰对一个大的铁制空油桶进行加热,之后迅速在油桶上浇冰水,学生可看到铁制的油桶瞬间被大气压瘪的震撼场面,从而对大气压的力量产生强烈认知。因为这个实验的危险性比较高,不适合让中学生亲自动手,所以使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结语
总的来说,课改之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界定发生了变化。要想完成对学生素养特别是实践和创新素养的培养,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抓手。物理教师不仅要多组织由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而且要注意多给他们留下创新的空间,并注意合作法的使用。此外,注意演示的质量以及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是保证实验实效性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