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课外补习热的现实图景与发展策略
——基于教育身份的视角

2020-12-18沈阳师范大学尚欣

家长 2020年26期
关键词:文凭学历课外

□沈阳师范大学 尚欣

一、教育身份功能的历史演进

中国历史上的世袭制、举荐制度等,都与出身和人际关系密切联系,非个人能力所及;之后的科举制、学校考试制度等,则使人在极大程度上摆脱了出身的束缚,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智力、体质因素,加上“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改变自身命运。

(一)教育身份的特点

1.教育身份的自致性

教育身份的自致性是指经过个人努力非外力获得身份。地位自致的早期范例是科举制,它发挥了教育的身份赋予功能,对学子而言,参加科举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尤其对于贫寒子弟来说,金榜题名、入仕为官、一跃龙门,科举是他们改变社会阶层、跻身上层社会的最佳途径。入仕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长期的官僚政治,给予了做官的人、准备做官的人,乃至从官场退出的人,以种种社会经济的实利,或种种虽无明文规定,但却十分实在的特权”。当官的好处太大,再加上受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光宗耀祖影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再没有比这个更加荣耀的事情了。因此,接受教育、刻苦读书就成了入仕的希望,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2.教育身份获取结果的不平等性

每个人最终获得的社会身份是不同的,有的人没有学历,有的人有基本学历,而有些人拥有高学历。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在起点平等、程序化的标准下,家庭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本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对教育身份的获得有极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身份功能逐渐削弱;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遭到破坏,教育的身份功能几近废除,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中断。读书无用,社会流动僵固,知识青年都“上山下乡”去了。高考恢复后,知识分子的学历热情再次高涨,考上大学是光荣的事,上大学又可以改变人生命运了。改革开放之后,经商潮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出现,下海经商快速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之后,应试教育下,高考成了教育的指挥棒,一切为了分数。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补习热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化,“身份”的社会意义淡化但身份问题却并未消失,而是被重新构建和界定了。“身份制长时间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作为一种文化的结构部分被一代一代传递下来,当现代的中国人遵照现代制度行事时,总是带有身份制的行为倾向。”

二、教育身份的追求热对课外补习的影响

课外补习主要是指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的补充性的教育活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教育已然成为个人向上流社会流动的重要方式。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形成了对文凭甚至于精英文凭的追求。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课外补习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帮助子女在升学竞争中取得优势,家长难免会求助于课外补习。

(一)学业压力产生的课外补习需求

在中国,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中小学的周边放眼望去几乎全是课外辅导班的招生广告,可见对课外补习的需求之大。在学校中,社会阶层和家长的教育期望之间会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升学氛围,学生有巨大的学业成绩压力。家长送孩子去补习班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他们认为拥有越高的学历,以后就能得到越好的就业机会、过上越好的生活。一些实际经验表明,课外补习可以使孩子在考试中更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家长热衷于让学生进行课外补习。

(二)家庭因素影响下的课外补习发展

1.家长自身因素对课外补习发展的贡献

中国现今这一代家长,整体受教育水平是最高的。他们明白学历在社会竞争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力是很重要,但学历却是一块“敲门砖”,没有这块砖,大部分人的能力无法展现出来。有研究显示,父母的学历、职业越高,送子女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和花费就越大。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课外补习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条件有了巨大改善。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投入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孩子哪方面学习薄弱一些,家长就会通过课外补习给孩子辅导。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课外补习发展越迅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对教育的投入就越多,就能在子女学习遇到困难时为子女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当然也包括课外补习的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精英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文凭不断贬值,就业市场上的学历准入门槛也在逐渐提高,家长和学生从单纯地追求文凭,演变为对精英文凭的追求。过去的本科毕业生现今很多都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如今的本科生却很少能做到。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家长更关注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学校排名、应试教育型学习……这些让学生产生了过度恐惧,只知考试,不知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教育部一再发文要求“减负”,但“不穿新鞋走老路”,课改与考试两张皮,实际上却是越减越重,压缩的课堂学习时间和难度都转移到了课外补习这个“第二课堂”。家长抱怨“学校讲得太少”,对于学生来说,放学意味着从一个课堂走进另一个课堂。

三、对于课外补习发展途径的思考

(一)让学校教育成为一种补习资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数量和质量上,高收入家庭、大中城市的学生可选择的课外补习更多一些,这对于低收入家庭、小城镇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对此,学校可以推行“放学后计划”,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为这些有补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课外补习,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二)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培训机构的存在其合理性,课外补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但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家长心理,过度夸大课外补习的成效,造成了家长盲目跟风课外补习。

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这也有利于引导家长传统观念的改变,让家长能够“适度”重视教育,合理选择课外补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作物的培养尚需要时间和精力,更何况是学生。我们要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成长,不急于求成,尊重和珍视个性,百花齐放才是最美。

猜你喜欢

文凭学历课外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 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