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附属中学“三位一体”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
2020-12-18□余勇
□余 勇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 〔2014〕 4 号),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提高核心素养。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生成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学德育工作的环境更加复杂。因此,中学德育中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不断探索新途径。大学附属中学在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此为基础建构“三位一体”德育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建设“三位一体”德育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要求,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也指出:大中小学德育应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直接参与到中学德育中,是中学贯彻落实大中小学衔接德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层面,学校和教师一直致力于对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限于学校及教师的精力、能力和资源,对中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很多都只能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相应的,大学教授、专家甚至是大学生,他们对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理解更加深刻,大学有各行各业的校友,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资源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宝贵财富。因此,建设中学、大学(教授和学生)、大学校友的“三位一体”德育课程,在我们看来,可以成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强力引擎。
二、“三位一体”德育课程建设的资源基础
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由此反映在中学日常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以此为目标和基本的指导原则,设置大学附中“三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以下以宁波大学附属学校为例进行概述。
(一)“三位一体”德育课程基础框架
“三位一体”德育课程以中学为主体,充分利用“大学”和“社会”资源,形成中学教育与大学及大学校友的社会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从而让中学德育课程获得高校资源的强力支持和社会资源的深度介入,形成中学、大学、社会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其中,中学主要承担文化基础类课程,大学主要承担自主发展类课程,大学校友主要承担“社会参与”类课程。三者紧密协作,三类课程相互联系。
(二)三位一体德育课程师资建设
师资是德育课程建设的前提和核心要素,通过在大学和校友中大范围遴选,结合班级和班主任的个性化需求,为每个班级配备三类课程师资。
人生导师:由班主任、教授导师承担,教授导师由大学选派,认知“真”与“美”,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培养勤于反思的习惯,以及正确的信息意识与能力。
生活导师:由大学相关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学长承担,学长导师由大学从品学兼优的学子中选派,与附中学子一对一双向选择结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和健全人格,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导师:由大学校友导师承担,校友导师由大学校友会从成功、热心的校友中选派,培养学生深度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磨炼意志、实现自我完善。
三、“三位一体”德育课程结构
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围绕“三位一体”德育课程建设,已经进行了近三年的实践。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与宁大师生共同建立的幸福成长系列课程;与学长导师共同建立健康生活系列课程;与宁大校友构建的社会参与系列课程。
(一)幸福成长系列课程建设
幸福的能力,是完善生命的能力,而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的困惑:学习的困难、感情的烦恼、亲子隔离问题、自我认同障碍、对未来前途迷茫等等。针对同学们的这些困惑和需求,学校联合宁波大学教授导师设置了幸福成长系列课程。
1.幸福成长主题班会课程
在宁波大学教授及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为不同年级的学生专门打造了系列主题班会课程。初一以“认识自我”为主题,认识自我是认识世界、实现自我的基础,课程分别从如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青春期的烦恼、增强自信这四个维度帮助学生完成“初中生”角色转变,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初二以“时光赠礼”为核心,从我的未来、我的收获、认识身边美、书籍箴言这四个维度帮助学生打开未来、打开视野,注入书籍和美的力量,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欣赏生活,悦纳自己,悦纳世界。
初三以“奋斗青春”为核心,从我的梦想、我与时间、我的奋斗、逆风飞翔四个层次激励学生坚定梦想、寻找方法,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态度迎接人生的挑战。
班会课形式丰富多变,可以是教室内围坐畅谈,也可以是操场上放飞梦想;有来自家长温暖的拥抱,也有和同学一起绘画青春的色彩。
2.青春筑梦系列拓展课程
中学时代是勇于追梦的年代,青年梦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大导师团构建的青春筑梦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是筑梦科技,由宁波大学教授导师承担。同学们在生命科学前沿讲座中产生了强烈探索欲和科学敬畏心;在机器人实验中心亲自操控获奖作品,学生们既为我国机器人项目的发展速度而惊叹,又为我国与世界的差距而扼腕,逐步树立了科技强国的梦想。二是筑梦国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胸有凌云之志的家国情怀,由宁波大学国防生承担。他们既是严格的教官,更是优秀的学长,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震撼、鼓舞着每一位中学生。三是筑梦榜样,由宁波大学“榜样的力量”宣讲团主讲。宣讲团成员都是宁大的学霸和优秀学生,他们用自身经历向同学们展现了青年人该有的样子,青年人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书写自己的梦想。
(二)健康生活系列课程建设
中学生日趋独立,在情感上渴望脱离父母,在行为上希望独立自主,在观点上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所以初中生经常会爆发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冲突。为更好地缓解青春期的不良情绪,宁波大学为附校学生配备1 对1 的“学长导师”,以朋辈的力量和榜样的引领,给青春的心灵注入成长的力量。
1.见字如面项目
学导们用纸笔书信这种古老而富有情感的方式,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温暖的文字讲述给学弟学妹们,书信让孩子们有了内心小家园。每次收到来自学导的信,有的同学开怀地笑了,有的同学感动地哭了,因为信里都是学长们青春奋斗的滋味,酸甜苦辣,打动人心。
2.学导家庭聚会计划
学导每学期参加一次孩子们的家庭聚会,学导和家人们在一起,多了了解学生的机会,同学们也犹如多了一个哥哥姐姐。这种手足情温暖着每一个学生。
3.导师陪伴计划
每位同学和自己心仪的德育导师签订辅导陪伴协议之后,不定期地进行沟通,组成了兴趣联盟,在频繁的沟通和共同的兴趣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同学们不愿意向老师和家长分享的小秘密、小情绪、小心思,都会开心地与学长导师分享。
(三)社会参与系列课程建设
社会参与能力是人生发展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但对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却是目前中学教育中最为缺失的部分。大学各行各业、各形各色的校友众多,充分利用校友及其社会资源,对中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有助益。宁大附校紧紧依赖广大宁波大学校友,开发开设了多门类社会参与课程。
1.生涯规划课程
在宁大附中三年学习时间里,生涯规划课程共安排30 讲45 课时。宁大校友结合自己所处的行业和发展的经历,为同学们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诉求,告诉同学们未来的生活需要当下的努力,帮助同学们厘清专业兴趣,确定内心目标。来自行业翘楚的一个个鲜活、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很好地帮助中学生建立适宜的理想和目标,早日规划人生,为学生实现“现在有追求、未来有坚持、终身有价值”打牢精神基础。
2.“我是社会人”课程
在宁波大学校友会的支持下,宁大附中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将同学们带进企业和各类社会机构,体验社会发展和社会现实,培养社会参与能力。中学生进入企业、工厂、车间,直观观察、亲身体验、亲自操作,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感受社会对人和人才的要求;通过了解、聆听企业里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过程,唤醒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培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通过一线的亲自操作和体验,理解做人应该主动作为、履职尽责的基本准则。
3.“我是行走家”课程
在大学和大学校友的支持下,学校开设“我是行走家”系列德育课程,使同学们获得了一次次的精神洗礼和能力锻炼。例如,“我的大学”特色课程,通过走进大学的各类游学和访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提前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校友开发的研学课程,带领中学生走近科学家、军事家,走进“神秘”的科研院所,激发中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文化自信,从而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友策划主导的“做世界的附中人”活动,由近及远,沿着优秀校友的足迹,走入许多有教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地区,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很好地培养了中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
这些课程及实践,促进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也得到了提升,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份实践,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和发展好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