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发校外行走体验学习课堂
——湖北省咸宁市第二实验小学“研学之旅”实践探索

2020-12-18舒文婷朱安林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活动

□舒文婷 朱安林

湖北省咸宁市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2018 年9 月,地处香城泉都——温泉碧桂园新城。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通过研学旅行,把课堂搬至校外,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和大自然,融学于乐、融学于情,让学生在其中收获知识、得到成长。

一、研发 “行走的课堂”: 行走的梦想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行走的课堂” 研发与落实,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站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祖国未来发展的高度,研发各种类型 “行走的课堂”,并且切实地办出特色,吸引更多学生走进 “行走的课堂”,深入参与实践体验和研究学习等教育活动,促使课堂和社会知识互相促进,从而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016 年11 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简称 《意见》),提出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017 年9 月,教育部在新修订的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指出,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 “考察探究”板块中的一部分。

研学旅行与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诸多共同特征,比如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等,同时两者又都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的重要形式,以及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着力推动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更加优化,建立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的基地系统,强化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全面规范管理,从而大力提升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建构研学旅行模式: 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未来

为了实现上述既定的目标,学校提出建构 “走下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未来” 的研学旅行模式,并且重点做好如下方面的各项工作:

一是探索建立湖北省咸宁市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构 “行走家乡” “览胜湖北” “阅读中国” 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参与素质和能力,强化社会责任,增进国家认同与理解。

二是探索建立研学旅行组织管理机制。探索制订适合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学旅行活动管理模式与规章制度体系。

三是探索建立研学旅行协同配合机制。切实加强与当地财政、旅游、交通、文化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四是探索创建 “核心基地+”的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群。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多类别的研学旅行基地。

五是探索创建研学旅行家校联动模式。探索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管理机制,探究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的实施策略,编制家庭研学旅行的指导手册。

六是探索创建学校研学旅行网。通过动态实时的信息,整合研学旅行教育的课程资源、服务机构等,实现研学旅行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化的有效管理。

七是探索创建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反思改进活动,不断地提升研学旅行质量。

通过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遵守纪律、文明出行,在公共场合不喧哗,能够做到安静有序、心中有集体。学生在行程中学会独立、吃苦耐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由此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积累校外经验,从而达成研学旅行的教育活动目标。

三、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开展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实践求真知”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新文化运动” 时期,陶行知提出 “做中学”教育理念。虽然时代不同,但都包涵学习场所的转换,即从学校及其课堂中解放出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寻找知识的真谛[1]。尽管近些年来一直在大力提倡,但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却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

研学旅行之所以不能 “学” 得扎实、“行” 得尽兴,归根到底在于研学旅行的实践主体——学校,缺乏足够的 “安全感”,既包括外在的保障机制缺失,又涉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因此,应该对研学旅行进行顶层设计,促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由此才会拥有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自信,从而促使研学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为了能够达成应有的实践效果,获得最大的教育成果,每次开展研学旅行之前,学校都应从如下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领导小组,加强对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精心指导。每次研学旅行之前,都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好研学旅行的具体地点,制订出研学旅行的活动方案,同时上报区教育局备案存档,然后成立研学旅行领导小组,制订活动安全应急预案,成立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以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研学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上述的相关工作。

二是做好充分的安全预案。教育为本,安全第一。安全问题历来是学校和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同时,研学旅行发生在校外,又是集体出游,不可控的因素相对繁杂,无疑就会降低安全指数。针对诸多安全问题,开展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之前,学校需要安排相关人员,提前考察整个行程,针对研学出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学生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制订出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和有效地采取应对的措施。

三是多方筹措经费。研学旅行是通过校外旅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可避免地就会涉及交通费、食宿费、景点门票费等。经费的短缺是制约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政府划拨的经费难以支撑研学旅行的开销,学校的办学经费又存在不足,由此对低收入的家庭来说,研学旅行是不小的开销,而且学习的成效并非立竿见影,因此家庭困难的学生可能就会选择放弃学习机会;而对学校来说,负担所有家庭困难学生的出行费用不太现实,特别是在学校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但市面上各种游学产品的诱惑,又易吸引富有家庭的生源。鉴此,研学旅行要想做到全员参与,需要学校通过家委会和社会资助等方式,多方筹措经费,由此才可以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行旅行补助。

四是完善保障机制。以表面上来看,研学旅行只是学校组织的校外学习活动,而实际上则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出行需要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协调,在外食宿需要旅游部门、食品卫生和安全部门的协调,经费来源需要财政部门的资助,上述的方面都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学校成立工作组,负责与各部门沟通与协调,而非学校单打独斗的孤立行为。

五是完善研学旅行课程计划。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计划。作为一种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性应该是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学校研学旅行应该尽量避免出现 “只游不学” “游而不学” “游学不一” 等情况,需要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课程设计[2],由此才能让研学旅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景点参观,而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

六是精选特色研学产品。对旅游行业来说,研学旅行无疑是美味的 “蛋糕”,旅行社都推出以 “游学” 为主打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混淆家长的视听。当教育性主导的研学旅行和商业性目标的游学碰撞时,其吸引力自然比不上名目繁多的商业性游学。为此,需要学校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且围绕相关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同时,学校研学旅行尚需相应社会机构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要与相应社会机构进行反复的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与合作关系,比如,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需要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知行合一,学用相长。湖北省咸宁市第二实验小学研学旅行实现游与学的科学搭配,由此有效地革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拓宽青少年学生的视野,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研学之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