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教育的校长领导力重构

2020-12-18曹培杰张旭东

中小学校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学校

□曹培杰 张旭东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就决定了校长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洞察者、探索者和引领者。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带动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教育体系正在急剧过时,以流水线生产为特征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 月印发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文件,在第八大战略任务中明确指出 “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在这个大环境、大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育人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和教育体系重构,成为中小学校长的一堂必修课。

一、校长是未来育人理念的时代洞察者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诞生了当下的教育教学体系,而遵照有序整齐的教育程序规模化地 “生产”人,才是该体系的核心。就像我们常见的: 首先,学生依据年龄分班,学习统一课程;其次,教师按照既定教学秩序实施课堂教学;最后,学校在学期末组织测评和考试,学生达标后升入高年级,以此循环往复。实际来看,这种教育模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稍显不足,但也为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撑。

传统教育的优势不断退化,而劣势则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更加凸显,尤其是标准统一、组织固化以及在个性化培养上存在的缺陷饱受质疑。学校将一批批特点各异、禀赋不同的学生,推向标准化教育中进行培养,最终导致了千人一面的困境。正如大家常说:“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 今天的学校已经无法满足未来人才培养需求,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一场结构性改革,以解决育人模式 “规模化” 与 “个性化” 矛盾的突出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很大可能被机器所取代,甚至一些复杂的脑力劳动者也面临被取代的风险。例如,智能金融在股票投资、风险预测等方面已大展身手,智慧医疗在某些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上也初露锋芒……今天的在校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历史上第一次需要和机器去竞争工作的一代人。《教育的新愿景: 通过技术培育社会和情感学习》 于2016 年3月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该报告倡导 “把人的社会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包括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社会文化意识等个性品质”。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机器无法替代的能力和素养,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成为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时代之问。

所以,未来教育必须突破传递固定知识的局限,把责任心、意志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校长是未来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者

未来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模式变革。假如我们不在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依然以程序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即使校园再豪华大气、软件再先进一流、硬件再齐备高端,也算不上未来教育。未来教育离不开信息化,但只有信息化肯定不是未来教育。学校要通过学习场景、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的协同创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未来教育要营造教学场景的泛在物联性,运用互联网打通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的壁垒,让 “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 不再是一句口号,让学生们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任何所需知识。一是建设智能教室、创客空间、职业模拟体验教室等,增设非正式学习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和活动交往空间;二是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提供远程协作、社会网络、知识协同等功能,支持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三是利用5G 和自然交互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互动,比如,可以同工程师、艺术家和科学家合作,共同研发工程项目、完成艺术作品、开展科学实验等,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连接。

未来教育要构建课程体系的可供选择性,依据实际问题设置课程主题,开发体系化的在线课程资源,加强跨学科课程整合,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一是推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依据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深度挖掘学校周边的人文、自然、科技等课程资源,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二是围绕学科核心概念进行在线课程开发,形成与学科体系相匹配的在线课程模块,提供配套数字资源,包括微课、慕课、拓展资源、学习任务单、虚拟仿真实验等,支撑学生的全流程线上自主学习;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增设通识类、拓展类、社团类的选修课程,组织多学科教师联合开发跨学科课程,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结构。

未来教育要突破教学秩序的标准统一性,形成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要鼓励个性化学习,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帮助他们超越学习上的 “最近发展区”。一是深度学习,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常态化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背后的内在规律;二是自适应学习,建设大规模、细粒度的数字资源库,提供智能导师、虚拟学伴、数字画像、学习分析等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三是无边界学习,要突破学校物理上的围墙边界,学习不仅在教室,也可在户外;不仅在校园,也可在社会;不仅在课堂,也可去研学,要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只要可以高质量地实现学习,这里就是学校。

三、校长是未来教育体系的组织引领者

随着 “人工智能+教育” 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深入,教育专业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旦达到临界值,就会激发教育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未来,教育将从大规模的标准化教学走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按年龄分班、固定教学流程、统一评价标准等都会被重新定义,一个崭新的教育图景呼之欲出。

未来教育要建立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专业机构,如果不考虑自下而上的活力激发,只注重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那就会使学校越来越固化呆板,越来越不像学校。一方面,要推动教育、人事、财政等管理部门向学校下放权力,加快落实教育教学、人事工作、财政事务等办学自主权,让学校享有教师评聘、经费使用、修业年限、课程安排、育人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权,办学活力的激发要从多方面、多层级、多角度来进行;另一方面,优化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明确划分学术与行政边界,强化教师领袖的学术领导力和专业影响力,建立家长、社区等相关方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建立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让 “师生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形成多元参与、智慧互联、协调高效的新型治理结构。

未来教育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发生重大变化,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 “实战高手” 成为 “紧俏商品”,而擅长死记硬背的 “知道分子” 也许 “无人问津”,这对传统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提出了挑战。一是明确评价导向,对不同学生实行差别化评价,不用单一狭隘的标准定义人才,把每个学生都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二是创新评价手段,在终结性 (结果性评价) 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比如,可以通过学习分析、电子档案袋、自适应测验、数字画像、数字徽章等方式,实现教育数据的全过程采集和评价结果的个性化反馈;三是丰富评价主体,按照教育的运行空间可以把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还包括在线教育,也就是说了除了学校内的教育者外,我们还可以引入家庭教育中的家长,社会教育中的社区、行业机构,在线教育中的大数据等,要多方评价,在实践中检验能力,保证学生所学匹配于社会需求。

未来教育要构建全社会参与教育的良好生态。当前,教育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供给方式多样的特征,关起门来办学已经无法适应潮流,必须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一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对接科研院所、高新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将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二是建立行业专家驻校制度,探索多样化的教师补充渠道,教师不是教学的唯一提供者,要把农民、工人、医生、商人、工程师、科学家等纳入教学提供者中来,让有专长的人皆可为师;三是积极探索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有效模式,将符合条件的网络课程、特色资源、在线教育服务、学情精准分析、综合素质评价等纳入日常教学,把全社会的优质资源都引向学生。

总之,校长要把握时代脉搏,勇担时代使命,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变量,深化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方式,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实现 “工业化教育”向 “智能型教育” 的成功转型。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学校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校推介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