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运用,丰富文本的解读路径
——以《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0-12-18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体悟首诗资料

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 黄 阳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类型的文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将关注的视野完全局限于教材的课文中,而需要紧扣其表达内容、主题特征、表达方法等维度,拓展其他丰富的资源,与教材中的课文形成教学合力,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就专门设置了“鲁迅”单元,并设置了对应的语文要素:借助丰富资料理解课文。笔者以这个单元中《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小诗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选择并运用各种资源来助力文本理解。

一、出示人物生平,为揣摩用意奠定基础

教材中很多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有着较远的距离,单单凭借当下的认知体验是无法真正融入文本的内蕴世界的,这就需要运用多种资料,帮助学生消除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隔阂,为其感知文本的内容奠定基础。

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就是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时创作,诗歌展现了鲁迅先生众多的高贵精神,并以“有的人”与反面对象进行对比,凸显了表达的主题。这样一篇以人物的特点和精神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诗歌,就必须能够对人物进行感知与体悟,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为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前就收集了与鲁迅相关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到鲁迅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青年时代弃医从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补充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自己收集来的资料,以及教师所出示的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资料,帮助学生学会从丰富的资源中提炼出与人物相关的信息,成为对文本解读的有效辅助。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就是针对学生原始经验的缺失,指导学生在自主收集、深入阅读、统整把握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为解读文本、揣摩用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示创作背景,为研读文本丰富认知

语文教学对教材中文本的关注视角相对单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只能从教材的维度来关注,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收集资料的价值,常常从教材视角解读,这样就无法真正融入文本的世界中,尤其是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用意和背景是无法真正感知的。因此,教师自己不仅要从更多渠道来感知课文,而且也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遴选出最主要、最适切的资源提供给学生。

这篇诗歌究竟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这是全面、深入解读这首小诗所必须要具备的资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才能把握文本表达的用意,形成深入而立体化的认知与体悟。在教学时,教师拓展了臧克家创作这首小诗的背景: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心里感慨颇深,便于11月1日写下了此诗。这样的背景,教师先组织学生自读,并在交流中提炼出关键信息:逝世13周年、瞻仰故居、感慨颇深……随后,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并相机交流自己阅读创作背景之后的新收获,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资料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丰富了文本的解读路径。

三、出示人物作品,为体悟形象提供佐证

面对以名人为主要对象的文本,尤其是以作家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作品,我们如果仅仅是从课文内容信息来感知人物是非常逼仄的。首先,作者对这一人物的介绍与精神解释不可能是全面的,更不可能将所有信息都“一网打尽”,这就需要学生从其他路径收集资料,才能真正对文本进行感知;其次,作为一首诗歌作品,语言相对简洁,篇幅也相对短小,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理解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寻找与教材中的文本相匹配、相印证的资源。

例如,《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诗:“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单独来看,很多学生都认为诗人将鲁迅比喻成为牛马,赞扬其甘愿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精神。如果仅仅是从教材文本的层面来理解,学生的感知是相对浅薄的。事实上,诗人创作这两句诗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鲁迅自己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教师若不将这首诗呈现出来,学生的理解就会出现断层。教师在学生自主性体悟内容的基础上相机拓展鲁迅的作品《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然后,采用对比朗读、联系语境等方法进行感知与理解,尤其抓住诗歌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原来鲁迅就曾经在这首诗中将自己比作“牛马”,并表达了自己为了服务普通百姓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精神。有了鲁迅自己作品的支撑,学生再次走进教材中的这首诗,就能更好地与诗人对话、与诗歌对话、与诗歌中的鲁迅对话,更好地推动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一味地进行讲解,更没有在学生认知困惑处进行强行灌输,而是借助文本中人物的作品,帮助学生从另外一个维度和视角来感知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渠道。

四、出示名人名言,为深化主题助力提升

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是相对深奥的,这种深奥主要体现在诗人并不会将自己的感知平铺直叙地呈现出来,更不会将这种语言完全揭示出来,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性体悟与思考。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从表达的主题入手,相机拓展其他学者、专家对这一主题的论述,帮助学生形成全新的认知,在汲取其他资源的过程中深化对主题的感知与思考。

例如,《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就是以对比的方式将鲁迅与其他反面人物进行对比,主要阐述了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深入探讨了人生活着的价值,这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问题在于,如何冲破诗歌的壁垒,从表面向主题认知深入,真正让学生融入其中,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助力?为此,教师就从这首诗所表达的主旨入手,为学生拓展其他人对这一主题或者是这首诗的评价。比如,教师就相机为学生拓展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其他著名作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叶圣陶: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老舍: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二是其他学者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论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保尔·柯察金: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身边资源,链接和介入文本教学,丰富学生的认知解读,帮助学生有效地深入文本,理解内容,感知人物,体悟中心思想,形成巧妙而立体的文本解读。

猜你喜欢

体悟首诗资料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懂,才能得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解题中的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