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2020-12-18李金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语文

李金红

(吉林省实验中学,吉林长春130022)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

每个学科都有其肩负的学科任务和精神。教育部2001年、2003年和2011年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均指出了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如何语言和文字应用和实践的课程。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定位,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育人质量。要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2]。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增设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和学习任务群。三类课程内容均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通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等18个“学习任务群”,达到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3]。在学业质量的考察上分为5个等级,考察了语文的积累、语言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当代语言文化现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对这几个方面的考察按照等级层层递进。附录内容包括古诗文背诵篇目的推荐和对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其中重点强调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阅读课内外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重点要求提升相关人文主题教学、中华人文精神和学生的精神文化。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深挖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且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变单一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人文精神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也不断向前迈进。人们开始不断认识周围、认识世界和自己,这种人文性是伴随着文明的升级而递进的,其兼具着一个人的智慧和精神,是人们衡量事物的标准。人文精神不只表现为对自我的认识、理解,还有从自我的关怀发展为自我的尊严意识,形成道德意识,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个人所在的小集体环境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的。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4]。我国是文明古国,悠长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了许多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的道德理念、风俗习惯、传统美德、文化科学、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至今仍是我们待人做事、思考解读和生活行为的标准。

三、教学现状

(一)部分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缺失

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曾经接受的教育也是应试教育,受教育期间也是“填鸭式”的课堂环境。因此很多教师受此影响,其自身欠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积累,认为自己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教明白”就达到了标准。但教师的任务不是单一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传道受业解惑”,传授和培养学生知识文化并且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教师在自身素质养成期间的缺憾,再加上后天培养阶段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不够准确而导致自己人文精神缺失。第二,有些教师学历高,知识含量丰富,认为自己的道德和文化修养也很高。其实,他们的思想在某些程度上可能已经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一些旧的、固有的思想文化其实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改,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信息和思想。他们一定程度上的“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会在潜移默化中就将自己的做事风格和精神文化带给学生。第三,有部分教师除了基本的讲课能力外,个人的沟通表达能力较弱,授课时不能做到形象生动的表达,只做到了知识点的讲解,缺乏课堂生气。教师单一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兴趣和思维都没有得到激活,这样的课堂很难能够做到渗透人文精神。下课后教师随即离开教室,缺少和学生的良好沟通,不能及时捕捉学生的课堂和心理诉求。这样的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和教师沟通,双方因此止步于培养精神文化的“大门”。第四,在道德层面上,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很高,但却缺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道德标准,在课堂上应该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做到倾囊相授,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课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小课堂”中了,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5]。

(二)学生的人文观和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难以有效改善

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看待事物并对某事件有正确的认知,是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的,习惯都需要从小养成,正确的人文观更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并且由于教学的方式也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慢慢进步,早些年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让教育经历一段时间的唯“分数论”,提升分数的教学压力让教师很难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学生比较繁重的课业压力更是希望把时间都用在提高分数上。虽然近些年教育不断改革,国家极其重视青少年学生各种素质的养成,但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文观等已经逐步形成,想要改变需要时间、精力和方式方法,这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三)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要大于课业知识

学生到高中阶段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之中可能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即使没有教师每天在旁督促也完成基础的学习任务。学生们更加需要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养成一个正确的人文观、道德观等,这是简单的书本教育涉及不到的教育和知识,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讲,对学习人文知识的需求应该远远大于对学习课业知识的必要。

(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陈旧导致学生很难从中学习到“人文”知识

很多教师虽然喊着教育改革的口号,但由于难于创新或没有实质创新等问题的局限,导致一部分教师仍然在教学过程中沿用老旧的一套教育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旧的方式方法中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极有可能就是现阶段前沿教育专家们认为最应该改善的,其难以支持学生发展个性,做到学以致用,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地了解人文知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地完善自己及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响应时代的召唤。

(五)教师为了课改而课改,没有深入思考课改的精髓

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响应了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号召,但完成的内容都是浮于表面的,国家说课改就课改,对于改革的部分甚至自己都搞不清楚其内涵和方法,就敷衍了事地响应。例如怎么样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到底对学生有什么意义,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对人文知识感兴趣等。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领会课改的精髓,一切都是形式主义。

四、实施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灌注人文精神,既达到了语文教学所担负的使命,同时人文精神也可以改善目前的语文教学环境。

(一)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精神

教师作为人文精神的传承者,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极其重要,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强化自己素养的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思想观念等问题,多和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教师作对比,生活中多看关于人文精神方面的影片,拜读一些根红苗正的文学作品,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完己才能育人。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其智能,应该引导教师加强自己人文精神水平,在校内多举办业务交流会,教师们都谈谈自己对加强人文素养这一问题的看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家一同交流,一同进步。还可以多组织教师“走出去”,和其他地区的教师多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育人而“不耽误人”。

(二)在阅读中输入有关人文精神的信息

有了义务教育对语文素养的基础铺垫后,高中阶段涉及的阅读范围更广,题材更加丰富,文化内涵也更加复杂。如果只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点(也就是通常每次考试的得分点),这样的学习方向就会多少有一些偏差。教师应该在平日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搜索关于人文精神方面的信息加以学习,可以在课前通过播放相关学习文章的背景影片或排练课堂剧等方式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课文有一个关于人文知识的预习,在这样比较“身临其境”的方式下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内心独白和传递的精神。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谈感想,不要在乎自己与作者的表达是否一致,即便有不同之处,那也无关乎答案正确与否,让学生逐步开放思想,转变学习只是为了分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思想偏激的同学,也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对其进行及时纠正,部分高中生处于“叛逆期”,如果用生硬的方法和态度勒令其改正可能会有反面效果。但是在这样的开放式阅读课堂中,可以帮助他们静下心来融入课堂氛围,慢慢放松心结,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古文时,有些学生的古文积累不好,按照以往的分析方式,学生很难接受,大都死记硬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可以将历史融入其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知识穿插;通过设问题的方式,例如“如果你在当时的社会,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让学生用古文的方式简单叙述,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有对事物的思考。

(二)在写作中输出

作文是学生思想最直观的一面镜子,通过写作,学生能够直接地表达心中所想、能够抒发对事物的情感、能够正面讨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来了解学生对这一阶段关于人文精神的学习有没有成果,只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制定下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师应该有节奏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自由题材的写作作业,通过体裁的不限制,让每名学生都能有想表达的内容。

(三)通过生活中的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能总是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跟学生在课堂外的沟通,离开教室这个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更加亲近,教师也会放下平时比较严厉的一面,以朋友和朋友的方式沟通会比师生间的沟通容易的多,学生也会比较愿意接受。这种聊天的方式更容易了解学生的精神思想,以及所处年龄阶段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和精神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因此,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的交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

(四)组织学生参观人文精神场所

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参观文博馆等宣扬人文精神的场所。相信《黄大年》这部电影鼓舞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激起了中国人爱国热情,唤起了中国千万个知识分子用文化报效祖国的渴望,歌颂了中国人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样的影片最适合在人文素质养成阶段观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爱国的的各种方式,除了在抗日战场上我们一样可以看到爱国主义情怀,看到无私的奉献,看到中国人心里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语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社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