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疏导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18谢欣彤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张 澜,谢欣彤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高校教师座谈会,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随着高校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教师的整体要求越来越高,学术愈发严谨,考核制度愈加严苛,科研教学工作任务愈发繁重,教师的社会期望值日益增高,超负荷的工作量和生活压力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去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一时无法适应新要求,心理素质较差且承受能力较低的教师面对冲击承受不住压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生活状态。

我国“健康中国”战略酝酿多年,如今正式写入“十三五计划”。今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促进”等十五个重大专项行动,意在通过政府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推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其中一项指出,“当前,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201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指出,“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1]可见加大力度宣传和增强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因素。高校应时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并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文件精神,定期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良好心理状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其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学习、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2]

心理疏导一词作为心理治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名词很早就被提出,但大多作为广义的理解,泛指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其他涉及人们心理活动的技术方法;而狭义心理疏导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相旭东先生,为心理咨询界狭义心理疏导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狭义心理疏导并不包括治疗技术,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言语的沟通技巧进行“梳理、泄压、引导”,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其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的心理梳泄和引导方法。心理疏导是个新事物,是心理咨询中国化最佳的实践探索。[3]

一、心理疏导在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一)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心态

心理疏导作为一项提高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心理辅导技能,在社会各领域都发挥其独特而又有效的作用。高校人才辈出、超凡卓群,不同领域的人才之间发生思想上的碰撞或在面对超额压力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难免会造成个体心态的崩溃。在高校中,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实施部门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问题,多数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学生,为学生进行心理矛盾解答和心理健康疏导;学校人事部门管理的则更多是教师的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极少关注到教师的心理问题。高校相对轻松的工作性质给外界民众造成一种工作轻松、时间自由、收入可观的印象,这种印象竟是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线任务、承载社会和高校的双面压力,还需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双重选择。尽管教师的压力有目共睹,仍不乏有人认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学生更成熟,社会阅历和处事经验更为丰富,能够实现及时的自我纾压。但通常情况下,教师在面对不同的问题及矛盾时,缺少合适的方法及途径缓解压力,而是选择默默承受,长此以往,问题与压力的不断累积与爆发就会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反映,轻者变得郁郁寡欢、工作生活缺乏积极性;重者信念倒塌、精神崩溃,存在轻生念头。正是由于教师不了解或没有掌握自我调节的纾压方式,未能及时求助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心理疏导,才会酿成悲剧。教师个体性格的差异在其身上不同程度体现,导致自我调节功能上有所不同,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绝非偶然,作为高校的职能管理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予以重视,不该只是单方面施加压力,更不该置若罔闻。因此,只有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心理疏导,才能使其心态变得更健康、平和,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才会更加积极乐观。

(二)利于实现个体自我价值

高校人才云集,始终顺风顺水几乎是不可能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和阻碍。研究表明,长期被夸奖的人和被批评的人,二者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大相径庭,前者会表现出满满的自信,后者则是深深的自卑。对于个体来说,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取决于所做出的贡献及被认可的程度。倘若某个人长期处于挫折和坎坷、屡次失败的困境,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也就是常说的无助感。例如,教师经常会遇到研究成果不被认可、工作出现失误被批评、业绩不够突出被点名、申报课题未被批准等情况,短暂的失败可以用适当的方法调节情绪、调整状态、重拾信心,而长期失败便会致使一个主动的人变得被动,乐观的人变得悲观,因为长期的不被认可和逐渐累积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价值,勤奋和付出得不到认同,久而久之便会对自我评价造成认知错误,从而自我否定、自我放弃,形成职业倦怠。对于这类人群应该采用鼓励和慰藉的心理疏导方式,走进来访者内心,淡化其对不良事件影响的认知,从而重新唤醒其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人生方向。

(三)利于个体缓解职业压力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方式方法的不断深入,绩效考核制度的逐步推进,职称竞争的日益激烈,教师的工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水平上,大量的科研、课题、教改等相关工作需要持续进行,工作量增加至原来的几倍甚至更多。近些年,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把教师列入高危职业,与传统高危职业不同,它并不是危险作业,而是职业压力。职业压力是指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体现在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巨大压力的笼罩下,很多教师由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透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疾病。例如带火厦门六中合唱团年仅28岁的高志凡老师因患重疾不幸离世,即便官方没有透露导致其突然离世的具体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其重病和压力存在一定的关系。消息一出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惋惜,感叹天妒英才,但新闻背后反映出的社会问题更加耐人思考,便是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师原本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才紧缺的新时代,却鲜有毕业生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一方面由于薪酬偏低,对于年轻人来讲收入难以维持生计、补贴家用;另一方面便是工作压力和群体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之间、教师之间激烈的竞争让个体压力感受倍增,从而导致很多教师身体和精神严重透支,甚至牺牲在工作岗位。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认知率、正确面对压力、合理管理情绪、注重心理知识传播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四)利于个体获得主观幸福感

人总在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乃至自身进行着评价,评价是人类的共性,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的情绪反应。幸福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评价满意时的愉快感觉。因此,一个人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主观上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觉。[4]近些年,关于高校教师的负面新闻比比皆是,对教师的职业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媒体和大众的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极少部分教师队伍的蛀虫,使得教师这个职业不再受人尊重,反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以教师为主体的社会舆论被无限放大,导致教师社会地位及优越感逐步降低,不再是立德树人的典范,而更多是被贴上了科研作假、学术造假、表里不一、道貌岸然的标签。遑论师德师风,被大肆指责和唾骂,个人缺乏安全感,社会缺失认同感,心理承受力降低。高校职能部门必须意识到,教师缺乏幸福感与社会信任度缺失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工作热情,心理疏导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有效地为来访者排解愤怒、苦恼、哀怨等不良情绪,从而使人身心愉悦重获幸福感。

二、心理疏导在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国内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完善,专业方向比例严重失调。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普遍对思政课教师缺乏认同感,导致部分教师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言行不一的行为,极大降低了工作积极性,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研究专业的教师相对匮乏,缺少系统性研究,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明显缺陷,无法带动高校全体师生思想建设。思政课教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让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来,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学校应积极对校内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高校教师认同和接受所传播的思想理念,更要将这些理念转化为个人品格,要让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去感悟、升华所传播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理念,为教师排忧解难。[5]

(二)贴近教职工工作实际,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心理疏导讲究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内心、肯定人的劳动、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核心。科学公正的考核制度是高校长久发展和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合理完善的考核制度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教师权力的重要规范。高校职能部门合理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考核考评制度、激励奖励制度,这对鼓励和增强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考核机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科研、平时表现以及为学校所做突出贡献等几方面内容,应确保机制的稳定性和公平性,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奖励,集思广益,征求意见不仅停留在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层面,更要保障不同岗位的普通教师的根本利益,满足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制度不能一成不变,要审时度势,不断更新和完善制度内容,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注入激励机制。

(三)成立教师心理疏导组,服务广大教职工

针对教师不同的心理问题,高校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工会)、各学院领导以及心理课教师成立心理疏导组,建立针对教师个人的心理疏导咨询室,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定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慰藉、关怀的形式帮助广大教职工纾压,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组对来访者负责的作用。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应注重个体差异,由于个体的性格特征和认知感受大不相同,在处理问题中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根据个人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方法策略和心理疏导方式。针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教师,必要时进行一对一沟通,始终围绕家庭、工作、学习等不同方面进行梳理和引导,心理疏导组成员应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聆听教师的心声并及时调整解决方案,切勿纸上谈兵,确保教师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并对其讲述内容保密。也可通过聘请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通过讲座、访谈、辅导等方式,为广大教师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同时校工会应在教师体检中增加心理测试项目,使其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

(四)丰富教职工业余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教师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身体和心理之间紧密相连,健康的心理寓于强壮的身体,二者是无法分割的共同体。如今社会大力提倡全民健身,正是由于社会的竞争和人际的交往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找到一种合适的解压方式,压力就会不断积蓄,尤其像高校教师这样几乎每天处于“高压”状态的职业群体来说,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非常必要的,合理、有效的解压方式尤为重要。因此,鼓励教师在工作的闲暇之余适当放松,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娱乐活动、体验不同的文体活动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最好方式。校工会应积极了解教师需求多开展文体活动,确保活动的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这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力军,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是高校进一步提高教师幸福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校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社会、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充分理解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师本人应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应对压力、管理情绪、分享正能量,力求在激烈中求和缓,紧张中求松弛,宽松中求发展。保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在工作中品尝人生的快乐,在实践中增长为师的才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6]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