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肉牛养殖发展现状与优势分析

2020-12-18王同军安拉扎陈鲁喜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凉山州凉山全州

张 涛,王同军, 安拉扎,陈鲁喜

(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5042;2.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四川 西昌 615000)

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肉牛创新团队”和省委组织部“科技扶贫万里行”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多次深入凉山州多个肉牛养殖县开展技术帮扶与产业调研工作,对全州的肉牛养殖产业有了一定新的认识。结合相关统计数据,从凉山州肉牛养殖现状、养殖发展优势和建议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为行业主管部门、技术科研推广单位、肉牛产业链经营企业等相关方提供一些基本信息,也为凉山州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1 凉山州肉牛养殖发展现状

1.1 总体规模与分布情况

据统计,2019年全州牛存栏114.77万头,占全省的13.6%,其中黄牛存栏90.87万头、水牛存栏14万头、牦牛存栏7万头、奶牛存栏0.90万头;牛出栏37.63万头,占全省的13.6%,牛肉产量4.74万t,占全省的14%,牛肉产量占全州肉类总产量的10.8%。牛存栏10万头以上的县有木里、盐源、会东、会理4县,存栏5~10万头之间的有昭觉、冕宁、美姑、宁南、布拖、甘洛5县,其余8县市存栏在2~5万头之间。2000年以来,凉山州引进以西门达尔牛等肉牛冻精改良凉山黄牛、引进摩拉水牛冻精改良本地水牛、引进九龙牦牛改良本地牦牛;昭觉、布拖等县购进西杂、蜀宣花牛母牛进行繁殖,全州牛改工作有了一定发展,2019年全州良种牛及杂交牛存栏占存栏总量的25%。

1.2 肉牛养殖技术水平概况

从2019年的统计数据看,凉山州肉牛的养殖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占比低。2019年出栏1~4头的场户占总量的70%。出栏5头以上的场户共7652户,出栏牛10.91万头,占总量的30%。其中出栏10~99头的场户共1829户,出栏牛6.07万头,占总量的16.7%;出栏100头以上的场户共26户,出栏牛0.78万头,占总量的2.1%。能繁母牛以散养放牧为主,肉牛育肥主要是以外购架子牛短期育肥的模式。在全州的存栏肉牛中,能繁母牛总数为45.44万头,占总存栏数的40.7%。从绝对数量看,木里县和会东县的能繁母牛最多,分别为6.4万头和5.7万头。从品种组成看,凉山州肉牛以凉山黄牛为主(约占到75%),其余为西杂牛、荷杂牛、夏杂牛等杂交品种。2018年的数据显示,全州共有212个人工授精站(点),分布于15个县(市)。据实地调查,目前开展肉牛人工授精工作的有昭觉、宁南、会理、会东、西昌等地,但所有县、市肉牛的人工授精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2018年全州共改良肉牛1.96万头。

1.3 养殖发展水平

凉山境内地貌复杂,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平均海拔在1500m以上,交通不便、生态环境差异大。农牧民受文化教育、生产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影响,对科学养牛的观念接受程度不高,肉牛养殖仍以放牧、半放牧小规模分户散养为主,各县对肉牛产业链上的圈舍建设、品种选择、饲养管理、草料加工利用、疫病防治及产品加工等缺乏科学的认知,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肉牛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养殖主体,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是将架子牛进行短期育肥,少部份自繁自养;规模小、实力弱。据统计2018年末饲养量在99头以内的有220家,100头至199头的有15家,200头以上的只有6家。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养殖效益不高。

2 凉山州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

2.1 天然草场和土地资源优势

凉山州位于我省西南部,幅员面积6.04万km2,辖17个县(市)。州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05~5958m。全州境内80%是山区,其主要地貌特征为山高、谷深、坡陡,地貌特征复杂。按地形、地貌、海拔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地形区,即海拔在1500m以下的平坝河谷区,包括西昌、冕宁、德昌、会理、会东、宁南等5县1市为主的中部、南部丘陵河谷;海拔在1500~2500m间的二半山区,包括雷波、美姑、金阳、昭觉、布拖、普格等6县为主的东部、东北部大小凉山;海拔在2500m以上的高寒地区,包括木里、盐源、甘洛、越西、喜德等五县为主的西部和西北部。凉山地域广阔,天然草地占国土面积的近1/3,天然草原类型多样,草原植物资源丰富,牧草有155科782属2106种。2018年全州天然草原牧草干草总量达529万t,可利用总量397万t。全州耕地面积0.55万km2,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全州各类饲草料总量为1034万t,理论载畜量278.52万个牛单位,为养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在二半山区,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面积大,轮歇地、间作地以及可利用荒山荒坡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工作的有效推进,大量的荒山荒坡资源、耕地资源可有效地整合与开发利用。这些条件为凉山州大力发展肉牛产业提供了优势明显的天然草场和土地资源。

2.2 人工牧草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

除高寒地区和二半山区外,近些年在平坝河谷地区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工作,优质牧草资源丰富。2018年,全州人工种草面积在21.73万hm2以上,其中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3.97万hm2,平均干草产量13.26万t/hm2;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17.77万hm2,平均干草产量9.74t/hm2。多年生人工草地主要采用围栏、免耕混播、施肥等综合措施进行建设,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白三叶、垂穗披碱草、多年生黑麦草、皇竹草、老芒麦、苇状羊茅等;一年生人工草地主要采用粮(果)草轮、间、套作,牧草品种有光叶紫花苕、圆根、燕麦、多花黑麦草、箭舌豌豆等。全州农作物秸秆资源较为丰富,平坝河谷地区是凉山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带,有大量的副产物资源如稻草、玉米秸、甘蔗梢、蔬菜下脚料等可被利用作养牛草料,同时也增加了种植业的收入。据估计,2018年全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79万hm2,秸秆总产量在213.6万t,可作饲料化利用的有64万t(30%),且“粮改饲”潜力巨大。

2.3 凉山黄牛遗传资源优势

凉山州具有悠久的养牛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也培育形成了宝贵的凉山黄牛遗传资源。凉山黄牛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1]。原凉山州畜牧局黄梅昌先生在论文中这样描述凉山黄牛品种形成:“凉山地理位置纬度稍为偏南,光热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场比较宽广。牧草和饲用植物种类多,生长期较长,四季常青,为凉山黄牛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又因为峰峦绵亘起伏,高山峡谷,山高坡陡,交通闭塞,长时期的自繁自养,近亲繁殖。历史上彝族人民除将黄牛用作耕地劳役外,还作为生活中的肉食和祭祀的上品,至今仍有此习俗。由于农耕对畜力的需要,各族人民又素有饲养黄牛的习惯,群众非常重视役用特征的选择。但饲养管理粗放,圈舍简陋,终年放牧。在此情况下,经各族人民长期选育和自然的选择,逐渐形成了役用小型凉山黄牛地方品种”[2]。由此可见,凉山黄牛是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工选择下形成的一个宝贵遗传资源,在该地理区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凉山黄牛1996年凉山州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时因产于凉山州而得名。公母牛成年体重分别为290.04±47.45kg和233.48±36.56kg,体高分别为108.6±9.97cm和102.0±5.11cm[2]。被毛颜色多种,基础色为黄色和黑色,黄色占76%、黑色占21%、草白色占2%。由于凉山黄牛体躯小、体质结实,因此比较集中饲养于海拔l500~2500m的二半山区,对当地荒山荒坡具有非常强的放养适应能力。凉山黄牛的产肉性能也不低,在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下凉山黄牛屠宰率为47.83%~51.33%,净肉率37.8%~40.5%;饲养在大凉山腹心地带美姑县的黄牛,公牛的屠宰率为59%,净肉率达47%。另外,凉山黄牛的杂交后代在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上能得到显著的提高。王健(2007年)[3]报道了在昭觉县使用西门塔尔肉牛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发现杂交牛体格粗大、体宽背深而长、腿部发育好,基本纠正本地黄牛后躯尖、腿部细短等缺陷。初生重达25~34kg,比本地黄牛重13kg,12个月龄体重达到300~450kg,比本地牛重160kg,体重和日增重均比本地黄牛有明显增长;产肉性能高,改良牛的宰前重、胴体重、净肉重均高于本地黄牛,经济效益好,比本地黄牛提高29%左右。目前凉山彝区正大力推广西门塔尔肉牛改良本地黄牛的工作。

3 凉山州肉牛产业的发展目标建议

3.1 大力发展母牛“放养+补饲”模式,重点打造母牛养殖基地

充分利用州内丰富的天然草场和荒山荒坡资源,大力发展基础能繁母牛是做大做强凉山肉牛产业的关键环节,选择凉山黄牛优良母牛个体,组建基础能繁母牛群。也是保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依托各地的天然草场和荒山荒坡,大力发展以“60%时间自然放牧(4~11月)+40%时间舍(补)饲与繁殖(12~3月)”的基础能繁母牛饲养模式。以放牧草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以完全放牧的方式饲养基础能繁母牛。在全州范围内建设基础能繁母牛集中放牧养殖基地200~300个,主要布局于海拔在1500~2500m拥有丰富草场和荒山荒坡资源的乡镇;基础能繁母牛集中放牧养殖基地总存栏能繁母牛30万头以上,且以凉山黄牛为主。以母牛放牧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以纯放牧的方式饲养能繁母牛20万头以上。最终,全州母牛基地存栏能繁优质母牛总量达到50万头以上,将凉山州建设成全省范围内的重要母牛繁育基地。

3.2 在开展本品种选育提高的同时,重点以凉山黄牛为母本生产杂交后代用于高效育肥

凉山黄牛是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人工选择下形成的一个优良地方黄牛品种,在该地理区域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全州肉牛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必然要依靠凉山黄牛来实现。然而,凉山黄牛长期以来主要被当成役用畜种饲养,从而导致其肉用性能比较低,作为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差。加上近年来在饲养管理和科学繁育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凉山黄牛的遗传性能正面临严重的退化。因此,急需有效地开展凉山黄牛的本品种选育提高工作,在保证其对地方自然生态环境适应的条件下,采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凉山黄牛的产肉性能。在开展凉山黄牛本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应将生产优质牛肉作为一个关键的目标,避免简单地与其它引进肉牛品种直接比较牛肉产量的状况。

由于凉山州80%以上的区域是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类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直接引进和大规模饲养外来专门化肉牛品种的可能。以优良的凉山黄牛个体作母本,开展科学的杂交工作,对在短期内解决当地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水平、帮助养殖户提高经济收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选择杂交父本上,应充分考虑两点情况。首先,凉山州多山的地理特征及草资源质量不适合广泛开展大型品种的饲养,在天然草场和荒山荒坡放养条件下尤其如此。因此,用于凉山黄牛杂交生产的父本应该是中、小型肉牛品种。其次,在全州整体预期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凉山黄牛一定要向生产优质牛肉的方向发展,而不应该简单追求个体大小和产肉率。用于凉山黄牛杂交改良的父本应该是肉质优良的肉牛品种。总体上看,凉山州发展肉牛产业的一个关键目标应该是在做好遗传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重点以凉山黄牛作为母本杂交生产F1后代,以提高凉山肉牛杂交改良率而不是良种化率为主,向市场提供优质的架子牛,用于高效育肥生产优质牛肉,在此基础上推进凉山肉牛业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壮大凉山肉牛产业。

3.3 优化地理区域布局,形成以母牛养殖为主育肥牛养殖为辅的整体结构(“高繁低育”模式)

凉山州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间自然生态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结合全州的自然生态条件,我们认为应该采用2种不同的肉牛养殖模式:一是以二半山区为主的凉山黄牛母牛饲养模式。应充分利用凉山黄牛适应本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在中高山地区以放牧为主的母牛饲养模式。尽可能为平坝地区提供育肥牛源。但在海拔超过2500m以上的高寒地区,肉牛养殖产业化发展应谨慎对待。无论是从养殖经济收益还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来看,这些高寒地区要尽可能保证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二是以平坝河谷地区为主的优质肉牛适度规模化育肥模式。平坝河谷地区肉牛养殖户技术经济水平较高,人工牧草和农作物秸秆等草料丰富,有条件开展优质肉牛适度规模化育肥。另外,在这些地区发展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污通过生产有机肥的方式消纳,在达到环保养殖要求的前提下,也能很好地支撑凉山特色种植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凉山州凉山全州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凉山州果叶兼用桑间套作马铃薯技术
推进蚕桑基地建设 助力凉山脱贫攻坚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泸西县总工会:全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会议在泸西召开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凉山州: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