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某猪场仔猪破伤风的诊断与治疗
2020-12-18侯强红尧国民李中波
侯强红,尧国民,舒 鸣,王 湘,李中波,罗 维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破伤风又称为锁口风,其病原为破伤风梭菌,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和人类健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1]。破伤风梭菌可广泛存在于猪场土壤、尘土等环境中,且可长时间存活,病原通过猪只表面创伤入侵机体组织内,在厌氧环境下大量繁殖过程中产生外毒素,导致患畜发病,患畜常见临床症状有强烈兴奋、肌肉痉挛等,同时也出现呼吸困难、脱水等,仔猪感染该病后死亡率较高[2]。由于该病在猪场较为少见,养殖户对该病的防控意识不强,容易造成误诊,影响疫病的治疗,进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怀化市某散养户猪场近期发生的一例猪破伤风案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阐述,以提高广大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促进养猪业的发展。
1 猪场发病情况
怀化市某散养场饲养繁殖母猪20余头,2019年9—10月妊娠母猪陆续开始产仔,且未出现繁殖障碍性疾病。仔猪出生约1周左右后开始发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牙关紧闭、极度兴奋、头颈强直、抽搐与颤抖等症状,发病猪于2~3 d后死亡。期间养殖户对猪群紧急免疫接种伪狂犬病弱毒疫苗;同时对发病猪群肌肉注射林可霉素和磺胺嘧啶类药物,但效果不佳。
2 发病猪场设施及猪群情况观察
观察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发现,主要是初生仔猪发病,发病严重的仔猪牙关紧闭、不停发抖,且对外界轻微刺激极度兴奋,甚至全身肌肉痉挛。询问养殖人员发病情况,得知发病仔猪群约1周前接生使用生锈剪刀剪断脐带前后只对其进行了简易的消毒,可能消毒不彻底。
根据发病猪群临床症状与发病史,我们初步判定该病由破伤风梭菌感染引起,但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对发病原因进行确定。
3 实验室诊断结果
将发病严重的仔猪外表洗净,以无菌技术采集脐带部位深层组织,同时将仔猪解剖后采集其肺脏、肝脏、肾脏和淋巴结等器官。以灭菌接种环蘸取少量组织液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和厌氧庖肉培养基,将其均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于24~48 h观察鲜血琼脂培养基菌落长势情况,于48~72 h观察厌氧庖肉培养基中菌落长势情况。结果发现鲜血琼脂培养基表面未出现菌落,但厌氧庖肉培养基变浑浊,提示有菌落存在。
采用厌氧普通肉汤对厌氧菌进行扩增与纯化,其后将纯化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菌落形态特征,发现本次分离的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大量杆状菌落呈单个或多个排列,少数为链状;此外,有少量芽孢菌存在。将纯化的菌液接种于4周龄左右小白鼠,24~48 h期间小鼠出现强制性痉挛、不能采食,其后死亡。
根据病猪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病最终确诊为破伤风梭菌感染引起。
4 临床治疗与防控
4.1 临床治疗
将发病猪群与假定健康猪群分开饲养,将发病严重且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处死,且无害化处理,发病较轻的猪群置于僻静且阴暗的环境中饲养,供给易于消化且富含足够能量的饲粮和充足的饮水;将病猪伤口中坏死组织或脓汁除净,以含有适量浓度高锰酸钾的洁净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在伤口处敷适量碘仿硼酸粉末;在伤口附近注射青霉素,进行封闭治疗,防止毒素产生;全部猪群按说明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异丙嗪,其中破伤风抗毒素用于防治破伤风,异丙嗪用于缓解病猪肌肉痉挛。
4.2 防控措施
仔猪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感染所致,仔猪因断脐或阉割等但消毒措施处理不及时易于感染该病,且其病原广泛存在于猪场土壤、器具等环境。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控: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水平,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可在走廊铺撒生石灰;对猪群进行断脐、阉割等前,将工具彻底进行消毒,同时操作完后在伤口处消毒,并喷洒适量硼酸碘仿混合剂;对猪群加强饲养管理水平,补充维生素C,降低应激;定期对猪舍中破烂的围栏和饲槽进行修整或更换,以免猪群被割伤,导致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有条件的猪场应对猪群定期免疫接种猪破伤风类毒素,预防该病的发生。
经过以上防控与治疗措施的实施,部分发病仔猪最终痊愈,但少量发病相对严重的仔猪治疗无效死亡。总体来说,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5 讨论
仔猪破伤风在饲养管理水平高的猪场较为少见,而在某些小型猪场或散养猪场较为常见,但多为散发,该病的发生较少引起养殖户的关注,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控某些养殖户相关意识淡薄。本文所涉及的猪场养殖户给仔猪断脐的剪刀较为破旧,而且没有指定存放的地点,而破伤风梭菌在猪场环境中广泛存在,甚至在尘埃中也有病菌存在,导致剪刀容易受到病菌污染,而在给仔猪断脐前对剪刀消毒不彻底,断脐后对仔猪受伤部位消毒措施不到位,最终导致仔猪破伤风的发生,给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平时应该注意对猪破伤风的防控,特别是在对猪群实施断脐等操作时注意消毒彻底,以降低该病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