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靖远县灌区地膜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2020-12-18杨世兰刘长仲
杨世兰,刘长仲
(1.甘肃省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靖远730600;2.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靖远县灌区地膜马铃薯的产地环境、产量指标、肥料和农药使用、生产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贮藏等技术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沿黄灌区、高扬程灌区及相似生态类型区绿色食品灌区地膜马铃薯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1,2]。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1,3]。
GB18133马铃薯种薯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1049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
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
3 产地环境
3.1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NY/T39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1]。
3.2 土壤肥力
选择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富含有机质、结构疏松、耕性良好的沙壤土,忌避低洼易涝地块,pH6.5~8.0 范围土壤为宜。
4 产量指标
马铃薯保苗54 000~66 000株/hm2,马铃薯鲜薯产量33 000~45 000 kg/hm2。
5 肥料、农药使用要求
5.1 肥料
按照NY/T394《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执行。根据测土配方实施方案,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菌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用缓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在保障植物营养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
5.2 农药
按照NY/T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执行。结合病虫害预测预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协同使用,高效精准减量施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产品标签使用农药,控制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6 生产技术
6.1 品种
选择具有早熟、耐高温、结薯集中、产量高、品质优、抗病等特点的种薯,如克新1号、克新6号、早大白等。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马铃薯种薯》的规定。
6.2 播前准备
6.2.1 催芽 播种前15~20 d将种薯出窖,置于明亮室内或室外通风散射光的场所,每隔2~3天翻动1次,使之均匀见光,幼芽长达0.5~1 cm且晒成绿色或紫色时为止,催出粗壮芽,同时剔除病烂薯和纤细芽薯。
6.2.2 切块 小种薯可用整薯播种,大种薯需切块。60~100 g的种薯从顶芽顺劈切成2块;110~150 g的种薯采用“T”形切法切成3块;150 g以上的薯块,从尾部依芽眼螺旋排列纵斜向顶切成立体三角形的4~5块。准备3~4把切刀,浸放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中,用其中一把刀切块,当切到病薯后,立即换另一把刀。
6.3 整地施基肥
根据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按照“持续发展、安全优质、化肥减控、有机为主”的原则,实行测土配方施肥。20%~30%的氮素和钾素作底肥,剩余进行追施,推荐均匀撒施腐熟厩肥30 000~45 000 kg/hm2或生物有机肥1 500~2 250 kg/hm2、复合肥375~450 kg/hm2、微生物菌肥600 kg/hm2,结合整地1次施入;如用起垄施肥喷药覆膜播种一体机时,复合肥375~450 kg/hm2、微生物菌肥600 kg/hm2作种肥施入。
6.4 起垄、喷药及覆膜
整地后做小高垄,垄高20~25 cm,垄底宽80 cm,垄面宽70 cm,两垄间距40 cm,然后喷施除草剂,最后铺宽110~120 cm地膜。选用450 g/L二甲戊灵微胶囊剂1 650~2 100 ml/hm2,或330 g/L二甲戊灵乳油2 250~3 000 ml/hm2,或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 500~1 950 ml/hm2等除草剂,兑水450 L,均匀喷雾于土壤表面。
6.5 播种
6.5.1 拌种100 kg种薯用30%咯菌腈·嘧菌酯·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剂67~100 g,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 g+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47~93 ml,兑水0.5 kg,均匀喷雾在马铃薯种薯薯块表面,自然阴干后播种。
6.5.2 点播 采用明窝点播法,沿黄灌区3月中下旬播种,高扬程灌区4月上中旬播种。每垄种植2行,小行距40 cm,大行距80 cm,株距25~30 cm,播种深10~12 cm。如用起垄施肥喷药覆膜播种一体机播种时,用暗窝点播法。
6.6 田间管理
6.6.1 中耕除草、培土 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结合中耕培土2~3次,全苗后进行第一次培土,现蕾期高培土,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培土。
6.6.2 追肥 符合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4],剩余的70%~80%氮素和钾素在生育期进行追施,同时增施水溶性菌肥或微生物菌剂。推荐齐苗后结合灌水追施复合肥375 kg/hm2,现蕾期进行第二次追肥,以钾肥为主,追施硫酸钾型高钾复合肥375 kg/hm2;开花后用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675 kg/hm2喷茎叶,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雾2~3次。
6.6.3 灌水 出苗前不宜灌溉,马铃薯生长期间沿黄灌区灌水4次,分别为齐苗后10~15 d、初花期、盛花期、薯块膨大期;高扬程灌区灌水3次,分别为齐苗后20~25 d、盛花期、薯块膨大期,每次灌水1 050~1 200 m3/hm2。灌水要注意不使水漫过垄面,以免土表板结,收获前7~10 d停止浇水。
7 病虫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
根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如采用抗病品种、中耕除草、耕翻晒垡、清洁田园、轮作倒茬、田间水肥管理等;尽量利用物理和生物措施,如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等;必要时合理使用低风险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7.2 化学防治
使用农药应符合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喷药前加入适量农用有机硅增效助剂可显著提高药效,降低农药用量。
7.2.1 早疫病 发病初期选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600~750 ml/hm2、30%吡唑醚菌酯乳油450~600 ml/hm2、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19%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1 125~1 875 g/hm2、44%苯甲·百菌清悬浮剂1 800~2 400 ml/hm2等,兑水675 L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药剂要交替使用。
7.2.2 晚疫病 从现蕾期开始根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数据或者天气预报,开始第一次用药预防,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800~2 700 g/hm2喷雾;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可选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25~300 ml/hm2、40%霜脲·氰霜唑水分散粒 剂450~600 g/hm2、500 g/L氟 啶 胺 悬 浮 剂450~525 ml/hm2、50%烯酰·氟啶胺悬浮剂375~450 ml/hm2、100 g/L氰霜唑悬浮剂480~600 ml/hm2、20%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450~750 ml/hm2等,兑水675 L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药剂要交替使用。
7.2.3 黑痣病 整地时用0.8%精甲·嘧菌酯颗粒剂45~60 kg/hm2混细砂撒施;点播时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720~900 ml/hm2或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 050~1 650 ml/hm2兑水450 L,将配制好的药液喷淋在块茎和周围的土壤上,使土壤和块茎都沾上药液,然后覆土。
7.2.4 蚜虫 选用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450 g/hm2、30%吡虫啉微乳剂150~300 ml/h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80~255 ml/hm2、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525~750 g/hm2等,兑水675 L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药2~3次,药剂要交替使用。
7.2.5 地下害虫 当地下害虫危害时,可开展局部或全田防治,用辛硫磷乳油兑水灌根1~2次,施药间隔期7~10 d[5]。
8 采收
当马铃薯大部分茎叶变黄枯萎、匍匐茎开始干缩时即为适宜的收获期。收获前3~5 d杀秧,一般采用机械收获。
9 包装、贮藏和运输
马铃薯包装、贮藏和运输都应符合NY/T1049《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的规定。
10 清洁田园
采收结束后,将残枝败叶和杂草清理干净,同时尽量保持废膜完整,抖净膜上的泥土和杂质,打捆或打包,交废旧塑料加工厂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