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水灌溉技术在制种玉米上的作用研究

2020-12-18薛燕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拔节期制种含水量

薛燕翎

(甘肃省张掖市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中心,甘肃张掖734000)

张掖市作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年均降雨量104 mm,年均蒸发量2 141 mm,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以及灾害性天气给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1]。为了推动当地玉米种植业发展,减少水资源浪费,农业部门以及涉农企业不断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情况

试验设在张掖市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中心(全国重点灌溉试验站),该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自然灾害多,年平均气温6℃,平均湿度45%左右,无霜期150 d,最大冻土深度1.15 m。试验地块土壤类型为中壤土,排灌方便。pH值为7.0~8.0,田间最大持水量为23%~25%,耕层内(0~20 cm)含有机物质1.3%~1.4%、碱解氮60~62 mg/kg、速效磷13~14 mg/kg、速效钾190~195 mg/kg。

1.2 试验设计

结合近些年张掖市制种玉米种植中主流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垄作沟灌(开沟灌溉)、隔沟交替灌(开沟单双数沟,每次只灌溉单数沟或双数沟,交替灌溉)、膜下滴灌(覆盖塑料膜,在膜下灌溉,减少蒸发量)、调亏灌溉(主动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促使作物光合产物的分配向人们需要的组织器官倾斜)、全膜覆盖膜孔灌溉(全试验区覆盖地膜,并开若干灌溉孔负责灌溉)、波涌灌溉(间歇交替方式向畦田或灌水沟放水,以湿润土壤)、免冬灌(秋耕冬灌与覆膜)、常规覆膜灌溉技术,每种技术设一个试验区,一共有8个试验模块。小区面积为36 m2(3 m×12 m),设置3个重复,做好周边防护工作,处理小区土壤含水量用烘干法测定。垄面50 cm、沟宽40 cm、深度20 cm,沟底比降1/2 000。试验地底肥施磷酸二铵300 kg/hm2、玉米专用肥450 kg/hm2。追肥施尿素112.5 kg/hm2、磷酸二铵112.5 kg/hm2,结合浇水施入。试验于4月3日人工铺膜,4月14日用点种器点播第一期父本,4月22日点播第二期父本,4月30日点播母本。父本株距40 cm,在母本行中间,母本行距40~60 cm,株距25 cm,深度5 cm,行向东西方向,播种量父本22.5 kg/hm2、母本52.5 kg/hm2。所有处理农业措施均相同[2]。

1.3 试验方法

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每小区设2个点,分别在畦首、畦尾,深度100 cm,分6层,即10 cm、20 cm、40 cm、60 cm、80 cm、100 cm。叶面积测定采用长乘宽法,茎粗用游标卡尺测定,株高用直尺测量。在制种玉米生育期内,每隔7天测量1次,降水、灌溉前后均要测量,所获取的数据采用质量含水量计算,并用作制图、耗水量计算。播种前、抽穗期、收获后对0~20 cm土壤、20~40 cm土壤、40~60 cm土壤用环刀法检测土壤干容重,检测田间含水量。每隔10天测量1次玉米株高,每隔15天测量玉米的叶面积。在生长成熟阶段,每个小区选择2个试验点,每个点选取5株试验对象进行籽粒产量测量。采用管道输水灌溉方案,记录灌溉时间、灌水量,使用全自动气象站观测温度、降水、蒸发、风速等自然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节水灌溉技术对制种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从制种玉米不同处理株高在每个生育期的表现情况来看,每个处理单元株高在前期生长十分缓慢,在拔节期迅速生长,抽穗后的植株生长速度非常稳定。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处理单元植株高度差异不明显,膜下滴灌、波涌灌溉的高度相对较低。每个处理单元的生长速率都呈现“小大小”的规律,这是因为苗期温度、积温相对较低,植株生长缓慢,约为1.2~1.5 cm/d,其中隔沟交替灌溉生长速率最慢,免冬灌生长速率最高。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的生长速度最快,约为2.1~2.4 cm/d。隔沟交替灌溉苗期生长速率较低,但灌溉后生长速率加快。

制种玉米叶面积与生育时间成反比,呈现“加、稳、减”的趋势。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生长速度最快,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增长速率减缓,灌浆期到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从出苗期到拔节期,由于气温较低,玉米植株生长速度较慢,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从拔节期到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呈现先增加后减缓的趋势。隔沟交替灌溉、膜下滴灌、波涌灌溉等,在生育期单株干物质日增量存在较大差异,生育期总干物质存量不足。拔节期到抽穗期是叶干重变化的重要时期,拔节期叶干重量非常少,进入拔节期之后叶干重快速增加,抽穗期叶干重增长十分缓慢。抽穗期之前茎秆干物质累计量最大,抽穗之后逐渐减少,转移到了营养器官,孕穗到灌浆期茎比重缓慢下降,灌浆—乳熟期茎比重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该阶段玉米的干物质逐渐转向籽粒中,乳熟到成熟期茎比重下降到最低。

2.2 节水灌溉技术对制种玉米土壤水分的影响

在土壤含水量变化中,播种前采取免冬灌方法的土壤含水量较低,其余方法差异不明显。播种之后由于土壤灌水量增加,0~20 cm土壤的含水量持续增加,差异较小。各个含水量处理方案的表层含水量要明显高于深层土壤含水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每个土壤层含水量均出现了峰值。整体上看,膜下滴灌、隔沟交替灌、垄作沟灌技术的灌溉额度较小,0~20 cm表土层含水量均低于其他方案,在表层土壤含水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制种玉米生育后期张掖市开始集中降水,所以土壤水分含量增加。20~80 cm土层含水量变化趋势与0~20 cm土层大致相同,变化不显著。其余各个小区的含水量变化幅度为24%~43%,与0~20 cm土壤含水率相差较大,膜下滴灌和垄作沟灌的土壤含水率相比其他试验组低,差异显著。在播种60 d后的测量中,膜下滴灌和垄作沟灌含水率分别为11.9%、19.7%。

2.3 节水灌溉技术对制种玉米产量的影响

常规灌溉方案玉米产量并不高,在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中,调亏灌溉、垄作灌溉的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3 500kg/hm2以上,隔沟交替灌产量最低,不超过12 000kg/hm2。调亏灌溉、垄作灌溉的增产率十分明显,分别达到9%、4.3%。隔沟交替灌、膜下滴灌、波涌灌溉与对照组产量相比有所减少,减产幅度分别为8.1%、2.2%、3.0%。因此,调亏灌溉、垄作灌溉相比其他灌溉方法更具优势,既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又提高了玉米产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调亏灌溉、免冬灌、垄作沟灌、常规覆膜灌溉技术在制种玉米生长中综合表现比较好,科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产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可以结合基础设施、水源、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等选择节水灌溉技术,从而提高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当地玉米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拔节期制种含水量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结合Sentinel- 1B和Landsat8数据的针叶林叶片含水量反演研究
一次冰雹过程成雹机理的数值模拟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基于两相混合流理论PEMFC含水量特性分析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
伊犁地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北疆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液氯中含水量测定注意事项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