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体味个性语言,领会自由心灵
2020-12-18■陈茜
■陈 茜
散文是独抒性灵的一种文体,它内容取材广泛,形式不拘一格。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托散文特征,聚焦其“自由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在语言文字的体味中领会作者在“这一篇”散文中寄托的个性情思。
一、涵泳语言,体会独特的语句章法
宋朝陆九渊云“涵泳工夫兴味长”,是说在涵泳吟诵、品咂细悟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况味。感受散文的语言,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在读中品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文字的语感。
请看我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时的片段:
师:从1931 年9 月18 日那一天开始,这块土地就被烙上了灾难和屈辱的印记。面对同胞流离失所,作者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他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请找一找,读一读,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情味。
生:“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一句中用“她”写家乡,传递着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发出“回去”的誓言。
师:作者采用“呼告”的方式来抒情,情深意浓。
生:“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一句中的双重否定,强调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将这份情感注入我们的朗读中。
生:“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战斗”的誓言。
师:你朗读的时候关注到这句话中哪些有意味的词?
生:“战斗到底”和两个“必须”都传递出为家园解放誓死战斗的坚定决心。
师:这些词要重读,语气要上扬。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这些“呼告”的句子中蕴藏的荡气回肠的文字气韵。
这篇抒情散文情感炽热又深沉,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呼告”的语言形式,用朗读的方式感受散文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散文最难以言传的独特风格,在朗读中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文字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二、比较语言,体味个性的言说风格
比较,是细读散文语言的一种有效方式。叶圣陶说:“阅读方法最紧要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不同的作家在遣词造句、行文构思等方面都会有迥异的风格,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深沉,有的活泼有趣,有的闲适恬淡。从字、词、句、篇章等关键处走近散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对、玩味,学生能深入文本语言深处,在推敲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领悟作者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
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语言的风格,郑桂华教授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进行比较,以体现作者独特的散文风格。请看郑桂华教授《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的感情实在太强烈了。你看,轰轰烈烈,热情奔放,这样的感情都需要用感叹句。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我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写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觉?
生:雅。
师:是环境的雅。节奏是缓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长句。而这里写“猛”和“快”,相关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师生边读边评。)
师:表达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大家看看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人?
生:黄土高原。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作家是那里的嘛,如果换我就写不出来。西北作家写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所以用了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等表达方式),把对当地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大家理解了他写的,说明他的传递是成功的。
三、想象语言,体悟自由的心灵情思
作者常在散文中借助人、事、物、景来抒发情感或表达哲理,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读懂散文,就是从语言文字中透析作者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心灵密码。
解读散文的情感内涵,往往需要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情境,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迅速地走进散文里,体悟作者的心灵情思。请看黄厚江老师教学《老王》的片段:
师:具体说,老王的心理有三个要点,一是老王对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感激,二是内心里一直把他们当作最信赖的人,最后发现,其实和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隔阂,有距离。对吗?哪位同学描述一下他的心理?
生:杨先生他们平时待我不错,他们常常照顾我的生意。卖些鸡蛋给他们,我的日子也好过多了。我现在要死了,想把一点鸡蛋和香油送给他们,但杨先生却没有明白我的心思。不过,这样也好,让杨先生心安理得地吃那些鸡蛋和香油吧。希望他们能够好好过下去,珍惜现在有家有温暖的日子。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站在文中人物的视角去读文本,以还原角色的方式去感知语言,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让学生超越现实生活经验不足的局限。
四、运用语言,体验个性的言语表达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阅读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作品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作的,读者以作者创造的文本为基础,形成个性化的解读。
吴伯箫的《灯笼》一文,引经据典,诗词入文比比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语句时,可以让学生学习仿写语段,让古代诗词和现代散文融合起来。请看我的教学片段:
PPT: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的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结尾第二段,说说你从中读到怎样的情感。
生:借辛弃疾的诗来表达爱国的情怀,特别是历史人物引入,体现出作者的宏大志愿。
师:除了辛弃疾外,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爱国诗人?
生:杜甫、陆游、文天祥等。
师:请你们选用一位爱国诗人的诗词,像作者一样化用到文中来,表达你的爱国情怀。
生:最悲的是过零丁洋,干戈寥落,山河破碎的时候,将军正留取丹心,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去病,是岳飞,是陆游吗?你听,夜阑风吹雨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根据作者的语言习惯和思想情感去寻找相关素材,学生将自己转换为写作者的状态,创造相似语言,将读与写相融合,是对散文语言的实践创造与运用。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散文教学就是要聚焦作者在“这一篇”中的个性情思,感受传递这份思想情感的文字的个性特质,在语言活动中体会、寻味,在诵读中比较、想象,在运用中体味散文的言语魅力,从而让学生走向散文语言和思想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