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甜)椒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
2020-12-18王成云
林 伟 王成云
(1.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子河区良种示范农场 158170 2.黑龙江省鸡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58170)
炭疽病是辣(甜)椒上的常见病害,世界各地普遍发生。炭疽病可引起辣(甜)椒落叶、烂果、幼苗死亡。危害程度因病菌种类和气候条件而异。根据炭疽病的症状表现可分为黑色炭疽病、黑点炭疽病和红色炭疽病3种。
黑色炭疽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一般病果率5%左右,严重时病果率达20%~30%;黑点炭疽病仅发生在浙江、江苏、贵州等地;红色炭疽病发生较少。炭疽病还可危害茄科的其它蔬菜作物,如茄子和番茄。
1 症状
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特别是近成熟期的果实更易发生,也侵染叶片和果梗。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褪绿斑,病斑凹陷,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有隆起的同心轮纹,多由小点集成,小点有时为黑色,有时呈橙红色(分生孢子盘)。扩大后斑面有隆起的不规则形环纹,环纹上密生黑色或橙红色小粒点。
环境干燥时,病部组织失水变薄,很容易破裂;空气湿度高时,病部边缘出现浸润圈。被害果实内部组织半软腐、易干缩。叶片发病,初生褪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渐变成褐色,近圆形,中间灰白,后期在病斑上产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点。茎和果梗被害,形成褐色凹陷斑,不规则形,干燥时易开裂。在田间若病果的斑面上产生的粒点较大、颜色较黑,常称为黑点炭疽病。
2 病原
病原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stomem.)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围小丛壳属。无性态为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Bulter&Bisby.]和果腐刺盘孢[C.coccodes(Wallr.)Hughes.],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上产生的黑色小粒点和红色黏状溢出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辣椒刺盘孢引发黑色炭疽病、果腐刺盘孢引发红色炭疽病。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95%以上,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而相对湿度低于20%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地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越冬后的菌源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等传播进行初侵染,病菌多从伤口侵入,也可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3~5天。发病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不断进行重复侵染。
此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温暖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炭疽病适宜发病温度为12~33℃,最适27℃;孢子萌发要求相对湿度在95%以上,相对湿度87%~95%,炭疽病的潜育期3天;湿度低,潜育期长,相对湿度若低于54%则孢子不能萌发。
菜地潮湿,通风不好,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当或施氮肥过多,或因落叶而造成的果实日灼等均易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此外,辣椒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
4 辣椒炭疽病的绿色控制
4.1 选用抗病品种:可根据根据栽培目的优先选用抗病品种,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
4.2 种子消毒:播前用55℃温水恒温浸种10分钟,并不断搅拌,取出后置于25℃温水中继续浸种,然后催芽播种。也可药水浸种,先用温水浸种10~12小时,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1%的次氯酸钠浸种5~1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投洗后,然后催芽播种。
4.3 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应该与瓜类和豆类蔬菜实行2~3年以上轮作。
4.4 加强栽培管理:采用塑料营养钵育苗,培育适龄无病壮苗;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配施氮、磷、钾肥;适当密植,在高温期前达到封垄状态,但也应避免栽植过密;杜绝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快种植辣椒;辣椒地里均匀栽植玉米,用玉米为辣椒遮荫,预防果实日灼;果实采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进行一次深耕,将表层带菌土壤翻至深层,促使病菌死亡,减少病菌侵染源,控制病害的流行。
4.5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或果实着色开始喷药,有效药剂为:50%施保功、80%大生M-45、75%达克宁、65%代森锌、80%普诺、60%拓福、7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波尔多液(0.5∶1∶100)、50%多菌灵等。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注意交替用药,摘菜前10~15天停止用药。
也可选用50%多菌灵、80%炭疽福美、25%炭特灵、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1∶1的混合液、69%安克锰锌+75%百菌清1∶1的混合液、25%嘧菌酯、25%咪鲜胺、50%扑海因或40%克菌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