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2020-12-18江苏省新沂市第五中学
江苏省新沂市第五中学 宋 艳
初中数学学科是一门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逻辑塑造的学科,这也意味着需要学生多思考、多探究,锻炼思维,养成思考的习惯。课堂提问环节作为师生交流的渠道,能够让学生广开言路,深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即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高效提问环节展开讨论,以期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进一步优化课堂。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既能够充分展现课堂的独立性与开放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够使学生在问题的讨论、解答过程中逐渐养成内在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习惯。反观当前的数学课堂,可以发现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其一,提问的思路过于局限,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开始注意到提问环节对课堂的带动性,因此频繁增加提问环节,这种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不仅未能真正提升课堂效率,还可能会打断课堂节奏,影响课堂效率。过高频率的提问,也会使学生疲于应对,忽视了原本的知识点。其二,提问的“深度”仅仅局限于课堂提问本身,而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关注与培养。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提问仅仅停留在了课堂,而忽视了课前的建构与课后的反思。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思考
1.把握问题的“度”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与学生达成一种互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关于问题的“难度”与“频率”都需要教师做出认真的思考。课堂提问一种是较为常见的环节,每节课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提问方式,另一种则是“问题教学法”,以问题贯穿课程,建构起一节课的逻辑体系。当区分开提问所承担的作用后,每节课的问题设置就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问题仅仅是课堂的引入或者是一小部分,就精选几个问题,在一些关键点放置即可,如果确定问题是作为课程的线索而存在的,问题数量便可适当地增加,但是主问题应当有所限制,一般每节课只有一个主问题即可,把握问题的“难度”,需要问题具有“普适性”,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问题的难度过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问题难度过低,则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恰当的问题难度,应当是学生“踮一踮脚尖”才能找寻到答案的。把握住问题设置的“度”,真正发挥问题的作用,才能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塑造引导学生思维模式
在组织教学中,提问的最终落脚点应当是为学生建立“质疑精神”“理性思维模式”。首先注重课堂的逻辑设定,如在讲述“概率”一课时,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以例子一步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扫雷游戏中,雷区是如何计算的呢?”这样的问题提出,先为学生建立“趣味”认知。接下来则是“抛出一枚硬币,获得正面的概率是什么?”这个问题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可以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进一步的是“在一个盒子里装上6 颗红色糖果、3 颗黄色糖果、4 颗绿色糖果,那么随机抽取一颗,摸中不同颜色糖果的概率一样吗?”这个例子则带有专业的思考性。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就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已经将这种逻辑注入其中了。塑造学生的思维模式,即通过课堂提问带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意识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也可以通过分层设置问题,使学生的思考逐层深入,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解疑、探究、讨论中。
3.调动课堂思考氛围
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思考的氛围,丰富提问方式,也应当是教师着力思考与探究的重点所在。以“三视图”的学习为例,“三视图”本身就是空间几何的学习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受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总会出现各种情况。此时教师不妨直接组织一系列的课堂“竞赛”,带学生一同绘画“三视图”,比赛哪组最快、最标准等。当学生画完之后,已经对三视图有了直观、真实的感受,最终才能更为直观、准确地去回答问题,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课堂提问环节应当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模式,重要的不仅是问题的提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答复”,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教师因学置教,根据学生给出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等。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能够使学生放松下来,及时大胆地将自己所想、所思说出来,真实地反映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与学生达成互动,有效交流。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并且启发学生去思考。传统的教学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不能有效地自主参与学习,但是在问题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持续提升自己的探索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需要持续探索有效的提问方式,着眼于教育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