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锡市滨湖区农文旅融合发展
2020-12-18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农业农村局214071
蒋 好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农业农村局 214071)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围绕“山水风光带都市休闲农业功能区”定位,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基础建设、资源整合、品牌推广,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走出了三产融合、高效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尤其是滨湖区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以下简称农文旅),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推动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乡村发展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促进无锡市滨湖区农文旅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笔者拟对滨湖区农文旅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供周边地区参考借鉴。
1 滨湖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无锡市滨湖区现有涉及农文旅的规模化农业园区12家,其中省级园区1家、市级园区4家,另有中小型园区50家、具有法人代表的农业企业137家,涉及茶果、花木、蔬菜等多个行业,融合生产、休闲、教育等多元功能。通过多年的投入建设,全区形成了环境优美、特色显著、生态经济效益良好、在无锡市乃至周边地区颇具声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文旅三大片区,即以滨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代表的胡埭片区,以雪浪山生态景观园、龙寺生态农业园、红沙湾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雪浪片区,以踏青农庄、蜂巢农庄为代表的马山片区。
1.2 主要做法
1.2.1 科学规划引领长效发展
按照滨湖区“最美湖湾新城”总体建设目标,结合《无锡市生态旅游农业总体规划纲要》,全区注重挖掘区位资源优势,不断推进农业资源整合,将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向规划区集中。2018年由区委办、区政府牵头,联合规划、建设、旅游、农林、农办等部门,对全区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路径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滨湖区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报告》,为全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同时,在第十五届无锡太湖山水文化旅游节中首次设置“农旅融合篇”专题,协同《现代快报》进行了5条休闲农业精品游线路宣传,并在“今日头条”开展了6项“滨湖四季采采乐”专题推广,信息阅读量超10万次。
1.2.2 持续投入夯实基础建设
近年来,滨湖区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等省、市项目资金,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例如,2018年滨湖区争取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6项,总投资6.29亿元(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5项,总投资6.27亿元),其中,百企建百园项目2项,分别为九龙湾花彩小镇和富景农业生态园,总投资5.2亿元;同年,申报省(市)级项目和补贴27项,涉及财政资金1 159余万元。
另外,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农业物联网示范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等各类农文旅载体11个。
1.2.3 多元产业打造特色亮点
近年来,滨湖区构建了精品果蔬、中草药、观赏花卉等多元化产业结构,打造了一批融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特色农文旅农业园区,培育了一批产业联合体。据统计,2018年全区农文旅农业园区营销收入为1.69亿元,利润为5 673万元,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成为全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特色亮点包括:(1)2018年山水城生态景区建设管理中心、无锡九龙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市级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点,培育了振太杨梅、茶研所惠泉茶叶2家产业联合体;(2)雪浪山生态景观园调整发展布局,建成了无锡市首个以薰衣草为主题的香草园,成为了无锡休闲农业新亮点,门票收入从2012年的14万元增至目前的2 000万元,2018年又投入1 000万元新建了“龙潭花海”项目;(3)九龙湾生态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滨湖区首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与杭州赛石集团成功签约,以花卉苗木为主题,全面启动建设“花彩小镇”;(4)凤谷山庄作为全市首家引入“药王”金线莲的园区,以名贵中草药和精品果蔬为特色,融合灵山文化内涵,凸显休闲养生理念;(5)蜂巢农庄着力打造都市田园综合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旅游。
2 滨湖区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持续建设热情不高
农业建设虽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投资大、回报慢,导致多数经营主体对涉及农文旅的农业园区建设的投入热情不高。同时,无锡市城市建设规划变化频繁,环太湖生态保护要求高,从而使涉及农文旅的农业园区规划难以定位和细化,造成了“政府资金不敢投,社会资本不愿投”的局面。此外,农业扶持政策和涉农金融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共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在土地流转、设施农用地审批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降低了经营主体的建设热情。
2.2 农文旅品牌价值不高
滨湖区涉及农文旅的农业园区均以种植业为主,主打产品是初级农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休闲服务功能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宣传推广力度不足,这些问题使园区综合效益的提升遇到了瓶颈。同时,目前除“雪浪山薰衣草”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较为成功外,其他涉及农文旅的农业园区虽各有特色、经营良好,但其知名度均较低,尚未形成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滨湖农文旅园区品牌集群。
2.3 规模发展水平不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滨湖区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并呈碎片化分布,全区大多数涉及农文旅的农业园区的面积和规模都不大,但目前省、市扶持项目均对农业园区的面积和规模设置了较高门槛,从而使园区在争取政府扶持上遇到了较大困难。同时,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当地乡村、园区与当地景点之间的联动运作、连线发展的机制不强,尚未形成一条龙、精品化的休闲农业旅游路线,这也限制了滨湖区农文旅规模化发展。
3 推进滨湖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扶持保障力度
(1)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双重机制,着力优化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和条件,为涉及农文旅的农业园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奠定坚实基础。(2)完善用地机制,针对农业设施用地受限等突出问题,着力保障和增加农业用地指标,建立健全农用土地流转机制,打破园区发展的实际瓶颈。(3)完善融资平台,用好各级项目扶持平台,探索新型农业金融贷款途径,注重发挥新兴经营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持续投入滨湖区农文旅建设。(4)完善创新平台,以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为驱动,致力于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走出效益生态双优的农业生产道路,常态化开展职业农民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层面知识、技术、人才的创新作用。
3.2 加大规划建设力度
围绕雪浪休闲观光农业片区、马山传统农耕养生片区和十八湾精品花卉苗木片区三大主题片区的建设,充分用好现有资源,坚持在总体上科学定位,在时序上滚动建设,在空间上抱团发展,不断提高滨湖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具体措施:(1)坚持市场导向,加大特色茶果、中草药、食用菌等新优品种的引进力度,优化园区种植结构;以金线莲等养生产品及杨梅酒、葡萄酒等为重点,稳步推进深加工农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在果品采摘、观光休闲、文化科普、农事体验等服务功能上,注重精品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积极融合滨湖区传统的吴文化、佛文化、太湖山水文化等地域文化,着力提升滨湖区农文旅的文化底蕴。(2)坚持生态定位,突出水土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生物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大物联网技术、高效农机的引进集成,提升涉及农文旅的农业园区的标准化、智能化、高效化管理水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重。(3)坚持联动发展,充分利用古竹、和平社区等“美丽乡村”在乡村民宿、民俗文化方面的资源,以及灵山景区、三国水浒城等景点在客源、人流方面的优势,与涉及农文旅的农业园区在生产、休闲、体验方面形成功能互补,着力构建园区与乡村、园区与景点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策划推出农商旅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路线。
3.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园区增收、农业增效,全方位打造“杨梅之乡、花卉之都、休闲绿洲、生态滨湖”的品牌形象。具体措施:(1)拓展营销渠道。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摸清家底,整合信息,引入“农业+”理念,积极与各类电商平台接洽合作,完善市场对接渠道,帮助滨湖区涉及农文旅的农产品和农业园区更好地走向市场。(2)办好特色活动。坚持将农业节庆活动打造成滨湖农文旅的特色,在各重点园区办好茶艺节、杨梅节、醉李节、葡萄节等节庆活动和滨湖“四季采采乐”主题采摘休闲活动,形成贯穿全年的宣传声势,吸引消费者走进园区。(3)加大媒体宣传。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在无锡及周边地区开展长效宣传推介;同时,通过江苏省农洽会、无锡市农博会等各种展会活动,全面展示和树立滨湖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文旅农业园区的良好形象。
4 结 语
滨湖区要按乡村振兴战略和“十三五”规划部署,紧扣城市居民需求,充分利用“地理位置、湖湾生态、文化旅游、优质特色农产品”四大资源优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滨湖区打造成无锡市的“后花园”、江南水乡的“精致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