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生成机制及其影响力塑造

2020-12-17曹志峰张宇

关键词:智库

曹志峰 张宇

摘 要: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作为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扮演着日益突出的智囊角色。它通过遵循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等智力资本理论逻辑,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競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它在顶层设计、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系列现实困境。为此,本文认为需要完善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规章制度、凝聚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高端人力资源、夯实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物质经济基础以及促进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规范有序发展。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还应该通过关照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聚焦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回应地方公众多元利益诉求等途径积极塑造影响力。

关键词:新型智库;生成机制;影响力塑造;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6-0108-09

A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shaping of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CAO Zhifeng1, ZHANG Yu2

(1.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Guizho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s ,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81;

2.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nk tanks,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play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as part of think tanks in modernizing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in china. It continuously improves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by following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such as human capital, structural capital and relationship capital. However, it still faces practical dilemmas in terms of top ̄level design, team building, fund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Therefor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pool the high ̄end human resources of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consolidate the material and economic basis of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orderl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ctively shape the influence of new think tank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y noting local governments major decision ̄making and deployment,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responding to local public demands for multiple interests.

Key words:

new think tanks; formation mechanism; influence shaping; local universities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TTCSP)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9》表明,我国已经拥有507家智库,数量高居世界第三[1]。其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 ̄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等八家中国智库连续两年入围全球百强最佳智库榜单。伴随着我国各类智库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不断上升,高校智库也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智库是指隶属于高校、能够充分利用高校基础研究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以及人力资本集中等优势综合进行政策咨询、决策服务以及舆论引导的专门教科研组织[2]。与非高校智库相比较,高校智库拥有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与广阔前景,例如相对于党政军智库,高校智库的独立性、客观性较强,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低[3]。相对于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的学科门类更加齐全,能够广泛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政策研究;而相对于民间智库,高校智库组织管理更加规范,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本保障和相对稳定的经费资源支持。显然,高校智库对推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破解当前改革与发展阶段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发挥着关键的政府智囊作用。

根据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智库索引(CTTI)报告,目前,我国高校智库是智库类型的最主要来源,共有572家,占各类智库总量的67%;而其中又以地方高校智庫为主[4]。我国地方高校智库主要依托地方高校优势、重点围绕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而组织开展研究,它在数量上远多于教育部部属高校智库。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20年5月,浙江省累计认定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等41个智库为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而地方新型高校智库就达到32家,约占高校智库总量的78%。地方高校智库主要以地方特色和决策需求为出发点,以地方具体实践过程为基础和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导向,积极为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这不仅有利于推广地方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还对破解我国当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尽管地方高校智库数量众多、形式丰富以及作用突出,然而其影响力却滞后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智库。研究表明,大部分地方高校智库还是遵循传统智库的组织方式、管理逻辑与运行机制,其知识生产模式与公共政策研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5]。因此,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积极构建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并塑造其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理论逻辑:智力资本助力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近年来,随着公共政策咨询产生的强大需求以及对科学民主决策的倡导。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不断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演变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要素。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专业组织,智力资本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6]。尽管关于智力资本的定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学术界通常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基本要素[7]。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提高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人力资本打造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核心团队

就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而言,丰富的人力资本是其知识运用、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思想创新与组织创新的源头[8]。人力资本作为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智力资本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本越雄厚,智库科研成果的价值就越大,所生成的影响力就越广。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人力资本包括领导人才、研究人才和辅助人员[9]。领导人才是智库团队的关键,是指具备智库管理和运营能力,并且具有国际意识和公关能力的领导者。研究人才是智库核心团队的核心,他具备深厚的学术水平,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辅助人员是智库核心团队的必要条件,他们能够有效地促进智库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结合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实际需求,加强智库人才引进、培养和锻炼,努力提升各类专业人才水平。特别是需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业务素质全面,既具有坚实学术功底又具有敏锐的政策把握能力和快速的时政反应能力的研究人才。同时,要积极发挥地方高校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充分挖掘和整合人力资源,为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2.结构资本促进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制度创新

结构资本作为组织规范管理和创新发展的基础,科学的组织构成与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积极有效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型”要求地方高校智库不仅在体制机制、组织管理和政策保障等结构资本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还应当在建立智库学术体系、开展智库人才培养和提升智库话语权方面有所作为。在体制机制上,明确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研究定位,依托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学科门类齐全和基础研究雄厚等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和贡献力导向,提高智库资政启民和服务决策能力。在组织管理上,设立智库专门管理机构,破除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和“书斋式”学术研究模式,实现智库研究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在政策保障上,通过推进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决策咨询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建立政策咨询制度、论证制度和反馈制度等,确保智库专家参与决策程序合法性,将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专家建言献策纳入地方政府决策体系[10]。同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推动智库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实现智库建设成果反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3.关系资本提升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品牌形象

关系资本是指组织拥有的外部资源,例如智库与地方政府关系、影响力传播媒介和网络,它在智库发展中发挥“调节器”作用。通常,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具有的关系资本越充裕、关系网络越发达,智库知识交换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机会和效率就越高,智库作用和价值就体现得越明显。加强与地方政府决策部门联系,强化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开放意识、协作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实现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与地方政府决策部门资源共享、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借此将智库研究成果推介给政府、社会和公众,不断扩大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影响力。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在充分利用智库论坛、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等传统交流方式外,还可以探讨“互联网+”思维等新的对外合作交流模式,深化学术交流合作,通过赢得认同和获取应有的话语权。此外,积极借鉴国内外一流智库传播经验,充分利用智库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对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介和舆论传播,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和多层次的全媒体传播平台,不断强化社会影响力,努力打造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品牌形象。

三、现实困境:对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检视

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依托地缘优势、结合区域实际,在关照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聚焦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回应地方公众多元利益诉求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然而,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作为国内新生事物,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到位、队伍建设不重视、经费投入不到位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没有完全展现出其发展潜力与内在活力。

1.顶层设计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作为高校的内设机构,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本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别于一般学术研究,智库研究更加强调应用性,突出问题导向和服务意识。当前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顶层设计不到位,主要采用传统的院(系、所和中心)等内设部门行政编制结构。在学术资源分配、人力资本配置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缺乏制度创新,存在严重的学科和行政壁垒,由此导致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研究对社会现实问题解读单一,观察和思考问题视野不够开阔[11]。也存在研究水平良莠不齐,研究成果鱼龙混杂,特别是部分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仍然是以专家为核心,以专题报送领导批示和内参发表为主要成果产出形式,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健康有序地发展。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普遍存在不愿意主动服务于地方决策,不重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推广运用等问题。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与地方政府决策部门也缺乏科学协作机制、建言献策渠道和成果推介平台,不能有效发挥其参与决策、政策建言和舆论引导的功能。显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传统的“书斋式”学术研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队伍建设不重视,人力资源存在短板

人力资源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基础资本。因此,培养和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推进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所在[12]。当前,地方高校新型智庫受制于地域、行业和平台等因素,人才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各层次智库人才的良性流动、福利保障以及专业发展等方面还受传统的院(系、所和中心)等内设部门行政编制结构制约,缺乏适应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特色资政需求、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由于地方高校人事管理和科研制度限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还没有真正建立类似欧美发达国家“旋转门”的人员交流制度[13]。智库缺乏联络沟通和获取地方政府决策内部信息的渠道,突出表现为学术型人员多,政策制定者出身的应用型人员少,严重影响了“智”与“政”的相互结合。此外,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还存在老中青人才队伍断层、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科研人员对重点学科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足,即使他们学术成就突出,也较难进入一流智库学者行列和拥有学术话语权,各类人才创造力得以充分激发的局面尚未形成,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缺乏领军人才和杰出人才。

3.经费投入不到位,经济基础保障困难

智库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充分、稳定的经费投入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得以正常运行与发展壮大的物质保障,同样智库经费管理制度合理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发展水平。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普遍存在资金难题。与西方高校智库不同,我国高校智库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资金支持[14]。例如常规性拨款、专项经费和课题经费,其中课题经费通常是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智库发展。同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多渠道募集资金努力不足,是影响智库难以蓬勃发展的重要阻碍。从资金需求方来看,部分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因自身信息不公开、透明度不够,难以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从资金供给方来看,他们对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捐赠只是杯水车薪[15]。调查表明,智库类基金会比例却不到1%,平均每年募集资金额只有数百万。此外,直接按照现行高校财务制度的智库经费管理办法

也极大地限制了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发展壮大。例如在智库科研经费使用方式中,存在智库内部科研人员不能够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中不能支付学者咨询费用等问题。

4.评价机制不完善,激励措施成效有限

目前,智库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优化智库资源配置,还能有效地提升智库整体实力。然而,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科研人员激励措施。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还是以学术同行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也以学术论文、著作出版成果和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居多,智库普遍存在重基础理论、轻应用对策研究的学术机构管理方法“路径依赖”现象,由此导致智库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僵化,缺乏弹性。有学者指出,地方高校智库仍然沿用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套评价体系[16]。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地方高校还没有把获得政府决策部门采用的研究报告或获得国家、省部级领导批示的智库研究成果列入职称评审条件,智库研究成果与科研人员专业发展“粘合度”不够强。同样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研究成果在发表、评奖和评价等方面也存在限制,不能根据智库资政服务成果的行政级别获得相应奖励,难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参与智库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四、运行机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内在动力探讨

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作为完善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地方政府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手段。如果要想不断推出具有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以及舆论影响力的智库研究成果,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就需要不断激发其内在活力与发展潜力,而智库运行机制决定了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未来前景,很多智库研究者都以此为契入点对智库进行研究。智库运行机制是指在智库管理体制框架下具体的、规则性的以及动态的工作方式,是参与智库内部运行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根本活动程序方式和相应的规范及制度[17]。它涉及到智库具体的发展定位、组织架构、人员构成、资金筹措以及管理体制等内在机能及运行方式。下面就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顶层设计、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评价机制等运行机制进行阐述。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规章制度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地方高校需要遵循这些规律和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规章制度[18]。首先,地方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成立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领导小组,积极组建与地方政府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智库工作的有效领导。地方高校在精准定位地方政府政策需求的前提下,学术研究方向需要适当地转向政府、社会和民众关注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研究成果能够关照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19]。其次,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需要健全自身内部治理体系,加强智库平台统筹管理,建立智库绩效考评办法和相应的职称评定与薪酬分配制度。从智库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管理以及考核激励措施等方面落实建章立制工作,不断破除阻碍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发展的桎梏。通过整合优质人力资本资源,建立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平台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提升智库平台实现以实质性贡献为目标服务决策的能力。再次,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要深化改革。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重大改革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明确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地方高校通过强化一批优势学科,打造一批特色学科以及培育一批新兴学科,突破院(系、所和中心)等内设部门行政编制结构限制,成立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学科综合智库研究团队,逐步建立以对策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为主体、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为基础的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科研体系,确保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取得实效。

2.重视队伍建设,凝聚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高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智库建设的根本基础和第一要素。地方高校可以借鉴国际一流高校智库建设经验,通过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和推动智库人才交流,培养和打造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人才队伍[20]。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人才储备优势,凝聚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和研究成果丰硕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组建卓越的智库研究团队。构建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青年学术后备力量的成长平台,加大对高层次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做好智库人才的储备工作。通过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区域全局性、战略性和政策性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需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进一步扩大智库用人自主权。例如采取设立首席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和执行研究员等系列职称为核心的岗位管理体系,建立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灵活的人才引进、使用和交流机制,形成以应用对策为主要研究领域的智库创新团队。鼓励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事政策研究,利用他们的基础研究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地方高校新型智庫的研究质量。再次,地方高校要推动智库人才交流,构建“大外围”的人力资源体系。积极吸纳高校之外的地方政府、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等其他具有政策研究热情的社会成员加入智库研究团队,同时推荐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核心成员到地方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实现智库人才双向交流。通过协同创新创业机制向外单位同行“借智借力”,对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界别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3.保障经费投入,夯实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物质经济基础

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作为非营利机构,地方高校的筹资能力关系到智库生存与可持续发展[21]。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筹资渠道。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和高校财政拨款。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经常性财政拨款或高校给予的项目性经费支持。就地方政府而言,需要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22]。就地方高校而言,需要加大对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的支持力度。对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的智库科研项目,要按课题管理规定提供相应的课题配套经费,保障新型智库能够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其次,拓展筹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资金保障体系。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智库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23]因此,在保障地方政府和高校财政拨款的基础上,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探索基金会、企业赞助或捐助等合法经费来源渠道,确保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公信力、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再次,加强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资金管理。对智库科研经费管理从过程管理更多地转变为结果管理,通过赋予智库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管理权限,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规范评价机制,促进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规范有序发展

评价机制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它具有监督和指导功能[24]。因此,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机制能够通过规范、纠偏功能引导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规范、有序和健康地发展。首先,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要坚持科学的人才使用与评价导向,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地方高校科研人员职称体系中建立“智库专区”,开辟智库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人才主动、自觉地向智库汇聚。通过将政府决策咨询报告、重要媒体发文以及社会舆论引导等智库研究成果纳入地方高校科研考核和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智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其次,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要加强过程性评价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根据地方政府决策需求满足度、政策建议采纳度以及资政对策贡献度,加强对智库的项目监督、绩效考核以及经费审计等过程性管理。在此基础上,组建由政府、行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利益主体构成的智库评价团队,重点围绕智库研究课题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项审查等核心环节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制定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目标与政策的主要依据。再次,推进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智库决策咨询成果激励机制。鼓励智库研究人员提交高质量的资政报告,把决策咨询类成果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与绩效奖励范畴,并将智库岗位经历作为考核评优、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同时在智库项目资金中适当体现智力型劳务收入,合理提高智库科研绩效在教师工资中的收入比重。通过建立灵活的智库评价制度,形成以质量绩效为导向的智库成果评价体系。

五、回应诉求:积极塑造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价值与生命力量,也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途径扭转地方政府决策者、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等思想与行动的能力。英国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Roger Scruton)曾经指出,影响力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它不以控制、强迫等方式来左右他人的决策,而是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并最终影响其决策[25]。当智库影响力不断得到提高和扩大时,它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智库学者加入,积极提高智库影响力是各类智库孜孜不倦追求的根本目标。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往往体现在“地方性”上,这也是其塑造影响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本文主要从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以及舆论影响力等维度论述塑造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

1.关照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突出政策影响力

政策影响力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核心影响力,它是指智库研究人员通过承担政府委托课题、听证会以及与政府决策者进行沟通交流等方式,将研究成果以书面形式、研究报告或口头交流等形式提供给政府决策者,从而实现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与提供咨询的过程[26]。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作为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专业性组织,它与地方政府应该构建合作共享型关系,为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出谋划策。具体而言,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要聚焦于地方政府决策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扎实开展对策性研究。它通过围绕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研究,主动回应地方政府决策现实需求。例如依托贵州财经大学成立的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面对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该智库研究团队主动围绕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复工复产与经济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先后在国内主流媒体公开发表了《复工复产政策应注意地区协调》、《打好“组合拳”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建议》等系列研究成果,为贵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攻坚战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科研人员的“战疫”担当[27]。同样,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还要立足于地方政府未来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发展方向,主动做好地方政府决策的前瞻性研究。它通过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坚持主动出击、积极承担责任,及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研究资料以及宏观政策等预测评估方案,不断追求智库研究的高点定和担当作为。唯有如此,地方高校新型智库才能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应景性,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彰显社会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体现在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研究理论成果对外传播能力、智库机构与研究人员对外交流水平以及智库研究成果公开化程度等领域[28]。它通过举办新闻媒体发布会、定期召开各种学术会议以及开展研究生培养等途径把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研究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观点传播给地方政府决策者、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通过结合高校人才资源集中、交叉学科覆盖面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具体问题,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智力支撑与解决方案。例如陕西省电子商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依托西安邮电大学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质的学术资源,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领域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十三五期间,该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完成了陕西省铜川市、渭南市和宜川县等30余市、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并主动地承担陕西省各市、县的电子商务培训,举办陕北农村电子商务高级研修班等扶贫培训班,积极打造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山阳模式、照金模式和武功模式,为助推陕西省电子商务新动能实现追赶超越奠定智力基础[29]。同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在开展科学研究、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以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积极服务于优秀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开发利用,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发展。显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通过依托其资源地缘优势,结合已有的智力资本以及科研积累形成的特色,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实际需求出发,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3.聚焦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是指智库汇聚专家学者以及研究人员传播研究成果和使用公共知识的能力。它是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通过将学术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能够关照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智力产品,搭建起政治和学术的沟通桥梁。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明确智库定位的科学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以及行业对接的精准性,以智库建设为支点,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彰显雄厚的学术影响力。具体而言,地方高校新型智库需要对其人才储备、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等领域进行充分评估,结合学校未来发展定位和当前社会发展趋势,面向具体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组建专业性智库,形成覆盖行业、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在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升级方面的学术影响力。例如湖南科技学院坚持以实施“大地论文”为导向,做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以及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对接,依托湖南省油茶籽油深加工及油茶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计算机研究所和电子研究所等平台[30]。它通过将智库成果应用于车间里、田野上和工地中,不断提高智库科研课题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避免科技成果“烂在书斋里”。同时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在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时,需要整合社会、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将其引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助推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及时反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智库建设为契机更好地提高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学术影响力。

4.回应地方公众多元利益诉求,展现舆论影响力

舆论影响力是指在社会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借助新闻媒体或者直接面对社会公众,及时反映和汇集社会公众的各种意见和需求,通过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表达公众的相关利益诉求,正向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方向。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着眼于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发挥智库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積极作用。”[31]在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由于政府决策者无法完全摆脱地方公众多元利益诉求的制衡而完全基于中立、客观和理性的态度进行行政决策。有鉴于此,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就需要积极发挥社会舆论“风向标”和“引导器”功能,立足于地方公众多元利益诉求,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分析,进行有效的知识体系建构,把潜在的社会公众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需求。正如贵州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副主任钟西辉指出,智库研究成果要帮助基层老百姓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要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2]。同时还要为社会公众参与政策讨论提供表达社情民意的平台,以此来提升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研究成果的合法性以及在地方公众领域中的舆论影响力。除此之外,地方高校新型智库还应该在地方重大舆情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充分发挥智库的资政启民作用,并通过新闻媒体、电子媒介以及自媒体等各种媒介手段广泛地传播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研究成果,提高社会公众对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以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舆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2020-01-28)[2020-06-01].https://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7/.

[2]王珩.高校智库建设:背景、现状、问题及思考——基于浙江省的调研[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4):39-44.

[3]邱均平,董西露.高校智库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4):64-69.

[4]2019年CTTI来源智库“体检报告”[EB/OL].(2019-12-19)[2020-6-1].http://news.gmw.cn/2019-12/19/content_33415706.htm?s=gmwreco2.

[5]于丰园,于群英.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的路径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7,36(6):50-54.

[6]朱洪波,马彦涛.基于智力资本的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32-138.

[7]肖建华,张栌方.科研组织的创新驱动要素研究——基于智力资本要素关系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3):101-106.

[8]王培,朱洪波,史琼.智力资本视角下的贵州高校智库建设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4(4):51-59.

[9]邱丹逸,袁永.我国科技决策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1):46-52.

[10]张象林,杨锐锋.地方高校与政府合作共建新型智库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学术交流,2015(12):68-72.

[11]徐维英,田晓明.高校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与问题[J].江苏高教,2016(2):54-56.

[12]周立.新型智库建设的人才支撑探析[J].领导科学,2016(32):52-53.

[13]许悦.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8(8):62-66.

[14]王琮.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8(5):56-59.

[15]苗绿,王辉耀.中国智库资金来源多元化初探[J].科学与管理,2017,37(4):11-14.

[16]郭瑞.高校智库评价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4):97-104+112.

[17]吴吉惠,骆甜敏.我国儿童工作智库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力提升对策[J].教育导刊,2019(7):20-24.

[18]张丙宣,林洁.高校智库建设的制度基础与优化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2):159-163.

[19]邹巍,郭辰.我国地方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策略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43-46.

[20]李艳国.高校智库在国家创新战略驱动中的作用分析[J].创新科技,2018,18(4):59-61.

[21]苗绿,王辉耀.中国智库资金来源多元化初探[J].科学与管理,2017,37(4):11-14.

[22]周湘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现代运行机制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3):22-28.

[23]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2015-01-20)[2020-06-01].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24]任强.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的主题特征与发展趋势——基于CSSCI期刊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高教探索,2018(4):19-25.

[25]陈媛媛,李刚,关琳.中外智库影响力评价研究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4):35-45.

[26]王桂侠,万劲波.基于政策过程的智库影响力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8(11):151-157.

[27]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EB/OL].(2020-04-30)[2020-06-01].http://news.gufe.edu.cn/info/1011/6682.htm.

[28]金晨.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及其提升研究——基于一流高校智库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7):63-69.

[29]西安邮电大学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助力陕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EB/OL].(2018-04-09)[2020-06-01]. http://www.snedu.gov.cn/jynews/rdjj/201804/09/77344.html.

[30]借力地方高校智库服务区域发展[EB/OL].(2019-12-06)[2020-06-01].https://www.hnzk.gov.cn/zhikuyanjiu/11705.html.

[31]智庫要着力发挥舆论引导功能[EB/OL].(2016-07-12)[2020-06-01].http://www.ccgp.gov.cn/gpsr/lltt/201607/t20160712_7031682.htm.

[32]新时代 新格局 新活力[EB/OL].(2018-12-27)[2020-06-01].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18/1227/c40531-30490303.html.

(责任编辑:王勤美)

收稿日期:2020-06-15

基金项目:2019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贵州农村教育发展路径研究”(19GZYB117)。

作者简介:曹志峰,男,湖南资兴人,博士,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张 宇,女,贵州赫章人,博士,贵州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数学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智库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智库人不能忘却的使命
中国智库数量居世界第二7家智库上榜世界百强榜单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