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蜻蜓图的四年级叙事类习作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0-12-17陈立

考试周刊 2020年94期

摘 要:文章将思维导图与提纲相结合,构建“蜻蜓”图形,帮助学生在习作前理清写作顺序,巧设情节波澜,在习作中突出重点内容,升华文章主旨,最终让学生跳出“蜻蜓”模式,重构自己的思路。

关键词:蜻蜓图;四年级叙事类习作;教学支架

一、 引言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三个单元是叙事类习作,分别是第五单元的“生活万花筒”、第六单元的“记一次游戏”和第八单元的“我的心儿怦怦跳”,提出了“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三个要求,文章正是以此为目标,提出了“蜻蜓图”的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运用语文要素。

二、 “不得其法”:叙事类习作现状

第一,散乱无序,逻辑不清。学生不会构思,谋篇布局能力较弱,总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缺少一定的写作顺序。

第二,蜻蜓点水,主次不分。学生习惯把脑中的想法不分巨细地全写下来,没有重点,缺少层次,再加上学生的语言单调,细节描写少之又少,也就交代不清事情了。

第三,漫无目的,为写而写。学生只根據话题动笔,脑中只有“事”,没有“情”。写前不立意,又怎么能表达清晰自己的感受呢?

三、 “别出心裁”:蜻蜓图框架构建

“蜻蜓图”:即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三元素构建“蜻蜓式”思维导图,将叙事类习作的提纲与画图相结合,促进习作构思。以右脑的“图像”,刺激左脑的“思维”,同时也符合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提高了平均学习保持率。

(一)蜻蜓图的样式

1. 基于习作框架的身体图

蜻蜓的“头”代表主要事件;每一节“身子”代表这件事的一个环节;尾巴则代表事件结尾;最后翘起的“尾须”寓意着主旨的升华。

2. 基于重点内容的四翼图

事件无论分为几个环节,在四年级阶段暂且只选其中一个详写,即翅膀所在的部位就是重点段落。“四翼”代表四种常用细节: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二)蜻蜓图的构建

1. 梳理习作流程,完成身体图

在学生构思阶段,用一个关键词概括自己所要写的事件,写在蜻蜓的“脑袋”上。接着思考事件的过程,将它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总结成一个词写在“身体”上。随后确定事件的结果,点名中心,将立意浓缩在“尾须”中。

脑袋:明确事件→身体:细化环节→尾须:升华主旨→尾巴:总结全文

2. 研讨重点内容,丰满四翼图

围绕事件中的重点环节,丰富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将预设中的关键信息填写上去,其中“动作”填动词,“语言”只填对事情发展有影响的话,“心理”可写体现心情的词或想法,“表情”的选择要与其他细节相照应。如此预设后,可使文章详略得当,描写细腻。

确定重点→选择细节→想象画面→填写词句

四、 “立竿见影”:蜻蜓图教学实践

笔者也曾在班级中尝试过先写提纲再习作,但学生的排斥心理较大,不懂提炼,所以效果也不佳。笔者只得另谋出路,将提纲融入蜻蜓图之中。

(一)“蜻蜓”第一式:理清习作顺序

当学生在握着笔时,常常思如泉涌,但当呈现到笔下,却又杂乱无章,使得文章被割裂,缺少逻辑性。

1. 画头聚焦点

第六单元的习作为“记一次游戏”,学生把目光纷纷投向了刚经历的秋季实践活动。不多时,一篇篇文章便新鲜出炉了,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流水文。

明天我们将要去杭州乐园释放激情……我缠着妈妈来到超市……我急急地吃了早饭……在车上我们唱着歌……终于到了杭州乐园,我们玩了……这可真是幸福的一天啊!

全文436个字,从得知消息到抵达目的地用了387字,而本该是重点的游玩却只有38个字的罗列项目,很明显缺少了构思环节。于是笔者带着他回顾全程,确定了主要事件,画下了“蜻蜓头”。

“它是一只小跳蛙,越过蓝色大西洋……”在欢歌笑语中,我们来到杭州乐园。在这儿我们度过了愉悦的一天,要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得属“海盗船”。

学生开门见山,点名文章中心,之后直接切入主题,所看所思都在“海盗船”中,与上文形成了天壤之别。

2. 画身理顺序

除却流水账外,不少学生的写作顺序也出现了问题,例如这篇《过山车》。

我的心仿佛被紧紧地攥住,呼吸也感觉困难,只能闭上眼睛疯狂地尖叫。两只手死死抓住栏杆,一点也不敢放松……不过幸好爬坡的时候并不那么可怕……

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章法混乱,习作没有顺序。从常规的事情发展来看,理应先上坡再下坡,这样更符合我们内心恐惧的递增。同时,如此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仿佛和我们一起体验了过山车的刺激。

此外,在写“下坡”的环节中,我们最先感受到的应该就是扑过来的风,这才导致了呼吸困难,然后外显到身体反应,最后到情绪的迸发——尖叫。

于是笔者与他做了交流,并请他完善“蜻蜓身子”。

车子开始上坡了,我的内心不禁滑过一丝不屑的情绪。“咔——”车子顿了顿,紧接着便急转直下。迎面而来的风打得我眼睛都无法睁开,呼吸也感觉困难。我的两只手死死抓住栏杆,悬空的双脚在无助地乱踢。我再也忍不住了,闭上眼睛疯狂地尖叫:“救命啊!妈妈——”。

修改之后,逻辑清晰,行文流畅,游玩过程更是扣人心弦。

一篇习作的高质量绝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写具体,它必须建立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细节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理清写作顺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二)“蜻蜓”第二式:突出习作重点

有些学生的习作或是平平淡淡,详略不当;或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使得习作中心偏失,重点模糊。第八单元的习作为“我的心儿怦怦跳”,虽然整体较为满意,但也透露出一个问题——主次不分,例如这篇《洗衣服》。

我撒娇地说:“妈妈,让我帮你洗会儿衣服吧。”妈妈回头诧异地看了我一眼,溺爱地摇了摇头。忽然,妈妈脚边的放衣桶钻入我眼帘,灵机一动,我蹑手蹑脚地拿起一件衣服,如贼般“落荒而逃”,直奔卫生间……我学着妈妈洗衣服的样子,用刷子使劲地刷。大约过了半小时,我终于洗完了这件衣服。

这篇文章粗粗一看,相当精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感受等细节都十分完整,但这是一篇“洗衣服”的习作,小作者却把重点都集中在了“偷衣服”的环节中,而“洗衣服”的过程仅仅只有一句话,不得不叹息这是一大败笔。

前面的“偷”是文章的亮点,但应该是服务于后文的“洗”,短而有趣。因此,学生将“偷”的环节缩减成了短短的一句:趁妈妈不注意,我蹑手蹑脚地拿起一件衣服,如贼般“落荒而逃”,直奔卫生间。之后便是利用蜻蜓的“四翼”突出“洗”的重点了。

1. 一翼显动作

笔者请学生回忆洗衣服时的场景,边想边做出动作,然后在第一个翅膀上记下动词,随后成文。

我挽起袖子,将那件“偷”来的脏衣服浸入水中,用力地揉捏一番。

拿起一块肥皂,擦在衣服上,用刷子使劲地刷。

2. 二翼显语言

笔者引导学生在做动作时配上语言,在第二个翅膀上记下主要语言,随后成文。

碎碎念着“加油,加油”。

长吁一口气:“大功告成”。

3. 三翼显神态

笔者在学生场景再现时,录下了她的表情,并请她看后总结出词语,记录在第三个翅膀处,随后成文。

满头大汗,脸蛋儿红扑扑的。

抿着嘴,要紧牙关。

4. 四翼显感受

笔者带着学生体会了母亲洗衣服时的辛劳,并外显了内在体会,在第四个翅膀处写上心理感受。

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妈妈不时用手臂蹭汗的场景,没来由的鼻头一酸。

于是,学生在“蜻蜓四翼图”的帮助下,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呈现出来了。

一篇习作的重点不是根据作者所拥有的素材的多少和个人的喜好所决定的,而是由文章的主旨所定。“蜻蜓图”的优势则在于翅膀所在位置就是详写部分,明确了习作重点,详略得当。

(三)“蜻蜓”第三式:提高习作立意

《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单元的习作为“写观察日记”,为了达成“连续观察、记录准确”的目标,笔者提前请学生写了“观察”小文,记录一次发现。

1. 直尾:直抒胸臆

《蟑螂的旅行》描写了蚂蚁抬着蟑螂尸体回家的场景,语言童真、细腻,但结尾却仅仅是发表了内心的喜悦:今天可真有趣,蚂蚁真不愧是自然界里的大力士。这难免令人可惜,于是笔者在蜻蜓的“尾须”处打了个圈,画了个箭头,他顿时心有所感。

我不禁揉了揉酸疼的腰,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团结的力量可真大啊!”

如此,文章便跳出了原有层次,达到了“与人交流”的习作目标。

2. 弯尾:升华主旨

除此之外,一篇《毛毛虫》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毛毛虫的身体一伸一屈地正吃力地往上爬,可是潮湿的栏杆又是那样的艰难。只见得它刚向上几步便又掉了下来,略做休憩后便继续攀登,如此周而复始……这时客厅里传来外婆的催促声。于是,我匆忙地背上书包出了门。

小作者把毛毛虫刻画得尤其细腻,既突出了攀登的困难,又写出了它坚持不懈的形象。但结尾却仅仅是因为“上学时间到了”戛然而止,这就使得文章的深度不够。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为“蜻蜓图”补上昂扬的“尾须”。

我的脑海里依然是那抹一往无前的身影。这一刻我明白了,无论前方有怎样的艰难险阻,也会义无反顾的乘风破浪,因为我们都渴望破茧成蝶的那一刻!

“蜻蜓图”在习作前让学生有意识地为文章立意,从而明白我们学习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观察生活,更是为了感悟生活。

五、 反思与总结

“蜻蜓图”将画图与提纲相结合,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它的组成形式较为简单,肢干呈线性,促进学生养成习作前先确定写作顺序的习惯,逻辑清晰,避免出现“矛盾文”“流水賬”;身体部分就是习作的重点,内容紧凑,不会主次不分;还让学生明白了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得有一个主旨。

最重要的是,“蜻蜓图”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一种写作套路的灌输,学生在掌握了这种建构模式之后,完全可以跳出“蜻蜓图”的框架,拓宽自己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袁刚,陆云.新派作文实践与操作[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立,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心小学。

基金项目:文章系2020年杭州市教育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蜻蜓图:小学四年级叙事类习作教学的支架研究”(编号:20X080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