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教育,育出别样精彩
2020-12-17王丽娟
王丽娟
摘 要:新时代,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残障儿童的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培智儿童教育中,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他们与正常人群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进行帮忙。培智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培智学校要根据培智儿童不同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培智儿童的个人发展。对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实践与反思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培智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教学实践;反思
现阶段培智学校的培智儿童在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被分成了固定班级,每个班级所教授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相同的,这样虽然实现了教学进度的同步,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培智儿童的个体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在此情况下,如何有效改变现状,既保证教学效率,又满足培智儿童的个体需求是培智学校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相关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个别化教育可以有效满足该需求。
一、对培智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意义
培智儿童不仅是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他们因为先天因素或者后天因素导致智力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更多,并且还面对社会人群对他们的歧视,认为他们不需要接受教育,这就导致这些儿童承受更多的压力,也更加自卑。其实这些人所存在的这些想法是不对的,这些培智儿童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培智学校中,针对培智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接受与普通学生一样的教育;另外,开展个别化教育还可以有效满足培智儿童的个体需求,培养其学习能力与生活技能[1-2]。培智儿童虽然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正常交流,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正常生活,个别化教育使得培智儿童的生活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虽然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但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減轻父母的负担。所以说,针对培智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此,培智学校的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思想,积极开展个别化教育,另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要参与其中,给予培智儿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二、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数字娃娃来做客》为例,开展个别化教育(集体课,共6名培智儿童)。
1.教学目标
(1)主目标:在教师口头指示下培智儿童可以认出1~5,并读出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水平适当调整目标:如小马,在口头指示下可以认出1,并读出来;如小明,在口头指示下可以认出1~2,并读出来;如小阳,在口头指示下可以认出1~3,并读出来;如小浩、小雪、小莉,在口头指示下可以认出1~5,并读出来。
(2)次目标:①在教师口头指示下培智儿童可以正确选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水平适当调整目标:如小浩、小雪,在口头指示下可以选出红黄蓝绿;如小阳、小莉,在口头指示下可以选出红黄;如小马,在口头指示下可以听出包含两个颜色的指令;如小明,在口头指示下可以听出包含两个元素的指令。②练习搓圆。③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本次教学中,重点就是数字1~5的认读(不同学生重点内容也各不相同),难点是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正确挑选(不同学生重点内容也各不相同)。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娃娃做客(教授数字1~5)
今天有一些数字娃娃到班级做客,分别是1、2、3、4、5,现在大家一同说一下这些娃娃的名字。小马读一下第一个娃娃的名字,小明读一下前两个娃娃的名字,小阳读一下前三个娃娃的名字,小浩、小雪、小莉你们读一下这五个娃娃的名字;然后请这些娃娃到各自的位置上坐好。对板凳上的数字进行认读,小马找到第一个娃娃的位置,小明找到前两个娃娃的位置,小阳找到前三个娃娃的位置,小浩、小雪、小莉全部都找到;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将娃娃准确放到板凳上。
(2)招待娃娃,巩固新授(巩固所学数字)
情境:娃娃到我们这里做客,我们请他们喝饮料(儿童要将饮料放在教师指定的数字娃娃前)。
(3)练习搓圆,学做饼干
情境:这些娃娃来了好长时间了,现在它们饿了,我们做饼干给他们吃。小浩、小雪、小阳、小莉独立完成饼干制作;小马和小明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饼干制作。之后再根据教师的指令将不同颜色的饼干喂给对应的娃娃。
(4)生活运用,整理下课
情境:娃娃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颜色和数字讲给他们听(教师播放课件,儿童讲述)。
到晚上了,娃娃该回家了,我们一起和他们说再见。
三、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教学反思
上述案例看似很平常,很简单,但是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培智学校中的培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极大差异,在正常儿童看起来十分简单的数字学习对他们来说却非常难,为此,教学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再加上培智儿童存在的个体差异,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针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化教育,根据不同培智儿童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得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并有所收获。教师在开展个别化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了解每一位儿童
我们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要对班级中每一位儿童都有充分的了解。教师可以给每个儿童建立一个小档案,这个小档案儿童一入校就开始记录,同时还要将儿童各个阶段的表现记录下来,通过入学初与最新纪录的比较,发现儿童的进步。同时在记录小档案的时候,要对所有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首先,对儿童的入学档案进行研究,了解儿童的家庭情况,如经济状况、学习条件、疾病史、文化程度等;然后再对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解,如智力情况、所具能力、生理缺陷、心理缺陷、学习能力等,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进行家访。总之,要详细了解每一位儿童的实际情况,只有全面了解儿童,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与教学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3]。
2.做好儿童入学评估,制定教育目标
依据学生已有的能力和需求来制定教育目标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儿童入学时教师要先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常用的评估表有韦氏量表和双溪量表),了解每个儿童的生活环境、身心特点、优弱势、潜能与障碍,找准儿童的教育起点,制定教育的长短期目标,即个别化教育计划,然后把教育目标分配到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每学期临近期末要对每个儿童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上一次评估结果做对比,查看每个儿童长短期目标达成情况,根据对比结果调整下学期的长短期教育目标。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条件。培智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对于陌生的人或事物有较强的抵抗心理,如果教师没有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他们会抵抗教师的教学,甚至有些儿童会产生一些比较激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这样培智儿童就会慢慢放下心中的戒备,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保障个别化教育的顺利实施。
4.给予学生平等的机会,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在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中,经常出现个别儿童是主角,其他儿童别遗忘在角落的现象。因此,培智学校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让他们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并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要谨记,每一位儿童都应该得到同等的训练机会,不要差别对待(将学得快的儿童的时间让给其他儿童,或者学得慢的儿童的时间让给其他儿童),对于学得快的儿童,教师要帮助他们持续提高;对于学得满的儿童,教师要精细化教学,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4]。
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到每一位儿童,不放弃任何一名儿童。培智学校的教师更具有责任心,特殊儿童不像正常儿童一样,教授一次或者两次就可以掌握相关知识,他们也许需要教授很多次的讲解,但智力问题严重的儿童也不一定可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更具责任心,始终坚持不放弃任何一名儿童的心理,不屈不挠地向前走。对于智力问题严重的儿童,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教学目标,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智力问题不严重的儿童,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目标,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总之,每一位培智儿童都是课堂的主体,尊重所有儿童,给他们提供同等的参与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位儿童。
5.争取家长协助
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其实儿童成长初始环境对儿童的心理有直接影响。儿童在开始社交活动的时候,第一个交往对象是父母,并且交往次数最多。对于培智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家长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教育,否则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向父母学习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开展个别化教育的时候,要争取家长的协助。
(1)家长在培智儿童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①可以指导并督促培智儿童按时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任务;②引导培智儿童在可实现的范围内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中;③及时掌握培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给予有效帮助;④可以与教师相互交流,了解培智儿童的在校情况。
(2)家长在培智儿童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培智儿童在发展中,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差。该能力主要包括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卫生知识、安全意识等。虽然培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培智学校中得到一定培养,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更为重要。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智力存在缺陷心生愧疚,所以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让他们做,这并不是在帮他们。因此,培智教师要与家长联系,端正家长的态度,相互协助,共同开发培智儿童的潜力,促进其发展。
总之,在针对培智儿童的教育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儿童的发展,满足各个儿童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打造一个精彩的课堂。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观察、有责任心、敢于创新的人,唯有如此,才能促进个别化教育的高效实施,实现培智儿童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培智儿童的融合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的初步探讨[J].教育,2016(10):94.
[2]黄淑红.对培智儿童实施个别化教学探究[J].福建教育研究(基础教育),2013(4):28-29.
[3]裘姿静.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注重對智障学生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2016(22):222.
[4]丁志辉.对“培智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3(26):116-117.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