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德育人,成就好人生

2020-12-17陈晓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行为规范人格教育养成教育

陈晓凤

摘 要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养成学生各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以实际的教育实践为依托,通过起点“低”、坡度“缓”,循序渐进的实践教育;以“管心”为基础,让“爱”贯穿全过程的暖人心怀的教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师人格暗示德育,以及持之以恒的养成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养成教育 行为规范 人格教育 温暖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把养成教育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而且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探索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养德育人,成就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精彩人生。

1实践德育

养成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它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该是起点“低”、坡度“缓”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育。

起点“低”,并是降低要求,而是从学生最基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出发,从基本抓起,逐步落实、提高,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尚未养成,因此,教师要从最基本的小处着手,教他们坐和站的正确姿势,教他们听课的规范,教他们回答问题要先举手、后发言的规范,教他们在校、家庭的文明礼仪等。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边提出具体细致的要求,一边指导学生做,并把养成教育贯穿、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经过强化训练,学生正确的坐势和日常行为规范就养成了。

坡度缓,就是指育人要求的坡度要缓。小学阶段正是行为规范养成的初级阶段,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不能盲目提高要求,揠苗助长,要从最容易做到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小方面进行培养,并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低做起,缓步前进。例如,为人之德的培养方面,一年级养成不私拿别人东西,拾到物品要交工的习惯;二年级养成诚实不说谎话,不欺骗,不抄作业,言而有信的习惯;三年级是诚实不说谎,有错就改的行为规范等。同时,通过为人之德(诚实守信)、行事之德(承担责任)、为民之德(爱国爱民)、立身之德(自我完善)这四大方面的划分,并具体细化为各个年龄段各个年级的各个班级的具体要求,以细水长流,循序渐进,耳濡目染的教化,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而达到养成学生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目的。

2温暖德育

养成教育的第二个内在规律在于教育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并根据学生年龄的思维特点,区别对待不同教育过程发展的“度”。因此,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该是得到教师理解、学生认同的暖人心怀的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年龄小、知识少,正处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时期,可变性强,可塑性大,因此,“管心”教育成为了我们温暖教育的重要途径。“心”即“思想”,管“心“即关注学生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的各种行为以一定的认识为指导,受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支配。教育活动发挥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所以养成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营造一种和谐,平等,互爱互进,奋发向上的班级氛围。

3人格德育

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人格的教育,一方面是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人格的养成。从教育者本身来说,教师的人格时时都在给学生提出暗示,左右学生的行为,而班主任老师的人格影响尤为深远。为此,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可以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暗示”的教育。一个老师具有的优秀人格品质,时时处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生时时刻刻处于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无疑会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提高学生素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细微的行动和人格的魅力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同样,在学生犯错时,教师沉默的眼神、手势、不动声色近距离的靠近等人格的暗示也有助于学生错误行为的纠正,此时,学生对班主任对不动粗的人格暗示行为心存好感,学会自省,学会主动承认错误,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这种对学生的一种内在心理感化教育实质上就是“人格”的德育。

4养成德育

“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学校教育应以“养”为手段,教育内容有稳定性、针对性,实施过程有操作性、持续性。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目的。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如果朝令夕改,各科教师各行其事,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如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正确书写姿势:“眼离书本有一尺,胸离课桌是一拳,手指离笔尖又一寸”。训练中,各科教师应按统一的标准时刻提醒学生按要求做,进行规范化训练。这样,学生在矫治了坏习惯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好习惯。所以说,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注重持久养成,从点滴做起,经年累月,滴水穿石,逐步培養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总言之,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贵在“养”,以循序渐进的实践、暖人心怀的教育、教师人格的感化以及持之以恒的训练培养学生,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成墨初.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2] 孙云晓,邱泓.好习惯,好人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行为规范人格教育养成教育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