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青年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

2020-12-17刘宇航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延安

郝 琦,刘宇航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阶段,全国各族青年在这关键时刻,克服了诸多困难奔赴延安。在党的领导下,这些爱国青年成立了各种社团,投入到抗战救国中来,为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贡献。

一、延安时期青年社团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客观需要

1935年,日本侵略者在“九一八事变”后又策划出“华北事变”,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革命正处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关键时期。依照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会议,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然而,由于“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党内许多同志和革命青年短时间内接受不了这样的转变。为了使青年群体正确地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落实党的基本方针策略,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各族青年就开始组建社团,用各种文艺形式来宣传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方针,以便于更好的团结革命青年、帮助革命青年、引领革命青年,满足抗日救亡运动的客观需要。

(二)全国大量优秀青年奔赴延安的现实要求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共二次合作的顺利进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可度。大量的国统区青年、港澳青年、海外留学生突破层层阻挠,千辛万苦地奔赴延安。“据统计,1938年末,等待批准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有2万人。到1940年初,延安已经形成了一个4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当时国共对垒政治格局下一大景观。”[1]“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第四、五期就接收了上万名的青年学生入校学习,陕北公学就是专为来延安的知识青年所创办的。”[2]据统计,党中央在延安先后创立了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等近30所干部学校。1937年,陕甘宁边区小学只有10396人,中学只有250余人,但到1945年,陕甘宁边区小学的人数增长到79500余人,中学人数2443人。由于陕甘宁地区文化教育较为落后,所以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大部分也都是15—30岁的青年。为了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科技、音乐、戏剧、写作、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并与广大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更好地为抗战救国和根据地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批青年社团应运而生。

(三)中国共产党坚实的政策保障

延安时期青年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政策保障。毛泽东指出:“全国人民除汉奸外,都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抗战的自由”。[3]355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组织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登记办法》的法规。其中规定:“凡边区民众在不违反抗战建国最高原则之下,均有集会结社之完全自由。”[4]与此同时,毛泽东在1940年前后,著书《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改造我们的学习》。上述文件和毛泽东的有关思想既为青年社团提供了党的政策理论支撑,又极大地鼓励和支持了青年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二、延安时期青年社团的发展概况

由于全国革命形势的复杂多变,中国共产党依照革命形势不同,制定的政策方针也有所不同。而青年社团的发展状况也因为依照革命形势和党的政策方针会有不同表现。

(一)局部抗战时期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占了东北,而当时国共两党还没有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刚到陕北,陕北人民处在长期闭塞的生产生活环境中,90%青年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所以青年社团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随着中国共产党后来开办小学、中学、夜校来帮助陕北人民和红军战士进行新文字教育,丁玲、赵树理、周立波等进步知识分子也纷纷来到延安,投入到延安的文化教育事业中,陕甘宁根据地的社团组织出现了初步发展。据统计:“在这一阶段将近两年的时间中,成立有12个社团。”[5]例如,中国文艺协会、青年剧团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青年参与其中,这为后期青年社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进入到全民抗战阶段,陕甘宁边区青年抗日情绪极为高涨。为了响应全民抗战的号召,青年们以“宣传抗战、支援抗战、支持陕甘宁边区建设”为目的,组建了种类繁多的社团。例如,鲁艺美术工厂、烽火剧团、抗大文工团、自然科学研究会、延安青年大合唱等社团。全面抗战时期也是陕甘宁边区青年学生社团发展的繁荣时期,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7月到1942年期间,边区新成立的社团约有100个,五年间平均每年新增社团18个。[6]青年群体是新成立的约100个社团成员的主力军,也是社团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三)解放战争时期

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重心由抗日战争转战到解放战争中来,社团工作的目的也发生了转变。其中一部分社团依照革命形势的转变,不在单纯地只是创作和宣传,一部分青年社团骨干加入到军队中,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配合边区政府工作。还有一部分青年社团跟随学校、军队前往东北解放区和华北解放区,其中“民众剧团改为西北野战军总政文工团,跟随前线总指挥部演出;西工团以战斗的姿态到农村配合土改宣传,开展工作”。[7]

三、延安时期青年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

延安时期青年社团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和效果明显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青年战士、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农民、青年学生中充分发挥了社团的作用,解决了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如何与民众生活相联系、如何与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等诸多问题。

(一)青年社团开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

“党军就是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党依靠这个军队去完成政治任务,作为党遂行政治任务的工具。”[8]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就由党军的关系所决定。红军战士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文化水平低、不识字、接受能力差,但骨子里有着对反对地主阶级、消灭日本侵略者坚定的信念,大部分军队青年不识字,所以教辅材料、报刊等资料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这就为青年社团开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人民抗日剧社在演出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在安塞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东北军演出《亡国恨》,在保安县为毛泽东和斯诺先生演出《侵略》,随后又奔赴内蒙古三段地为游击队进行演出,极大地推动了军队青年的民族主义教育,激发军队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支撑和鼓励军队青年坚持统一战线、提高军队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举措。鲁艺木刻工作团还多次去第一二〇师、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决死二纵队开抗日英雄事迹展览会,通过木刻版画向军队青年直观地宣传抗日英雄的事迹,加强优良传统作风教育,灌输革命英雄主义,激发军队青年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优良品格。据不完全统计,延安时期青年社团奔赴抗战第一线开展慰问、演出、宣讲、画展、电影放映等活动300余次。这些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深受官兵们喜爱,宣传效果也极为显著,有效地协助党完成了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

(二)青年社团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

延安时期,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共产党作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一系列正确决策和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立命的人格魅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选择延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一同革命。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来源广泛、成分复杂,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但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不能主动服务于广大的工农兵群众。中国共产党针对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现象,提出了团结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和改造知识分子三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3]620据统计,从1935年到1948年,社团组织从12个成立到100多个,“截止1940年2月15日,延安文抗登记在册的会员67人,下属29个文艺小组,共计325人”[9],这其中大部分是由青年知识分子组成,充分说明了延安时期青年社团为团结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作出的工作。1939年初,山脉文学社在鲁艺山坡的大教室召开第二次社员大会,制定的“十大工作方式”中第二条和第十条分别是“配合各种重大政治活动印发通俗诗传单”“向各地报刊推荐和投送抗战文艺作品”。由胡征、魏巍、侯亢等几名知识分子组建的战歌社抗大分社,就经常出编以抗日为主题的墙报,帮助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扩大宣传效果。青年社团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革命实践的途径,引领知识分子为实现抗日战争胜利而工作,为服务广大工农民众而工作。延安时期青年社团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团结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改造知识分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青年社团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

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群体是农民,就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青年社团主要是从进行新文字教育消灭文盲,增强农民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土地革命教育提高农民革命觉悟;进行民族主义教育,动员农民团结统一支持抗战等方面开展工作。例如,西北文艺工作团以“拉洋片”的艺术形式,在农民群众中宣传推动土改、大生产运动等工作的开展。民众剧团以秦腔为表演形式,以宣传抗日政策为内容,将秦腔变为了革命的戏,既受农民群众喜欢,又开展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38年7月4日,民众剧团在延安城内东街正式演出《好男儿》和《一条路》两个秦腔革命现代戏,台下农民群众被戏剧内容所感染,高声大喊“共产党八路军救国爱人民”的口号;边保剧团每逢过年过节,与人民群众共同进行陕北秧歌表演,到街头、村庄、学校等地方向广大人民群众拜年问好或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鲁迅艺术学院泥工组以黄胶泥为材料,将“送公粮”“儿童团放哨”“卫国保家乡”等陕甘宁边区生活常态用泥塑的形式展现出来,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赞美,有的农民愿意用两斗小米换泥娃娃供自己孩子玩耍,这充分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乐趣。青年社团利用知识水平高、艺术形式多样等自身优势,帮助农民识字认字,调动农民认可革命、支持革命、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向农民群众宣传、解读党的政策方针,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青年社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

延安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指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0]据统计,1937年初,中央党校和陕北公学在一年时间中共接收了4000多名学生,抗日军政大学四期学员的总数达到11000余名学生,与此同时,1945年,陕甘宁边区登记在册的小学人数有79500余人,中学人数2443人,参加冬学的人更是达到22000余人。学生群体基数庞大,且具有极高的革命热情,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偏小,未经过系统的革命训练,思想状况更是复杂多样,因此,依靠青年社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为关键。例如,陕北公学就成立了“陕公流动剧团”,由30多个陕北公学学生组成,大的26岁,小的14岁,他们通过多次的下乡演出,流动到工农群众中去,向农民学习,学习农民的语言和思想,切实了解农民革命后的生活变化,更正自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维习惯。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由28名学生成立了“鲁艺实验剧团”,他们创作的话剧《团圆》、新歌剧《军民进行曲》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1939年3月,剧团被派往前方和敌后工作,这不仅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了新的思想认识,而且为宣扬党的文艺政策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了保证社团群体生活和学习的纪律性,克服文艺工作者散漫的工作作风,专门组织文学研究室、音乐工作团等学生社团上马列主义课程、哲学课,还请到吴亮平同志讲“形式与内容”的问题。青年社团中大部分的成员由学生组成,这为凝聚学生、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搭建了重要平台,对党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四、延安时期青年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代价值

延安时期青年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辉煌夺目的,是我们党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1]学习延安时期党领导青年社团工作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五四运动为黄土高原的青年们点燃了星星之火,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让黄土高原的青年们有了燎原之势。延安时期这里的青年是幸运的,他们在党中央的身边,得到了党中央和领袖们手把手的指导。当时全国青年们有一种声音:“到延安去”。这呐喊是他们追寻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实践,是他们渴望得到正确领导的实践。这样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下,青年社团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青年社团工作,积极有效地在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加强团的指导是基本要求

从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就决定要改造团组织,1946年9月,中共中央枣园会议后,中共中央青委同陕甘宁边区青联一起研讨制定了《在陕甘宁试办青年团的计划》。[12]团组织的完善为青年社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规范民众团体发展的政策。这样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下,共青团组织需完善青年社团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办法,优化青年社团工作条件,高度认清做好青年社团工作对引领青年的重大意义。共青团需设置专职部门负责青年社团组织的政策研究、社团创建、社团活动等日常事务的管理,要主动对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资源,为青年社团的发展提供最大的资源保障。

(三)坚决服务大局是重要抓手

在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时刻,青年社团发展迅速,就是因为青年群体有着强烈的抗日热情和民族意识。在党中央延安十三年期间,青年社团将自己的社团活动主动融入到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夺取全国胜利而斗争的工作中去。他们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在革命实践的浪潮中去成长、去付出、去奉献。这样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下,我们要弘扬这种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紧紧围绕党团组织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社团活动。理论宣讲类社团要帮助青年了解十九大精神和党最新的方针政策;科技类社团要参与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科技发展浪潮中;志愿服务类社团要为脱贫攻坚的总任务发挥光和热;文艺体育类社团可以帮助青年们强身健体,提高艺术修养。青年社团的发展要树立这种大局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四)强化服务青年是活力之源

延安时期,青年社团的活动宗旨就是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通过社团活动向青年们传播马列主义、党的政策和能切实提高青年生产生活的科学知识,为青年们树立了正确人生目标,提高了青年们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青年们的信任,打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样的经验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下,青年工作的重心依旧是服务青年。青年社团要结合时代背景,向青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帮助青年走上成就自我、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康庄大道;要帮助青年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树立青年维权意识,主动收集青年们的合理诉求,为政府制定有关青年的政策法规提供数据支撑;要关注留守青少年、单亲青年、残疾青年、闲散流浪青年等特殊困难群体,搭建互助和公益平台,努力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帮助。这样青年群体才会肯定青年社团、加入青年社团,为青年社团的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陕甘宁边区的青年社团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青年运动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幕,为延安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充分诠释了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3]这就要求新时代下青年社团,同样要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责任,不断强化自身发展,为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维护青年搭建平台,做好党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助力军。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知识分子延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走进延安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