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读书思想探究

2020-12-17谢忠强

关键词:读书思想

谢忠强,李 鸽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周恩来在其“丰富的读书实践”[1]当中形成了体系完备、内涵深刻的读书思想。他除了主张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法外,还强调读书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本文主要依据《周恩来年谱》《周恩来选集》等资料的相互对照,从读书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原则等三个方面对周恩来的读书思想作出尽可能详尽地考证和梳理,以飨学界同仁。

一、读书目的

读书目的是读书活动的方向性要素,是充分发挥主观意识指导实践作用的集中体现。确立积极的读书学习目的,不仅可以达到指引读书主体自觉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为其读书学习实践之持续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思想动力。

确立明确而积极之读书目的是周恩来读书思想的首要内容。总体而言,周恩来所践行和倡导的读书目的,是以提升个人能力为起点,以指导实践活动为目标,最终升华成为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奉献终生的家国情怀。

(一)提升能力

通过读书增长才识进而推动个人能力提升是周恩来读书目的中第一层次的价值诉求。他不仅注重通过读书获取个人发展动力,而且不断号召广大青年人及社会各界人士重视读书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作用。

1.革命能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强调读书求知有助于提升广大青年的革命斗争能力。1919年7月21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出版,周恩来作为主编在其创刊号上发表社论文章《革命、革心》,勉励“革命青年”要积极通过刻苦读书自觉改造自己的思想,继而才能达到“改造旧社会的目标”。[2]321939年1月7日,周恩来受邀赴重庆联立高级中学为青年学生讲话,他强调在伟大而关键的抗战时代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应努力读书、增长才识,在革命洪流中最大程度实现人生价值,并呼吁广大青年要“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2]431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号召青年们自觉学习毛泽东在不懈求知中取得进步的“上进精神”、在实事求是中稳步前进的“踏实态度”、在系统学习中“拓宽视野”的读书方法,最终通过刻苦读书,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2]825

2.建设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呼吁青年学生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建设能力。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在工作之余“视察北京一○一中学”[3]303时对青年学生表达了刻苦读书以待日后“多多贡献”[3]303建设的殷切期望。1957年3月24日,在杭州市群众大会上作报告时,周恩来提出广大青年学生必须“珍惜大好时光读书学习”,以提高“自身文化、科技水平”[4]29为目标。1957年5月2日,周恩来受邀为《天津青年报》题词,指出青年学生要自觉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一方面要刻苦读书以增长知识才干,另一方面要热爱劳动以提升本领技能,培养“热爱祖国、艰苦朴素、吃苦耐劳”[4]39的优秀品质。1963年7月22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报告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时,周恩来提出青年要秉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4]567的终身学习态度,恪守在“书本中学习、在群众中学习、在实践工作中学习”[4]567的谦虚之风,要努力掌握包括“文学、哲学、农业、自然科学、文艺等基本知识”[4]567,以拓宽视野。

(二)指导实践

周恩来践行和倡导之读书目的以追求个人能力提升为起点,继而发展到以读书活动中获取的真理性知识指导社会实践科学而有效地开展。

1.革命实践

周恩来与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自幼亲身目睹和经历了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封建势力的百般迫害,因而他在年少时便立志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作坚决斗争。以十月革命为转折点,他们得以接触最新的思想潮流,知识体系得以更新转换,纷纷求知若渴地在读书中吸取指导革命实践的真理。

1918年2月11日,周恩来在自己的日记中立志要通过读书学习做20世纪的新国民,并决心“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2]251919年7月12日,周恩来起草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指出,读书求知是跟上“时代思潮”的重要途径,有此觉悟的人才能“适应”新的时代“洪流”。[2]321939年,为提升党员的革命理论水平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周恩来亲自部署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党员训练班工作,学习内容以研读“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社会发展史为基础”,[2]439并紧密结合当时国家政治形势分析党的方针任务等,有效丰富了广大党员的理论知识。1941年7月3日,周恩来向毛泽东提议,为增强革命本领和工作能力,党员应多涉猎一些基础知识,例如“自然科学类、俄文等外语类”,尤其是由于斗争需要应“加强军事知识的学习”。[2]509

2.建设实践

1950年4月27日,周恩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座谈会上发言指出,读书学习是提升主观认识的关键和必要途径,而不论是学习何种知识、理论,其目的都是增长才识后在实践中运用以“解决现实问题”。[4]371961年4月27日,周恩来会见负责香港工作的费彝民,谈话中他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读书学习,身为从事统战工作的干部既要有少说话、多干事的“白蚂蚁精神”和恪守原则底线的思想坚定性,同时也要多研读些《战国策》和《东周列国志》等与工作相关的书籍以更好开展“统战工作”。[3]4071963年7月22日,周恩来出席北京市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大会,在所作报告中对青年学生讲到,党和国家希望知识分子在刻苦读书时要有方向,做到“在群众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斗争中学习”。[5]440

(三)振兴国家

对于周恩来而言,个人发展和革命、建设实践的开展,最终都是为了振兴国家。因此,就周恩来的读书目的而言,振兴国家是其读书目的之终极诉求。

1.读以救国

“兴国”以“救国”为前提。1911年,年仅13岁的少年周恩来在课堂上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读书”。[2]101912年10月,周恩来作《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充分展现了其“一物不知,学者之耻”[2]11的奋勉上进之心,深入思考并加以探究、谨慎求知并加以明辨的读书学习态度,以及接受教育、铸造自我以肩负国家复兴艰巨之重任的读书诉求。1938年3月25日,汉口召开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周恩来在会上题词,勉励大家为了抗战胜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民族复兴不断读书学习,既要在学校里学习课本知识,也要在抗战前线上、军营生活中和群众实践中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2]4071939年3月28日至31日,周恩来多次在绍兴发表抗日演讲,他与学生交流中指出青年时期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勉励他们抓紧这段黄金时期“勤奋读书”“精益求精”。[5]213

2.读以兴国

1950年2月17日晚,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看望留苏学生,鼓励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新一代继承者,要认真研读马列著作、学好马列主义,掌握专业知识,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赠与留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4]25的题词。1951年2月27日,周恩来回到母校南开中学视察,感慨颇深,向全体师生发表讲话时指出,年轻一代是祖国宝贵的希望,勉励广大青年人要“珍惜光阴”“刻苦读书”,[5]346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关注国家政治政策,用自己的才识为国家建设事业和工农发展服务。1957年12月23日,为鼓励上海市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建设农村,周恩来致信给当地青年学生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希望青年学生不仅能在书中求知上进,最终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奉献自己的“才识”与“劳动”。[3]110

二、读书方法

恰当有效的读书方法是确保明确而崇高的读书目标逐步实现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周恩来践行并倡导的读书方法主要包括横向对比读书法、集体交流读书法、前后对照研读法、精专读书法等。

(一)横向对比读书法

在读书学习中虚心谨慎、反复研磨的周恩来,十分注重对同一类知识、理论、事物之间的比较思考。他认为,通过横向对比研读法既有助于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可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

1960年,周恩来结合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的心得反复横向类比当时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各种条件,进而更深刻地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运用书中理论。1969年2月15日—25日,周恩来以分析理论背景为出发点横向对比了中苏之间的差异,揭示了《教科书》中不合理之处。周恩来认为,理论产生背景和国家具体国情的不同决定了在对待农村改革中不能照搬《教科书》中苏联的阶级路线,因此要认真研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批判地研读苏联《教科书》”。[3]290

在广泛阅读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著作时,周恩来并不是一味的片面批判,而是注重中西之间思想文化的差异,强调重在汲取世界人类文明之精华为我所用。1971年10月27日,周恩来就正确对待并科学研读西方文化经典著作提出科学见解。他认为思想是没有国界的,应该在中西方各种思想的反复横向比较中认识正确的主张和思想,应该勇于让人民大众接触“资产阶级的康德哲学、尼采理念或伯恩斯坦、考茨基的主张”,[3]492敢于在“我们的《参考消息》和《参考资料》上登载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媒体的报道”,[3]492使广大群众和干部在对比研读中学会辨别是非,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进步之处和缺陷之处,汲取其中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在研读中外历史文化方面,周恩来秉持公允客观的态度,坚持在横向对比中探寻解决现实问题之思路。1961年,周恩来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不仅学习过印度、朝鲜、蒙古和日本的诸多文化内容,甚至汲取了西欧国家的一些文化精华,在认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吸收外国的东西实现融合以“为我所用”。[6]344

(二)集体交流读书法

经过熟读精思形成的见解往往容易受到个人阅历和知识背景的局限。故而,在读书活动中周恩来格外注重与他人交流心得,经过思想碰撞形成对相关问题更深层次和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

1917年5月,于南开就读的周恩来在其主办的《校风》上署名刊载名为《本社之责任观》的社论。文章指出,创办该刊之目的是勉励“同学”担当起未来社会建设者之重任,“居敬持志”“切记体察”,[2]23研习课堂以外的学问,最终在互相交流心得中推动先进思想之传播。1918年4月3日,周恩来在与好友冯文潜的通信中表示,期盼与其交流近段时日的读书学习心得,并嘱对方倘若接触到“新思潮”当及时来信告知。[2]26

除了在读书实践中积极主动与友人交流心得之外,周恩来还尽己所能组织创办了各种社会团体以促进相互交流与探讨。1919年8月9日,经过周恩来等人长期的奔走筹划,天津学生报社联合会正式成立,旨在“紧密各报社之间联络”,“交换关于时事局势之意见,扩大舆论影响力和宣传力,以达警醒社会大众之思想、监督政府机关之言论”目的。[2]321919年9月21日,为提升觉悟社成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周恩来先后邀请“李大钊、徐谦、周作人等重要人士授课讲座”,[2]32并通过吸纳新成员、成立图书室等方式促进社员们积极开展阅读学习和交流互动,以实现思想进步。1923年夏,周恩来指导了共产主义研究会的筹备建立工作,并提出“当前任务”是组织青年先“研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著作”,[2]59从而以先进思想之交流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组织。

交流阅读法不仅促进了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实现了自我的成长进步,更推动了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有效的展开实践活动。1941年11月7日,周恩来与董必武等一同致电毛泽东,报告南方局整风运动筹备工作的进展,成立“高级学习组”,[2]518共同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的思想理论及其马克思主义著作。1963年8月,周恩来与越南劳动党负责人阮梅菊就如何科学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问题先后进行了“五次会谈交流”。[3]573

(三)前后对照读书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充满着曲折与反复。在读书实践开展过程中,读者往往难以一次性精确把握关于某一问题或理论的核心要义,因此需要在不断地反复研磨和学习积累中结合前后阅读体会加以对照思考。周恩来就善于运用前后对照的读书方法,在循序渐进中把握问题要义,寻求掌握之法。

1960年2月26日—3月2日期间,周恩来前后反复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多次,结合先后多次阅读心得,总结出《教科书》中诸多不适宜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意见。周恩来认为,对待该书内容的态度首先应“保持客观”,[3]291一边反复研读、一边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加以对照分析。

周恩来在研读《莫斯科宣言》时也采用了结合实际发展前后对照的研读方法。1960年3月底至4月初,周恩来参加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讲话中他总结回顾了多次阅读并不断有新收获的《莫斯科宣言》,他指出应对照“当下国际形势”继续研读《莫斯科宣言》,从中“汲取历史经验”。[3]300

周恩来不仅在自身读书学习过程中利用前后对照研读法逐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也经常注意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将这种科学的读书学习方法分享给身边的人。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在文字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建议与会代表运用前后对照研读法学习毛主席思想。他指出,毛主席经常反复强调同一个问题,每次都在前一次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我们学习时也应对照自身实际反复思考他强调的“问题和新的见解”。[6]3251964年12月18日,周恩来在治理黄河会议讲话中所提出的治理黄河水灾指导意见也是前后对照读书方法现实应用的一个范例。会上,周恩来强调治理人员前后对照研读黄河历史资料的重要性。他指出,探索黄河水灾的治理之法,应该对照各个时期积累的“相对全面、成熟的经验资料”。[6]435

(四)精专读书法

运用精专读书法达到对目标阅读对象系统而深入地掌握是周恩来读书方法中又一值得深入总结、分析之处。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周恩来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运用了精专读书法,既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苏联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又结合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了苏联经验,甚至条理清晰地记录了许多读书笔记和心得。1960年3月7日,周恩来在致毛泽东的书信中谈到研读这一系列内容的感受:“主席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论述”大部分都在“胡绳同志辅导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记录为笔记”,以为精专研读作“指导”。[3]2921961年3月14日,周恩来集中十天时间精专研读毛泽东于1930年所作的《调查工作》一文后分享自身感悟: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以调查研究必须实事求是为中心思想,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又提供了实践的“方法论指导”。[3]398

周恩来不仅自己在阅读学习中对重点内容采取精专读书法,而且善于总结借鉴他人的有效经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撰写《学习毛泽东》一文,文中周恩来结合毛泽东读书经历介绍了其精专读书的实践做法。周恩来总结指出,毛主席好读古书,并且善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正是精专研读群书使其在做文章、讲话时得以灵活熟练地运用历史。文中周恩来还提到范文澜同志“五四运动”之前精专研究汉学,广泛了解传统文化,这对于其后面开展中国历史的编写工作具有重大帮助。周恩来提醒大家读书学习要注意“借鉴范文澜同志”精专研读的“宝贵经验”。[7]

三、读书原则

读书原则是指导、规范读书实践开展的认识准则,它贯穿读书活动始终并对读书效果的取得起至关重要的行为引导作用。周恩来践行并提倡的读书原则主要包括坚持与实践结合、坚持读以致用、坚持博中取专、坚持终生读书等四个方面。

(一)坚持与实践结合

坚持将研读书本知识与自身的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周恩来终其一生始终践行的重要读书原则。

1920年10月,立志探索救国道路的周恩来奔赴“资本主义发源地英国”留学考察。[2]431921年1月5日,多方考虑后周恩来决定报考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并在日记中表明心志,自旅欧以后,周恩来广读博览,积极涉猎各种新的思潮学说,同时考察“社会之实况”,而正是在这种谨慎求真的探索实践中,周恩来开始“对一切主义都推求比较”。[2]451921年2月1日,周恩来为天津《益世报·伦敦通讯》撰写第一篇通讯稿,名为《欧战后之欧洲危机》,向国内及时传递欧洲的“社会实况”及“亲身感触”。[2]52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受邀在武汉大学作报告时指出,在国家危难之际,广大青年仅仅依靠读书求知是不够的,还要在军队中、战场上、农村斗争中学习,在群众工作中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决不能“纸上谈兵”。[2]3961943年4月22日,在向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做整风学习总结报告时,周恩来草拟《领导与检査报告大纲》,强调了“读书”与“实践”必须“结合”的原则。[2]5521951年10月下旬,在谈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问题时,周恩来提出要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和加强“革命实践”二者结合来促进改造的指导思想。[4]1891960年1月4日,周恩来就提高文艺工作者的“修养问题”讲话时指出,自身改造与提升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同时进行,也就是必须把读书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8]

(二)坚持读以致用

读书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周恩来无论是在求学时期,还是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坚持读以致用,运用读书学习心得和感悟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在中山厅前草坪火炬晚会上结合自身学习《论持久战》的心得发表演讲,他向听众精辟地解读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有利形势”。[5]2131950年6月8日,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周恩来在讲话中谈到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二者的相互促进。他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理论学习”,[4]47但同时也要结合实践。1957年二三月间,为科学解决中缅边界问题以避免新的冲突,周恩来连续多个日夜仔细研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梳理了自汉代以来中国历代政府在边境地区管辖的具体情况。周恩来强调,处理中缅边界问题必须以正确立场借鉴有法理依据和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认真研究历史发展中的“相关记载”,[3]58以开展科学分析和客观判断。毫无疑问,周恩来结合历史背景处理中缅边界问题的指示是坚持其读以致用之方法的生动体现。

(三)坚持博中取专

博中取专的读书原则生动体现了周恩来对唯物辩证法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灵活运用。广泛涉猎各种传统与新式书籍、社会思潮后,学贯中西的周恩来形成了宽广的知识面,与此同时他还在学习和研究中注重追求对目标问题和相关内容的重点学习和精细研读。

1943年3月18日,当时在重庆十八集团军办事处的周恩来,结合整风学习的感悟,于当天日记中撰写《我的修养要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5]251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一文中指出,为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要做到博中取专,不仅要“广泛阅读史书”,更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少数民族的相关历史资料”。[3]3361971年4月12日,周恩来撰写《讲历史,多出书》一文,并围绕其中心思想部署出版工作,进而呼吁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要遵循博中取专的读书原则,“历史、地理、哲学和科学”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涉猎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6]471更要集中精力强化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等人的经典著作。

(四)坚持终生读书

周恩来认为,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通过读书学习升华自身思想,才能使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终生读书学习的原则是周恩来读书原则中对学无止境的生动诠释,更是其作为人民领袖引领中国人民以读书学习推动革命、建设实践的历史表率。

1957年5月26日,周恩来通过《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一文论述了终身读书学习、终身改造自我的读书原则,周恩来呼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3]358提醒广大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要抓住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不断地在学习、改造中实现思想进步和行动进步。1961年6月19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周恩来结合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这一问题发表讲话,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终身读书学习中不断改造思想,促进团结。他指出,必须认识到“我们提倡的改造根本上是为了实现新的更高的团结”,是要去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习惯势力的负面影响,因此无需害怕和抵触,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有“学无止境、改造无止境”的思想觉悟,主动在不断地改造中同“反革命力量作斗争”,以推动“全国人民大团结”。[6]335

从阅读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而言,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9]读书是人类文明代际传承的重要实践活动。读书实践的科学开展不仅需要读书主体的主观努力,更需要科学的“思想指导”[10]与经验借鉴。揆诸史实,周恩来在其丰富的读书实践当中形成了体系完备、内涵深刻的读书思想,值得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与永远铭记。

猜你喜欢

读书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思想与“剑”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