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历史机遇、现实挑战与未来开显

2020-12-17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史教研

程 刚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精神依托。毛泽东就曾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以下简称中共党史)的研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和政治问题。进入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遇到一些严峻的现实挑战。推进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界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努力发挥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用,使中共党史成为时代显学。

一、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

党史研究和发展不仅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物质保障,同时也需要有鲜活的实践载体和可靠的制度承接。当前,党史研究和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具备有利的发展条件,这是我们推进新时代党史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统领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史研究和发展可以保持一贯性、持久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强化自身建设,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牢固的政治基础。加强对中共党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是理所应当的。如果一个政党不重视自己的历史,不重视对自己历史经验的总结,既不应该,也很危险。党的执政地位为党史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依靠和政治保障,指引了党史研究和发展的根本政治方向,同时也提供了党史研究和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秘笈,也是夯实全民族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不二法门。

(二)改革发展事业为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2]289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290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面临崭新的机遇,这为党史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们面临的崭新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新时代就要有新发展、新气象,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需要在党史研究领域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达到新高度,新时代的党史研究需要上水平、上层次、上高度,更加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党和国家发展中的规律性认知,并将其提炼升华为我们治国理政的优秀价值滋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推进新时代的党史研究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紧要政治任务,推进中共党史成为时代显学正当其时。

(三)中央高度重视为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

重视党史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党史研究工作的先期实践和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号召大家学习和研究党史。早在抗战阶段,毛泽东就指出:“考察一下我们党的历史,就会懂得。”[3]613“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经验和当前的新鲜经验传达到全党,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而避免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的任务。”[3]614在改革进程中,邓小平也一再强调:“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4]他还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5]江泽民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将党史工作与国家的接续发展相联系,深刻地指出:“用什么历史教育青年,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史工作的深远的历史意义”,[6]不断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胡锦涛则将“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上升为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重要标志”[7]的高度,并且强调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幻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要倍加珍惜和充分运用党史这个宝贵资源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党心民心,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新时期,党中央对如何做好党史工作进行了新的战略谋划。201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8](以下简称中共中央10号文件)。文件从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及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等四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0年7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就进一步提高对党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加强党的历史的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等方面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10号文件的出台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期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为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9]

(四)习近平的论述为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研究和党史工作。习近平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是我们新时代党史工作的重要遵循。早在2011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出席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共党史学会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希望各级党史部门和中共党史学会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推进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建设、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10]这些重要讲话,将党史研究和学习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我们做好党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1]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12]习近平关于学习和研究党史的系列重要讲话,把党史工作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中进行考量,把党史工作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理论自信相联系,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面临多元叠加的现实挑战

中共党史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成绩显著。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认真梳理和归纳这些影响因素是进一步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学科属性争议较大,地位游离

理顺归属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研究生学科目录,中共党史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这一属性分类始终有不同观点,且争议较大。有论者就提出党史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的纵向学科,应属于历史学大类,并且是一部专门史;也有论者认为中共党史应划归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更有论者建议中共党史应该独立成为一级学科。总体而言,分歧较大的学科定位与归属划分导致中共党史在“历史学”“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游离不定,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二)学科基础薄弱,分布不合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科基础是学科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共党史现有的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及招生数量偏少,导致多数党史专业研究生没有党史专业背景,基础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国务院学位办规定学术骨干只能参与一个一级学科的建设,使得为数不少的学校为了集中力量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动放弃了“政治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在此之下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自行减少许多。根据目前国务院学位办最新的学科分类标准,“党的建设”已经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仅剩的中共党史学位点再次被抽空,面临更加困难的发展境地,特别是在国家加强规范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背景下,各种政策及资源会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倾斜,中共党史学科阵地的削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分布来看,现有的学位点大都集中于高校,且中东部高校占比较大,各省级党校及社科院系统零星分布,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军队院校学位点较少,有相当研究水平与实力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没有学位点,无法发挥其资源和研究优势。中共党史学位点分布的分散状况使得各学位点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困难,集群状况较弱,没有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加剧了党史学科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三)教研师资缺乏,队伍发展受限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有一支志存高远、潜心学术的研究队伍,另一方面要源源不断地进行人才生产和供给。目前党史教研队伍整体上处于缺乏状态,教研队伍发展面临较大瓶颈。

首先,教研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在国家严格控制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情况下,现有党史学位点人才输出与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学科教研发展需要,多数高校很难引进优秀的党史专业博士毕业生,导致可用师资人才数量不足,影响了党史教研队伍的扩大。其次,师资分散程度较高。不少党史专业毕业生没有继续从事研究与教学,转投了其他领域,这就导致了本就稀少的人才储备与供给更显不足。再次,党史教研吸引力下降。在马工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不少党史专业教师“为稻粱谋”[13],纷纷转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从事教学与科研。党史研究领域的吸引力下降,这种趋势使得后学者不愿踏足该学科领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另外,现有师资队伍发展瓶颈较大。现有高校党史专业教师大部分承担着公共政治课教学任务,缺乏专业课平台的支撑,学术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受限。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职称评聘是以科研成果为主要参考指标,这就使得党史专业教师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同时,由于党史没有被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单列,现有的党史教研工作者在课题基金申报及成果评奖中局限较大。中共党史教研工作者瓶颈明显、劣势较大,不同程度的遭遇到学科偏见甚至歧视,挫伤了教研人员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他们上升发展的空间。

(四)课程教学缺位,失声失语严重

当前的中共党史课程教学可以用十分惨淡来形容,“中共党史”课程淡出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事实。首先,在公共政治课领域失声。多数高校在公共政治课领域没有单独开设中共党史必修或者选修课程,政治理论教学大都以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为依托,加之个别课程作为补充,导致党史课程前沿阵地失守。多数党史专业的教师由于没有公共课平台的承接,大都投身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之中,纯正的“中共党史”课程在高校课堂出现了失声。其次,在专业课领域失位。许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硕士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也缺乏“中共党史”等相关核心课程内容,导致党史课程重要高地失守。尽管在内容层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共党史》有相似或者重合的地方,但在学科范畴及体系构成上还存在不少差异。党史课程阵地在公共课和专业课层面的缺失影响了党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使得多数学生无法接受系统的党史理论教育。

(五)虚无主义思潮泛起,思想阵线形势严峻

近年来,党史领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灾区。党史教育的虚化、弱化导致思想阵地遭遇极大的挑战。打着各种幌子的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这种思潮歪曲、否定党的历史,丑化、污蔑党的领袖,贬损、调侃革命英雄,热衷于追求“鲜为人知的故事”及所谓的“内幕消息”、热衷于“碎片化解读”及“重评历史”,妄图消解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依据,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各种“翻案史学”“内幕史学”沉渣泛起,并借助现代传媒广泛传播,对唯物史观和中共党史学科的学术权威性构成严重挑战。为应对思想阵线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增强党史教育和宣传的说服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占领党史阵地;迫切需要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揭示历史的主流和本质;迫切需要厘清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新时代推进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的逻辑进路

推进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需要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凝练、成果质量等层面同步发力、共同施策。以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力的制度保障措施、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鲜明的资政育人成效助推中共党史成为时代显学。

(一)厚植学科人才基础,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推进党史研究与发展首先要解决哪些人来学习党史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在选择专业和发展方向时的考量因素变得复杂。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党史学习和研究的怀抱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首先,增强本科教育的厚度。当前,中共党史本科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制约党史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现有的高校每年总体本科招生规模大致保持在100—15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人才储备要求,造成了跨专业进入的学生呈上升趋势。由此而言,增加本科招生是首要举措。其次,增强党史专业吸引力。要特别注意吸收其他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学习党史、投身党史研究。山东大学“成仿吾英才班”就是一个优秀的尝试,通过招收非马克思主义专业优秀本科生接受进一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增强其理论素养、锤炼其品行,也可为党史研究和发展提供可用之才。再次,在人才培养上,强化主业主课。分层次的推进中共党史课程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学校作为党史教育、研究、宣传主阵地和排头兵的作用,以此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在公共政治课层面,应该将“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整合,用新的“中共党史”取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其纳入公共课教学体系之中,以此来保障党史前沿阵地的稳固。在专业课程层面,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应该开设中共党史课程,并且将其作为骨干和核心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以此来强化党史核心阵地,发挥主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提升党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为其下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强教研师资建设,夯实队伍基础

师资队伍是推进党史教研的骨干力量,教研队伍建设关系长远、意义重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学科接班人问题,加强教研师资建设、夯实队伍基础已成为紧迫性任务。全国现有的党史学位点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人才缺口的需求,加之有些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不再从事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造成当下优秀党史专业人才不多、新生力量不足的局面。党史教研队伍的萎缩已经成为制约中共党史研究和发展的重大瓶颈。为应对这种严峻的局面,应该着力加强党史教研师资建设与队伍储备。首先,在中央马工程建设层面,可以增大用于“马克思主义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中“中共党史”专业的招生计划,以全国最高的学术平台和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带动人才培养。其次,鼓励科研实力强、有条件的高校和院所积极发展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探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开展国民教育序列研究生教育的路径,充分发挥其资源和科研优势,培养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再次,加强师资博士后人才储备,适量增加中共党史方向的招收计划,并在课题申报、访问访学等层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上述努力逐渐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中共党史教研队伍。

(三)规范凝练学科定位,厘清归属分类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共党史学科定位不清与归属不明是制约党史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规范凝练其学科定位已经成为破解党史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就目前学界的争论来看,主要集中于“单列论”与“归属论”两种,即把中共党史学科单列,作为法学门类下的一个独立一级学科;把中共党史划归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其二级学科。笔者认为,随着“党的建设”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共党史”的并入也成为比较可行的选择,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下属二级学科十分必要,划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可将“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进行整合,用新的“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取而代之,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七个二级学科,这样就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指导下,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集群优势、达到学科互补,更加全面系统的推进党史、党建研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就此开展相关调研和论证,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积极完善学科目录设置,作出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安排,为中共党史的发展奠定根本的制度保障。

(四)提升党史研究质量,挖掘党史资料

党史研究质量和水平是党史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体现,党史研究成果的质量决定党史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从总体上看,经过长期发展,中共党史研究成果显著,极大地推动了学科进展与跃升。但是,党史研究水平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已故党史学家张静如就曾将党史研究成果质量的问题概括为“浅、窄、粗”三个层面。[14]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中共党史研究向纵深、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时代党史研究需要在研究方法、史料挖掘及“活资料”运用方面综合发力,努力开创党史研究的新局面。首先,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2010年7月,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党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15]方法论创新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助推力量,要在继承过去成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新时代党史研质量提升。其次,注重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是提升党史研究质量的根本。对历史的认知和阐释应该以史料为依据,研究史料是提升中共党史研究质量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留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如何有效的搜集、整理、考证及利用这些资料关乎党史研究的发展和未来,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挖掘。当然史料的获取也有待相关部门的协同和配合,要形成保护、整理、利用联动的合力。再次,提升党史研究质量还需要特别重视“活资料”[16]的运用。“活资料”主要指的是会议资料和口述资料,二者可以弥补档案资料的不足,提升党史研究的信度。尽管口述资料难免带有个人的情感好恶和记忆误差、甚至出现可能的虚构,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越多元、越具体,就越有助于我们对其历史真实性作出合理的判断。虽然口述史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对口述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因为随着年代的逝去,很多“活资料”会被历史的车轮带过,从而成为永恒的过去。

(五)增强资政育人效果,发挥党史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和社会服务的作用,最为重要的就是普及党史知识、提升全民党史意识,建设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首先,党史能够凝心聚魂。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资源,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党史大众宣传教育,准确把握宣传教育的方向、定位宣传教育内容、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总结宣传教育成果、守好党史舆论阵地,努力使党史教育成为凝心聚魂、固本培基的基础性工程。要灵活和综合运用现代传媒和各种形式,将党史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加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党史宣传教育效果,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其次,党史可以正风肃纪。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强大的历史。新时代,要结合党史上管党治党的经验教训,强化从严治党,重点强化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在形式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提升党史课程的占比,引导学员学习从严治党的历史经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前面,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内容层面,重点突出党性教育和党的基础理论教育,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切实提升干部理论素养,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努力使其在工作中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恪尽职守、多谋民生之利,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在为民服务中切实践行共产党人的政治誓言。

综上所述,新时代党史研究和发展既有良好机遇、又面临复杂挑战。党史研究和教育作为新时代强基固本、凝心聚魂的重要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资源支持,党史研究和发展必须顺应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补短板、提质量,多措并举,努力争取新作为、力争取得新突破,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党史教研
第一次学党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