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转居”社区丧偶老年妇女生活适应研究
——以北京市B社区为例

2020-12-17敏,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丧偶妇女

李 敏,王 莹

(中华女子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北京 100101)

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 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1]。截至2015年,男性平均预期寿命73.64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79.43岁[2]。截至2010年,全国丧偶人数为2 815 615人,其中男性丧偶人数为1 162 944人,女性丧偶人数为1 652 671,女性丧偶人数明显高于男性[3]。在中国老龄化逐渐加深、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女性丧偶人数高于男性的情况下,对丧偶老年妇女生活质量提升、社会福祉保障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伴随城镇化发展,农村原有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宅基地复垦,农民集中搬迁上楼,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随着居住社区结构的重构,原有庭院式居住演变为独户居住的单元住宅,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构建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逐渐演变为陌生的社区生活。尤其对老年妇女而言,居住环境改变和邻里关系淡漠使其在丧偶后面临生活适应的诸多困难。

一、文献回顾

生态系统理论将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分析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对丧偶老年妇女而言,宏观系统包括环境变迁、社会风俗习惯,诸如丧偶在他人层面所持有的看法、价值观、相关政策与法规等;中观系统包括丧偶老年妇女所处的生活环境、邻里关系等;微观系统是老年妇女自身,包括对丧偶生活的适应和心理调适[5]。

生活适应指个体根据外在环境,对心理过程进行合理管理和有效调节,生理上不因环境变化而失衡,与外界互动融入社会的过程[6]。当个体因环境变迁或内在需求发生改变,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对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的适应以达到内外在需求平衡或满足[7—8]。生活适应涉及个体的心理调适及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丧偶老年妇女的生活适应主要指老年妇女因丧偶及居住环境改变,在心理层面的调试,以及与外界互动,对个人、家庭、社区等层面的适应以达到内外在需求平衡或满足。

老人经历丧偶后生活适应存在一定困难,具体表现为不良情绪积压心底,恐惧,不愿与外界交流[9—10],缺乏安全感、无依靠,陷入自卑等消极情感[11]13—17。产生封闭性行为,与子女间亲密度降低、邻居间的关系趋于平淡,不愿与人接触、社会活动参与度降低[11]20。参与社会活动次数减少、形式单一、交往模式改变[12]。微观层面的个人性格、受教育程度;中观层面的家庭关系,邻里支持和社区关注度[11]23—25;宏观层面区域间的差异化发展、传统观念的冲击等都是影响丧偶老人生活适应的因素[13]。子女、朋友、邻居等非正式支持对个人的生活适应起关键作用[14]。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通过积极的心理复健,鼓励丧偶老年妇女参与社交活动[15];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通过群体间互动,使丧偶老年妇女获得社会支持;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联合多部门帮助丧偶老年妇女适应未来生活[11]15—20。

综上所述,老年妇女在经历丧偶后易产生负面情绪、出现逃避行为、减少社会互动。这与老年妇女自身、社区的支持系统等息息相关。社会工作在协助老年妇女解决丧偶后出现的问题,促进其适应未来生活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立足“农转居”社区中的丧偶老年妇女,在梳理其生活适应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生活适应的因素,从社会工作视角提出介入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B社区为研究场域。该社区于2010年征地拆迁,2014年村民陆续回迁。拆迁后村民的土地经流转后主要用于绿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新建房屋作为商品房售卖,社区外来人口增多,社区居民关系日渐疏离。本研究依托B社区原有的村民委员会,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选取了社区回迁村民中丧偶且年龄在62周岁以上的7位老年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三、丧偶老年妇女的生活适应现状

(一)心理层面

1. 缺乏安全感、内心无依靠

夫妻关系中配偶的支持与陪伴是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为重要的体现在精神层面。遇事同配偶商量,与配偶一起面对生活困境。“农转居”后大量外来人口入住社区,楼栋式的居住方式使农村紧密的邻里关系发生了改变。面对新的社区环境和原有邻里交往方式的转变,丧偶老年妇女丧失了配偶的支持,只能独自面对。

家里精神支柱没了,就剩我一人,空落落的(Case2)。没有依靠,我一想到我就自己一个人了,我就害怕(Case5)。没个说知心话的,连个吵架拌嘴的都没有(Case7)。

传统农村社区的女性对男性依赖性较强,丧偶对老年妇女无疑是沉重打击。在访谈过程中,有的受访者在提及丧偶时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低落,使笔者深切感受到她们丧偶后的无助。原有农村社区散居时守望相助的氛围被“农转居”搬迁上楼集中居住打破,面对新的社区中邻里关系的松散,丧偶老年妇女更易产生不良情绪,缺乏安全感。

2. 陷入自责、悲伤情绪

对老年妇女而言,丈夫的去世打破了她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有的老年妇女埋怨自己在面对丈夫的疾病或是突发意外时,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有的老年妇女认为失去丈夫的依靠会给子女增加负担,带来麻烦,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

那个时候我要是也出去上班赚钱,他就不会这么辛苦落下毛病(Case1)。老头子走了,我变成了孩子的累赘,还不如也跟他走了(Case2)。都怪我没看出来,要是看出来他得病了,也就不会走得这么突然(Case4)。

B社区农民上楼后,有一定的拆迁补贴和征地补偿,经济基础较好,在生活上只要夫妻相互扶持即可安度晚年。面对未来的美好生活,丧偶老年妇女时常陷入悲伤,责怪自己没能好好照顾丈夫,没能和丈夫一同享受如今的生活。

3. 不愿面对现实

老年人本就因身体逐渐老化感到力不从心,当丈夫去世后,生活的重担更需独自承担。面对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邻里关系的淡漠,老年妇女丧偶后失去了精神依靠,难以在短时间内面对现实,产生自我封闭的退缩性行为。

我就是不想出门,谁说我都不出门(Case1)。我不想跟别人说话,就只想在自己屋里躲着(Case2)。现在这社区里头好多人我都不认识,只能自己在家待着(Case5)。我当时下意识的不相信,也不敢想,就在家里待着(Case6)。

B社区居民上楼后,社区的流动人口增多,邻居之间的熟识度降低,邻里交往互助明显减少。面对新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社区居民需要时间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丧偶后,老年妇女不愿面对现实的变化,内心苦闷不愿向外人倾诉,将自己封闭,同社区居民隔离。

(二)社会互动层面

1. 互动频率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走向社会的平台减少,活动范围缩小,家庭成为老年人活动范围的核心。丧偶对老年妇女而言,失去了家庭最亲密伙伴的支持,不良的心理状态致使老年妇女更多待在家中,不愿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

以前我和老伴儿经常出去,现在我就愿意自己一个人(Case2)。我也不愿意跟她们聊天,就自己在家里看看电视(Case5)。我刚开始那会儿也不爱出去,就在家待着(Case6)。以前还能跟老头子有个伴,现在这出去参加活动好多人也不认识,一起说话我也觉得没意思(Case3)。

农转居后,面对陌生的居住环境和日渐淡漠的邻里关系,经历丧偶打击后的老年妇女不愿面对现实,与外界互动的频率降低。

2. 互动表面化

子女各自成家后,老年夫妻相互扶持共度晚年生活。经历丧偶的老年妇女,失去了共度余生的亲密伙伴,随之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影响了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方式。

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好出去的,跟她们聊家长里短的也没啥意思,还不如自己在家待着(Case2)。我那会儿心情不好,看见以前一起遛弯的人现在也不怎么一起了,打个招呼就算了。怕他们问起来我不知道说什么(Case7)。

农转居后,回迁村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都有所提升,但居住模式的改变影响了邻里交往的规模与程度。丧偶后,老年妇女与社区邻居的互动更多停留在礼貌性地打招呼,不愿再进行深入交往。

四、影响“农转居”社区丧偶老年妇女生活适应的因素

(一)宏观因素

1. 环境改变

农转居后,社区居住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了邻里关系的疏离。上楼后居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使得本就对新环境不适应甚至有些抵触情绪的老年妇女,在面临丧偶的打击时更是无所适从。她们需要时间慢慢调整以适应未来的生活。

我哪儿住过楼房啊,停电了我就干瞪眼。以前都是老头子管,我啥也干不了(Case1)。住不惯这楼房,老头子也没了,儿子也成家了,谁还管我啊(Case2)。他这一走,我主心骨都没了,接下来的生活我咋过啊(Case5)?!

2. 乡土文化

传统农村社区村民对村中妇女的丈夫去世原因、生活现状、后续动态等都十分关心。老年妇女经历丧偶后,内心十分脆弱,面对邻居的议论纷纷更是难以接受。随意的猜测和他人的陈旧思想,给丧偶老年妇女的心理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其与外界互动,阻碍其融入社区生活。

有的时候出去总觉得有人看我,交头接耳的不知道在说什么(Case2)。有一次和同学聊天被几个妇女看见了窃窃私语,后来老姐妹来问我,是不是有了再婚的想法?我才明白,后来弄得我都不敢单独和异性说话聊天了(Case4)。出去吧,还被别人说三道四的,听着心里真难受,还是别出去了(Case5)。邻居说我命硬克夫,想想还挺难过的(Case6)。

(二)中观因素

1. 家庭支持

子女支持对老年妇女适应丧偶生活起重要推动作用。对于老年妇女而言,子女是除配偶外最了解自己、陪伴时间最久的家人。经历丧偶后老年妇女的心理和社会互动出现适应困境,子女的支持能够帮助老人尽快走出丧偶悲痛,更好适应未来生活。也有受访者因缺少子女支持,在适应丧偶生活时困难重重。为此,丧偶老年妇女除注重自身调节外,与子女的交流互动是影响其生活适应的重要因素。

我跟儿子儿媳住一块,总带我出去玩,还让孙子逗我开心,多亏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慢慢走出来(Case3)。闺女儿子也在这个小区,经常来看我,陪我说说话,做做饭,看看电视,现在啊都算是过去了,有闺女儿子在我身边我也知足了(Case6)。平时跟他们一起吃饭,大家在一块的时候我就把那些事儿都抛在脑后了,他们也老劝我(Case7)。

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儿媳妇更是不讲理,有时候觉得自己真是累赘,跟儿媳妇吵架儿子在中间夹着也难受,有时候想着走了算了(Case2)。唉!我虽然跟儿子住一块,但是他们忙,总感觉空落落的(Case4)。

2. 邻里关系

良好的邻里关系可缓解丧偶老年妇女的不良情绪,缩短邻里间的心理距离,增强生活的适应能力。随着居住方式的转变,回迁村民分散在社区中的不同楼栋和单元,也有部分村民搬离了B社区。原有村民之间稳定的情感纽带被物理空间距离拉远,旧有的熟人社区被打乱。陌生的邻居使丧偶老年妇女降低了沟通意愿,直接影响其生活适应。

刚住进来的时候,谁也不认识,以前那些老邻居也都不知道搬哪儿去了,现在也联系不上了(Case1)。周边好些人我都不认识,老头子没了之后我也不爱出去了,没个说话的人(Case3)。

(三)微观因素

1. 个人性格

性格特质对个体的交往方式和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均会产生影响。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丧偶事件的适应程度也大不相同。部分受访者较为独立,能够通过自我调节走出因丧偶带来的不良情绪。有的受访者因性格较软弱,平时对丈夫的依赖性较强,丧偶后一时无法接受,情绪不稳定,难以走出丧偶的悲伤情绪。老年妇女的个人性格影响其面对丧偶事件的看法和后续引发的一系列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助于其更快适应未来生活。

我挺要强的,孩子在外头上班,我也不好意思麻烦他们,也不想让他们担心,我就自己适应,慢慢就好了(Case1)。我平时挺乐观的,时间能解决一切,看淡点,活着的时候都好就行了(Case7)。

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以前都是老头子帮着我,现在一个人了,我可怎么办啊(Case4)。老头子懂得心疼人,平时都是他把我照顾得好好的,现在我没了依靠(Case5)。

2. 教育程度

农村地区女性受传统文化和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其看待问题的思路和角度存在较大差别。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妇女大多能够正确看待丧偶事件,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性。因此,她会主动进行自我调整走出阴霾,走向未来。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妇女思路较为狭窄,往往难以适应丧偶生活。

我读过几年书,丈夫也懂点知识,平时也教了我不少。他走后我也知道跟自己过不去不是办法,不给自己添堵,也不给别人添麻烦(Case1)。我没读过书,大字也不识几个,以前丈夫照顾我惯了,现在冷不丁的我啥也弄不好,原以为跟儿子住一起好一点,没想到跟儿媳妇关系还不好。我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传统思维就是这么着(Case2)。我上过高中,平时也爱看看新闻啥的,咱也得与时俱进不是,早点走出来对孩子也好(Case3)。

五、社会工作介入丧偶老年妇女生活适应的策略

对丧偶老年妇女而言,探究其生活适应,不仅要了解其自身的相关情况,还应该全面了解丧偶老年妇女所处的环境系统。

(一)社会倡导

1. 完善福利政策,提高社会关注度

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扮演好政策影响者的角色,倡导政府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的福利政策以保障丧偶老年妇女的生活;倡导社会提高对丧偶老年妇女的关注度。从观念上克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改变社会风俗习惯的错误认知,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

2. 补充社区专业人才队伍

“农转居”社区缺少具有专业背景的社区工作者,对丧偶老年妇女所出现的问题敏感度较低,缺乏专业理论指导和专业方法解决现实难题。除扎根社区的工作人员外,还需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社会工作介入老年妇女生活适应提供人才保障。整合社区的现有资源,及时、有效、专业地协调和解决丧偶老年妇女的生活适应问题。

(二)链接资源

1. 获取家庭支持

社会工作者可利用专业优势,关注丧偶老年妇女的家庭系统,积极协调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担当协调者的角色,帮助老年妇女协调家庭内部矛盾,促使亲子间的相互支持,在良好的互动支持下使老年妇女走出丧偶阴霾。

2. 营造良好社区氛围

社会工作者可充分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依托社区开展满足老年妇女需求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推动丧偶老年妇女走出家庭,加强与外界的良性互动,为丧偶老年妇女提供和谐共处的社区环境。

(三)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1. 采用专业方法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不同丧偶年限的老年妇女开展针对性地介入。针对丧偶老年妇女制定个性化方案,梳理分析其在生活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其调整丧偶后的心态失衡。积极鼓励丧偶老年妇女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还可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采用互动取向,强调小组成员间的支持与帮助,通过个别成员、团体聚合与整个小组所处环境间的互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2. 发挥优势,重拾信心

研究发现丧偶老年妇女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传统手工艺技术娴熟。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社区平台,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邀请丧偶老年妇女以口述史的形式讲述个人经历,梳理生活点滴,给年轻一代分享人生经验;另一方面为老年妇女提供才艺展示的机会和舞台,通过组建兴趣小组,从个人爱好出发,充分发挥丧偶老年妇女的自身优势,在小组成员的互动中明确自身价值,重拾信心,走向未来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丧偶妇女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丧偶老人多孤独 银发找伴顺自然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如何拯救一段“丧偶式”婚姻
温州卷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基于邻里关系传播与模式合并的谱聚类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