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17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罗塘校区缪春芳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罗塘校区 缪春芳
微课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问题的解决策略和难点学习内容。微课程在教学中使用交互性强,可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素材时,应突出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更为高效地掌握和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概念。
一、课前预习,独立思考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教学特点,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集中注意力去质疑、理解、突破知识难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微课视频时间适宜控制在10 分钟以内,由于微课资源的传输和存储较为便捷,适用于课内与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可利用微课资源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分析探索中,不断提高理解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依据其兴趣和思维特点,精心录制视频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对知识要点进行初步了解,让学生在课前熟悉“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扇形统计图有哪些特征”等任务问题,让学生在课前的独立思考预习中,可以正确描述统计图中反映的数据,同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以下条件:“篮球项目15 人、足球项目20 人、乒乓球项目13 人”,让学生在课前用扇形统计图自行对体育项目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处理数据能力,并让学生记录预习中的疑点和难点,带到课堂中进行解决。
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精心设计的资源素材上传至信息资源库,让学生可以利用终端设备随时下载学习,促使学生可以在持续性的分析探索中,经历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可以进一步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
二、课中解疑,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制作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微课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微课时间长度要控制在10 分钟以内,避免因为时间过长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在课中要通过微课向学生精准直观地展示难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教师可精准呈现学习内容,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微课资源,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经验,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物品,让学生对比冰箱、书本、积木、粉笔盒等物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同时视频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图形,引出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在微课的作用下,实现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微视频中向学生直观展示“盛水的水瓶中放入石头的小实验”,引出体积概念,让学生在加强相关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展开自主探索和思考,教师启发学生对之前的积木、冰箱、电视等物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求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促使学生在探索思考中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中学习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微课的作用下展开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思考性的学习体验中,对数学难点疑问进行分析探索,促使学生在自主交流、推理、判断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加深对相关知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三、课后巩固,总结归纳
课后巩固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学习情况,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精炼的学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拓展数学思维深度,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收获更多知识内容。教师在微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随时可以自由获取微课资源,再一次加深对数学概念的巩固记忆。教师要尽量通过趣味性的动画形式展示抽象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后的参与热情。
例如,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过程中,变化的量是较为抽象的知识概念,学生对变化的量的理解是难点问题,因此,为了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区分和理解,教师结合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经验,利用折线统计图向学生展示人在成长过程中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直观地感受变化的量,并进一步思考:体重是怎样随年龄增长出现变化的?教师在课后要通过微课资源设计,让学生能结合已有的教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观察总结,让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并说明答案,从而使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实现对数学知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丰富自身数学知识。
课后巩固环节中,教师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让学生在问题的质疑探究中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将“微课”上传后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使学生可以在反复观看中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和想象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程中运用微课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在微课资源的启示和作用下,开展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的微课资源,促使学生能在课外与课内随时随地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