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2020-12-17张泽兵
张泽兵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新农村建设于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求对农村进行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自从新农村建设被提出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惠农和扶贫政策,各地在当地政府的扶植下,其新农村建设进程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现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距离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国家和政府不懈努力。
1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1.1 农村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农村区域。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农村在历史、地理、政治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下经济发展不均衡,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同,也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农村区域之间经济的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1.2 农村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部分农村区域有一些工业化企业,主要依托于当地的农业特产,对其进行工业化加工制作,但这些企业大部分也存在管理不专业、产品质量不统一、产品销路不稳定等问题,导致这些工业产业发展迟缓,且不稳定。目前还有一小部分农村区域依托于当地的独特景色等特点发展区域旅游,但也由于缺乏商业化运作、管理不善、设施不到位,以及缺少宣传等,导致区域旅游发展受限。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区域目前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以促进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1]。
1.3 农村区域人员文化水平不高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也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全面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然而相对于城市区域,我国农村区域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一个区域想要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优秀人才对于区域的建设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村区域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了当地的发展速度。而由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区域的教育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因此很难在当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即使培养出优秀人才,他们也倾向于在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区域人才流失,这造成了农村区域人员文化水平的恶性循环。
1.4 农村区域城镇化水平落后
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目标,城镇化进程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二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以及农村区域不断发展成为城镇区域的一部分。在农村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区域的产业结构会进行调整,从最初的以农业为主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将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推动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提高农村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区域的城镇化进程速度迟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2]。
1.5 农村区域的发展差异被忽视
受历史、地理、政治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农村发展进度存在差异。而一些在国家层面制定的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政策,相对从更加概括的角度出发,未能考虑到不同农村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导致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不均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国家政策目标制定更加符合当地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实现农村区域的均衡发展。
1.6 农村区域人力资源不足
人力资源是发展一地经济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区域人力资源非常短缺,农村劳动人口流失严重,大量壮劳力到城市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农村老家,这种现象导致农村大量缺乏建设农村区域的劳动力。除此之外,真正投身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学者和人员从总体来看数量还是十分少。这两方面导致保持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长久性和科学性都无法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的现象。
1.7 农业生产工业化水平低
虽然一些农村区域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对当地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工业加工和销售,但还存在加工和技术水平落后、相关设备资源少、工业生产不成规模、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较低的工业化水平使这些产业无法达到规模经济,产品在销售时的附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使这些生态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2 新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对策
2.1 提高农村区域人员文化素质
人员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以科学技术为本,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进步、各行各业的运行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因此,想要助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就需要向农村区域引入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可以由当地政府主导,颁布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注重政策的宣传,特别是可以吸引从当地走出去的大学生回来建设家乡,政府还可以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引入对口的专业人才,提高其薪资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农村区域当地的已有工作人员和劳动力进行培训。相比引进的人才,当地人更加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人脉更加丰富,而且在各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引入的高技术人员也需要当地人员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果。因此,当地的工作人员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应分配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持续努力,引进人才可能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但长期来看还需要当地大力培养人才。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从娃娃抓起,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好的教育,加大农村区域教师的引入和聘请力度,加强教育类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未来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这样也能逐步解决农村区域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问题,提高当地人员文化素质。
2.2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要依靠国家和当地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农村区域自身寻求出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主动参与,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城市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农村区域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区域要努力实现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高效协调分配,提高农村区域居民的人均收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3]。
首先,要在农村区域进行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较受欢迎的生活类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入农村,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小型连锁超市、连锁餐厅、电影院等,以提高农村区域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其可以作为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特色经济的配套设施,帮助当地农业特色经济吸引更多客流。
其次,需要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要鼓励当地发展绿色农业,从家庭化、独立化的农业运作转变为大型工业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在政府的帮助下推广绿色农业种植,在原有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当地农业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精准扶贫项目或类似的合作项目,帮助当地农户提高收入水平和生产技术。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可以为农户提供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鼓励当地农户创业,政府可安排专业人员为农户提供帮助。
最后,要整合农村区域和城市区域的劳动力,建立囊括农村区域和城市区域的劳动力市场或平台,鼓励城市加大对农村区域劳动力的招聘,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共享城市居民的就业环境和待遇,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能帮助农村区域从城市中吸引适合的人才,有助于农村区域农业专业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2.3 优化当地产业结构
对农村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第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当地政府可以对农户展开经济作物种植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为当地农户引入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农业生产和加工设备,提高当地农业的生产效率。
其次,要在政府的辅助下,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或通过农民创业,提高工业化水平,特别是对于原料来源于当地的工业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质量,通过政府和商业两个方面进行宣传和推广,在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发展工业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最后,要发挥当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等第三产业。相比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的突出优势就是美丽的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很多农村区域就可以依靠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例如商务度假、民俗文化、休闲农家乐等。某一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周边区域其他配套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配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修建的新型生活类基础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从而提高当地农户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3 结束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目前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新农村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还需要大量人员长期、持续努力,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各地农村区域也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