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高邮方志考录
2020-12-17陈友兴李艾国
陈友兴, 李艾国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高邮市,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县级市,为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前汉设高邮县,属广陵国,后汉属广陵郡。南北朝时曾置广业郡、神农郡,又设临泽、三归、竹塘三县。隋初郡废,三县并入高邮县。宋置高邮军,元为高邮路、高邮府。明代撤府置州,辖兴化、宝应两县。清代乾隆年间始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县。高邮文化昌盛,历代人文荟萃,名流辈出,地方志亦屡有纂修。自宋代至民国十九年,计修志书二十多种,现存十多种。
1 宋代高邮方志
1.1 北宋高邮方志
高邮《图经》已佚。邮邑有志,始于赵宋。两宋朝廷极为重视方志和舆图的编纂、收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神宗、徽宗,南宋宁宗,都颁发过关于编纂或征集方志、舆图的诏书谕旨。《宋史·职官志》云:“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图籍,以周知方域之广袤,及郡邑、镇寨、道里之远近。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国初,令天下每闰年造图纳仪鸾司。淳化四年(993),令再闰一造;咸平四年(1001),令上职方。转运画本路诸州图,十年一上。”[1]3856
高邮宋初立军。《舆地纪胜》卷43,引《太祖实录》开宝四年(971)《建高邮县为军诏文》:“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2]1761《宋史·地理志》谈及高邮军:“开宝四年,以扬州高邮县为军。熙宁五年(1072),废为县,隶扬州。元祐元年(1086),复为军。建炎四年(1130)升承州,割泰州兴化县来属。置镇抚使。绍兴五年(1135),废为县,复隶扬州,以知县兼军使。三十一年,复为军,仍以兴化来属。”[1]2181两宋320年,除去开宝四年前10年,神宗熙丰间14年,高宗绍兴间24年,高邮为军、为州凡270年。故而,高邮有依例上进方志的职责。
北宋时期的高邮方志,有迹可觅的乃是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修于元丰八年(1085),其时高邮为县,无专门的论述。《舆地广纪》成书于高邮复军之后,但却过于扼略,亦无征引之处。《太平寰宇记》卷130:“高邮军,理高邮县。”高邮县,“土山,在县西南。按《南兖州记》云:‘高邮界有土山,上有土井、石臼。山下之人,时见人着朱高冠,徘徊井侧。或云,古列仙之宅焉。’《图经》云:‘神居山’”[3]2570-2571。《图经》,乃是中国方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编纂形式。图是地图,即一个行政区划的疆域图、沿革图、山川图、名胜图、寺观图、官衙图、关隘图、海防图等;经是对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境界、道里、户口、出产、风俗、职官等情况。根据王文楚先生的考据,《太平寰宇记》政区所取,不逾于太平兴国后期[4]。故《寰宇记》所载之高邮《图经》,必为北宋早期高邮军上进之。
张国淦先生《中国古方志考》案:“宋刘延世《孙公谈圃》下补遗,高邮军‘南楼’,引《图经》。”[5]240孙升(1038—1099),字君孚,高邮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登彭汝砺榜进士第。初授签书泰州判官厅公事,历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累迁知应天府,改知房州、归州。贬果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刘延世,字述之,又字玉孟,临江军新喻人,北宋名臣刘敞、刘攽之侄。刘延世随父游宦期间,在汀州结识孙升,并记录了他所讲述的许多故事。孙升去世后,刘延世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将笔记整理成书,名之曰《孙公谈圃》。书前有序,以为“公言皆可以为后世法,亦足以见公平生所存之大节”。建中靖国元年,为徽宗第一个年号。故其所言《图经》,应是北宋中后期之高邮方志,其最大可能为哲宗朝之元祐、绍圣高邮《图经》。
1.2 南宋高邮方志
高邮《旧经》已佚。《舆地纪胜》中,高邮军,引《旧经》3条。景物上,“土山,在高邮西南六十里,《旧经》云,亦名神居山。俗云,谢安尝炼丹此井。《南兖州记》云,高邮界有土山,山上有石井、石臼,时见著绛衣高冠,徘徊井侧”[2]1763-1764。古迹,“吴公湖,在兴化。《旧经》云,昔有吴尚隐居湖侧”[2]1769。仙释,“郏道光,在高邮县迎仙桥近东,曰泉亭,即玉女井也。《旧经》云,东齐郏道光与其女井旁炼丹。丹成,白日仙去。事见《神仙传》”[2]1774。
在文献记载中,《旧经》应该是南宋时期高邮最早的地方志。吴公湖条,明确兴化是高邮的属县。《宋史·地理志》记载,高邮“(绍兴)三十一年,复为军,仍以兴化来属”。同文,“兴化,紧。旧隶扬州,改隶泰州。建炎四年来属。绍兴五年废为镇,十九年复县,隶泰州。乾道二年(1166)还隶,寻又隶泰州。淳熙四年(1177)复旧”[1]2181。
这两段文字颇相龃龉,兴化究竟是绍兴三十一年隶于高邮军,还是乾道二年隶于高邮军?《舆地纪胜》:“复升为军,以泰州之兴化来属。”注云:“《泰州图经》云,乾道二年,因武锋军统制陈敏奏,割兴化一县隶高邮军,年月俱不同,当考。”[2]176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9,绍兴三十一年,四月“辛酉,复升扬州高邮县为军。以淮南转运副使杨抗言其户口最盛,且接连湖泺,猥通豪右,非增重事权,无以弹压故也。因命右通直郎、知县事吕令问就知高邮军,仍赐经制钱二万缗,常平米三千石,为复军之费”[6]3672。同书卷33,“拱卫大夫、福州观察使、知高邮军薛庆为承州天长军镇抚使,兼知承州。始议以庆兼领二军,而名不称。乃升高邮军为承州,以泰州兴化县隶之”[6]769。建炎四年,兴化划入承州,实属战时便宜措施。绍兴末之高邮复军,乃是户口增殖与经济恢复的结果。复高邮军而非承州,当循元祐复军之故事,与兴化无干。因此,兴化复隶于高邮,当系于乾道二年。
高邮复军,划入兴化,则事涉扬州、泰州与高邮三地。《宋史》卷26,建炎四年,五月,“乙丑,升高邮军为承州”。就其隶属关系而言,《旧经》成书的时间断限,当在高邮升承州之后,至绍兴五年之间的这段时期。应该指出的是,《旧经》当是后继者对于前志的称谓,是对于后成志书的一种区别,其本称当是承州《图经》。
高邮《图经》已佚。《舆地纪胜》:高邮军沿革,引《图经》四条。“东晋有三阿。《图经》云,即今之北阿。符坚遣符彭超,以兵八万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谢玄自广陵救三阿,大破其众。”[2]1758“复升为军,以泰州之兴化复来隶。《图经》并在绍兴二十年。而《国朝会要》复升为军,在绍兴三十一年。而割兴化县隶高邮军在建炎四年。而《泰州图经》云,乾道二年,因武锋军统制陈敏奏割兴化一县隶高邮军,年月俱不同,当考。象之谨按:《系年录》云,绍兴三十一年四月辛酉,复升扬州高邮县为军。以淮南运副杨抗言其户口最盛,且连湖泺故也。当从《系年录》。”[2]1760“沿革,高邮县,望:《图经》云,皇朝升为军垒,仍置县为属邑。中兴以来,军废,则以县兼军使;军复,则为知州沿革。”“兴化县,紧:《图经》云,绍兴五年改为镇,隶海陵。十九年复为县。乾道二年,还隶高邮军。”[2]1761上引《图经》四条,其年代断限为孝宗乾道二年之后。
淳熙《高邮志》3卷,赵不惭修,孙祖仪纂,已佚。隆庆《高邮州志》卷七:“赵不惭,字几圣,淳熙四、五年,以承议郎知军事。兴导水利以便民,祠三贤以劝士,一时之贤守云。”[7]《宋史·艺文志》三:“孙祖义《高邮志》三卷。”[1]5162《直斋书录解题》八:“《高邮志》三卷,续修十卷,兴化县主簿孙祖义撰,郡守赵不惭刻之,淳熙四、五年间也。其书在图志中最为疏略,嘉定(1208—1224)中守汪纲再修,稍详定矣。”[8]《舆地纪胜》,引《高邮志》9条。关于军沿革有“星土分野与扬州同” “秦以高邮置邮传” “汉为高邮县属广陵国” “唐末五代,杨氏、李氏继有其地”;风俗形胜有“东渐于海,南接大江” “自孙觉、秦少游诸公”“高邮若齐鲁”;景物上有“盂城” “秦邮”。
隆庆《高邮州志》卷5:“孙祖仪,先为兴化县簿,高邮守寿春王君闻其贤,辟为高邮教授,尝撰《高邮图经》四卷。”[7]系于嘉熙(1237—1240)首位军守王洪祖项下。张国淦先生认为,“嘉熙似淳熙之误”[5]240。淳熙(1174—1189)为孝宗第三个年号,四、五年为1777—1178年;嘉熙为理宗第五个年号,为时4年。两个时段跨半个多世纪,可能性不大。况且,北宋及南宋前期,方志多称图经,中后期则称其为志。《高邮图经》之说,亦不合嘉熙时习。
淳熙十六年十一月,杨万里衔命赴淮上接伴金使,道经高邮。作《过甓社诸湖,进退格。东西长七十里,南北阔五十里》诗,自注:“高邮西北有新开、甓社、塘下、五湖、平阿、七里、张良、味湖,又有羑里、石臼、鹅儿白,凡十一湖相连,内有一湾名子父湾,见《图经》。”[9]此处所记《图经》,当是前文提及的高邮之《旧经》《图经》,以及孙祖仪所撰之《高邮志》。
嘉定《高邮续志》10卷,已佚。如前文,嘉定中,高邮军守汪纲再修《高邮志》。隆庆《高邮州志》卷七:“汪纲,字仲举,黟县人,嘉定年知高邮军。”汪纲知军高邮,整军备战,发展经济,致力文化建设,是一个极有作为的军守。隆庆《高邮州志》卷一:“嘉定甲戌,作四面库城。”《淮海集后集》卷6,孙镛奉太守汪纲命,重刻秦观《蚕书》,作《跋》,落款时间为嘉定甲戌腊月下旬(1215)[10]。纂修高邮志,乃其助益于邮邑存史、资治、教化之一大德政。
嘉定《高邮郡志》10卷,鲁颖秀著,已佚。隆庆《高邮州志》卷7:“鲁颖秀,嘉兴人也。嘉定间掌郡学校事。修举废坠,学政秩然。又尝著《高邮郡志》十卷。今不存。”卷5,秩官表,鲁颖秀“著《高邮郡志》10卷,今不存”。系于嘉定第三任军守丘寿迈项下。同书凡例:“邮旧有志十卷,《图经》四卷,宋教授鲁颖秀、孙祖仪撰也。代变后,版刻已不存矣。”[7]这里的《图经》当系于孙祖仪名下,如前文所言,当与《高邮志》等义。至于三卷与四卷之异,似为数字之讹。
《舆地纪胜》成书于宝庆三年(1227)六月以前,书中所云《高邮志》,当系淳熙间之孙志,嘉定间汪志与鲁志。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高邮州志》“五湖”条:“《纪胜》引旧《图经》云:‘去郡城六十里’。”[11]538这里所说的旧《图经》,应是南宋时期高邮《图经》与志书的统称。《舆地纪胜》是《永乐大典》常备引用书目,转引《纪胜》,编纂大典之时,南宋时期高邮《旧经》《图经》《高邮志》与《高邮郡志》等,皆已不存世。
《舆地纪胜》卷43,碑记:“《高邮志》,无编集人姓名。”[2]1775“碑记”是《舆地纪胜》二级子目,其内容多记载碑铭所在地、碑铭刻写者、刻写年代。一般而言,碑铭以数百字为其上限。《高邮志》自然不会全文照录,所铭者必为梗概或述略性文字。故而,“无编集人姓名”,所指当是《高邮志》碑铭作者,而非《高邮志》作者。
2 明代高邮方志
明代高邮方志,4种。
洪武《高邮志》已佚。《明史·地理一》:“高邮州,元高邮府,属淮东道宣慰司。洪武元年闰七月降为州,以州治高邮县省入。南距(扬州)府百二十里。领县二:宝应,兴化。”[12]《读史方舆纪要》卷23:“元置高邮路,寻改高邮府,属扬州路。明初改为州。”[13]高邮元代为路、为府,洪武初年废府为州。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高邮志》湖泊,吴公湖,德胜湖,渌洋湖,平阿湖,驰潭湖,鲫鲤湖。”[11]537-538吴公、德胜、鲫鲤三湖,皆在兴化境内,则兴化时为高邮的属邑。
《高邮志》:“吴公湖,在县西北三十里,南至七都,东西北俱至八都。昔有吴公隐于其旁,故得名。”“德胜湖,德胜湖,古名率兜湖,去城东七里,东至十七都,西南至一都,北至四都。”据嘉靖《惟扬志》记载,明代扬州府基层建制有作乡、村、里,如高邮、宝应;亦有作乡、都(场)、里(图),如仪真、泰州、泰兴、兴化;江都较为复杂,作乡(镇、沙、港、都、场)、里。嘉靖《惟扬志》卷之七,兴化县,“安仁乡,六都二十九里。一都,十都,十一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长安乡,六都三十里。二都,四都,六都,七都,八都,九都。”万历《兴化县新志》卷之三:“安仁乡,所辖六都二十九里,更为二十七里。”[14]308六都分别为一都、十都、十一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其都名与排序,与《惟扬志》同。“长安乡,所辖六都三十里,更为一十九里。”[14]308六都分别为二都、四都、六都、七都、八都、九都,都名与排序,亦与《惟扬志》同。与《永乐大典》载文对照,吴公湖在县西北,属长安乡,七都、八都在焉;德胜湖在城东,属安仁乡,十七都、一都与四都在焉。可见,《高邮志》所引为典型的明制,则其断代必在嘉靖《惟扬志》成书之前,乃至于明初。
洪武《高邮州志》已佚。《永乐大典方志辑佚》:“《高邮州志》,湖泊:五湖,去城六十里。”[11]538如《明史·地理志》,高邮称州始于明初,则此《高邮州志》必为明志。
在《永乐大典》中,《高邮志》与《高邮州志》分列,是为两志。《高邮志》地涉兴化,故其当为高邮之州志,而非高邮之县志。《高邮志》与《高邮州志》,当属先后之高邮州州志。《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二年至七年(1403—1408),故《高邮志》与《高邮州志》当系于洪武朝。根据《永乐大典》的列序,也考虑到志书名称的正式性与规范性,《高邮志》的成书年代,当早于《高邮州志》,为洪武朝前期的高邮方志。
张国淦先生《中国古方志考》:“《大明一统志》十二:扬州府,形胜‘东南咽领’,风俗‘俗皆喜儒’,引《高邮志》二条。”[5]240如前文,《永乐大典》之《高邮州志》,有明确的《舆地纪胜》引文。现存世之《舆地纪胜》高邮军卷,均可见上引文字。《大明一统志》成书于英宗天顺五年(1461),其引当是《永乐大典》所载之洪武朝《高邮志》,非宋志也。
成化《高邮州志》3卷已佚。隆庆《高邮州志》纂修凡例称:“国朝成化初尝一修之,其刊订则出于一二卫官之手。凡不便于己者,皆删去之,且灭其籍。以故成化志仅三卷,而诗文复居其半焉,诚疏漏之甚。”隆庆《高邮州志》卷五:“成化二年(1466),学正孙珩,余姚举人,修《高邮志》三卷;训导朱昶,汉州人,同修郡志。”卷六:“正统二年(1437),龚显,字养晦,由经明行修试制科第一人,任南京户部照磨。修志书三卷。”从正统二年至成化二年,其间凡历29年。正统二年,乃龚显举荐年份,修志事则在其后。两文所言修《高邮志》3卷,实当归为一事。康熙十四年(1675)《扬州府志》“艺文·撰著”中曰:“《高邮州志》三卷,成化初学正余姚孙珩撰,邑人龚显同修。”雍正《高邮州志》卷12:“《高邮州志》四卷:成化初,学正余姚孙珩撰,户部照磨龚显同修。”这两条记载一致,也是可信的。
2015年,为纪念扬州建城2500周年,广陵书社影印出版百册《扬州文库》。明清至民国《高邮州志》悉数收录于第19-23册。在扬高校,扬州各县市图书馆均有馆藏,故以下对存世之《高邮州志》只作必要的简介。
隆庆《高邮州志》12卷。范惟恭修、王应元纂,隆庆六年(1572)刻本。南京图书馆有馆藏,广陵书社即以此为底本影印。惟年代久远,原本漫衍难辨。
在中国方志史上,明代很多志书颇受后人垢病。阮元言:“明代事不师古,修志者多炫异居功,或蹈袭前人而攘善掠美,或弃髦载岌而轻改妄删,由是新志甫成,旧志遂废,而古法不复讲矣。”[15]这一缺陷,在隆庆志中亦有显现。择其巨者略列一二。隆庆《高邮州志》卷之一:“汉置平阿县,属广陵国。至今邮之湖曰平阿湖,溪曰平阿溪,村曰平阿村。平阿之北曰北阿镇,平阿之南曰下阿溪。……东晋为三阿。”[7]以两汉至晋高邮为平阿,为三阿,其据不足论。不仅与正史地理志迥异,亦不为明清《扬州府志》所采。但其流患一直影响到了清代的《高邮州志》,如康熙志、雍正志,亦相沿相习,至乾隆志方有所返正。但后人不察,仍每多误引误据,至见笑于大方。人物类,隆庆《高邮州志》卷之八:“蒋济,字子通,平阿人。”乃是谬引乡贤,笔者曾作过辨析[16]11-14。错讹如是者仍不在其少,于此不作赘述。
3 清代高邮方志
清代官修《高邮州志》,7种。
康熙《高邮州志》10卷,30志。孙宗彝纂,李培茂增修、余恭增纂,康熙十一年刻(1672)、二十三年增刻。十一年本不传,二十三年本仅存北京图书馆一部足本。广陵书社影印,即以此为底本。康熙志与隆庆志相比,在体裁上加以归并,务从简直。在内容上较为切实,于水利漕运颇多着力。
雍正《高邮州志》12卷22志。张德盛修,邓绍焕、汪士璜纂,雍正二年(1724)刻本。雍正志凡例称:“用旧志(即隆庆志)之规条,采新志(即康熙志)之详赡,据事直书,有美必录,绝不敢以己意增删、妄附作者。”此志保留着隆庆、康熙两志之特色。在内容上,对前志有所校正[14]267。
乾隆《高邮州志》12卷12志,首末各一卷。杨宜崙修,夏之蓉、沈之本纂,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凡例云:“旧志各门有一类自为一志者,有一类分作数志者,似未画一。兹定为十二门,而以细目分隶其下,庶乎提纲挈领、条理井然。”[17]自雍正志到此60年,夏、沈固邑中乡贤耆旧,其所增内容多为耳濡目染之事迹。《(三续)高邮州志》胡为和序,对是志评价甚高:“吾邮志书,明清两朝屡经修纂,以乾隆间夏乡贤所订体例最为完善,厥后续增、再续,不过节目稍更,无能大改于旧。”[18]235
嘉庆《高邮州志》12卷。杨宜崙原本、冯馨增修,夏味堂等纂,清嘉庆十八年(1813)增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刻嘉庆十八年本。其凡例云:“前志体例详审,无庸更张。故凡例悉依旧目,分门续增,间有古迹、人物、艺文散见别书,而前志未载者,悉检补,以博闻识。”[19]可见,此志只是略续乾嘉间三十年中的事迹。新增部分或按例编入各门内,或附卷末,用“增修”字样标示出来。新增各条内容,或分入原卷各门,或统入卷末,其它并无创新。《扬州文库》第21册,即以此本为底本影印。
嘉庆《高邮州志》12卷、首一卷。冯馨增修、王念孙增纂,清嘉庆二十年(1815)增修刻本,高邮档案馆馆藏。本志系在嘉庆十八年基础上增修的,因而某些版片有雷同之处。
道光《续增高邮州志》分6册。左辉春、张用熙修,宋茂初、高鸣飞纂,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此志仅就嘉庆十八年至道光二十三年三十年间,昔无今有之事迹,别纂为篇;原目所列而今无可增损者,如星野、疆域之类概不重载;前志未及详者,补载于此次所载之前[20]。
光绪《再续高邮州志》8卷。金元烺、龚定瀛修,夏子鐊纂,光绪九年(1883)刻本。“再续”志主要是继“续增”志后,记道光二十三年以后事迹、人物。其间,中国已进入近代社会,志书对研究近代高邮社会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21]。
4 民国高邮方志
《高邮州乡土志》,佚名编,官抄本,其中图为刊本。高邮档案馆存影印件。志书签题:江苏扬州府高邮州造呈遵饬修辑本境乡土志清本。封面、卷首尾、刊图与正文连接处均盖有高邮州官印。志书记事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22]。
民国《三续高邮州志》8卷。胡为和、卢鸿句修,高树敏纂,民国十一年(1922)刻本。本志起于光绪癸未(1883),迄至宣统辛亥(1911)。民国年代时间较短,作为附录。《三续高邮州志》,其中三幅附图,分别为高邮全境图、高邮水道图、高邮城厢平面图,已经采用了现代的测绘技术与制图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18]248-250。
《高邮志余》《高邮志余补》,宣哲辑。宣哲,(1866—1942),高邮人。少好声律,工书善画,能词。志书为稿本,无序、凡例、图,主要汇集官修州志所遗内容。稿本藏上海图书馆,《扬州文库》第23册,即据此影印。魏怡勤引《江苏地方文献书》,称其:“此书不囿于官志范围和体例,择要而录,能补官志之所缺,又能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状况。”[14]402
《高邮县志稿》存城池、慈善类。不著撰人姓氏,稿本。现存南京大学图书馆,记事至民国六年(1917)十二月[23]。
《高邮乡土志》。张孝则编,纂成于民国十年(1921),有民国期间油印本,见藏于南京图书馆、高邮档案馆。
《高邮县乡土表解》,沈石如编,铅印本,高邮档案馆藏。高邮县立第一小学出版丛书之一,时间是1929年10月,当是民国高邮县委托学校统编,全域使用之乡土教材。
猜你喜欢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