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高邮方志考录

2020-12-17陈友兴李艾国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邮方志扬州

陈友兴, 李艾国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高邮市,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县级市,为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前汉设高邮县,属广陵国,后汉属广陵郡。南北朝时曾置广业郡、神农郡,又设临泽、三归、竹塘三县。隋初郡废,三县并入高邮县。宋置高邮军,元为高邮路、高邮府。明代撤府置州,辖兴化、宝应两县。清代乾隆年间始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县。高邮文化昌盛,历代人文荟萃,名流辈出,地方志亦屡有纂修。自宋代至民国十九年,计修志书二十多种,现存十多种。

1 宋代高邮方志

1.1 北宋高邮方志

高邮《图经》已佚。邮邑有志,始于赵宋。两宋朝廷极为重视方志和舆图的编纂、收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神宗、徽宗,南宋宁宗,都颁发过关于编纂或征集方志、舆图的诏书谕旨。《宋史·职官志》云:“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图籍,以周知方域之广袤,及郡邑、镇寨、道里之远近。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闰岁造图以进。……国初,令天下每闰年造图纳仪鸾司。淳化四年(993),令再闰一造;咸平四年(1001),令上职方。转运画本路诸州图,十年一上。”[1]3856

高邮宋初立军。《舆地纪胜》卷43,引《太祖实录》开宝四年(971)《建高邮县为军诏文》:“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2]1761《宋史·地理志》谈及高邮军:“开宝四年,以扬州高邮县为军。熙宁五年(1072),废为县,隶扬州。元祐元年(1086),复为军。建炎四年(1130)升承州,割泰州兴化县来属。置镇抚使。绍兴五年(1135),废为县,复隶扬州,以知县兼军使。三十一年,复为军,仍以兴化来属。”[1]2181两宋320年,除去开宝四年前10年,神宗熙丰间14年,高宗绍兴间24年,高邮为军、为州凡270年。故而,高邮有依例上进方志的职责。

北宋时期的高邮方志,有迹可觅的乃是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修于元丰八年(1085),其时高邮为县,无专门的论述。《舆地广纪》成书于高邮复军之后,但却过于扼略,亦无征引之处。《太平寰宇记》卷130:“高邮军,理高邮县。”高邮县,“土山,在县西南。按《南兖州记》云:‘高邮界有土山,上有土井、石臼。山下之人,时见人着朱高冠,徘徊井侧。或云,古列仙之宅焉。’《图经》云:‘神居山’”[3]2570-2571。《图经》,乃是中国方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编纂形式。图是地图,即一个行政区划的疆域图、沿革图、山川图、名胜图、寺观图、官衙图、关隘图、海防图等;经是对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境界、道里、户口、出产、风俗、职官等情况。根据王文楚先生的考据,《太平寰宇记》政区所取,不逾于太平兴国后期[4]。故《寰宇记》所载之高邮《图经》,必为北宋早期高邮军上进之。

张国淦先生《中国古方志考》案:“宋刘延世《孙公谈圃》下补遗,高邮军‘南楼’,引《图经》。”[5]240孙升(1038—1099),字君孚,高邮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登彭汝砺榜进士第。初授签书泰州判官厅公事,历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累迁知应天府,改知房州、归州。贬果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刘延世,字述之,又字玉孟,临江军新喻人,北宋名臣刘敞、刘攽之侄。刘延世随父游宦期间,在汀州结识孙升,并记录了他所讲述的许多故事。孙升去世后,刘延世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将笔记整理成书,名之曰《孙公谈圃》。书前有序,以为“公言皆可以为后世法,亦足以见公平生所存之大节”。建中靖国元年,为徽宗第一个年号。故其所言《图经》,应是北宋中后期之高邮方志,其最大可能为哲宗朝之元祐、绍圣高邮《图经》。

1.2 南宋高邮方志

高邮《旧经》已佚。《舆地纪胜》中,高邮军,引《旧经》3条。景物上,“土山,在高邮西南六十里,《旧经》云,亦名神居山。俗云,谢安尝炼丹此井。《南兖州记》云,高邮界有土山,山上有石井、石臼,时见著绛衣高冠,徘徊井侧”[2]1763-1764。古迹,“吴公湖,在兴化。《旧经》云,昔有吴尚隐居湖侧”[2]1769。仙释,“郏道光,在高邮县迎仙桥近东,曰泉亭,即玉女井也。《旧经》云,东齐郏道光与其女井旁炼丹。丹成,白日仙去。事见《神仙传》”[2]1774。

在文献记载中,《旧经》应该是南宋时期高邮最早的地方志。吴公湖条,明确兴化是高邮的属县。《宋史·地理志》记载,高邮“(绍兴)三十一年,复为军,仍以兴化来属”。同文,“兴化,紧。旧隶扬州,改隶泰州。建炎四年来属。绍兴五年废为镇,十九年复县,隶泰州。乾道二年(1166)还隶,寻又隶泰州。淳熙四年(1177)复旧”[1]2181。

这两段文字颇相龃龉,兴化究竟是绍兴三十一年隶于高邮军,还是乾道二年隶于高邮军?《舆地纪胜》:“复升为军,以泰州之兴化来属。”注云:“《泰州图经》云,乾道二年,因武锋军统制陈敏奏,割兴化一县隶高邮军,年月俱不同,当考。”[2]176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9,绍兴三十一年,四月“辛酉,复升扬州高邮县为军。以淮南转运副使杨抗言其户口最盛,且接连湖泺,猥通豪右,非增重事权,无以弹压故也。因命右通直郎、知县事吕令问就知高邮军,仍赐经制钱二万缗,常平米三千石,为复军之费”[6]3672。同书卷33,“拱卫大夫、福州观察使、知高邮军薛庆为承州天长军镇抚使,兼知承州。始议以庆兼领二军,而名不称。乃升高邮军为承州,以泰州兴化县隶之”[6]769。建炎四年,兴化划入承州,实属战时便宜措施。绍兴末之高邮复军,乃是户口增殖与经济恢复的结果。复高邮军而非承州,当循元祐复军之故事,与兴化无干。因此,兴化复隶于高邮,当系于乾道二年。

高邮复军,划入兴化,则事涉扬州、泰州与高邮三地。《宋史》卷26,建炎四年,五月,“乙丑,升高邮军为承州”。就其隶属关系而言,《旧经》成书的时间断限,当在高邮升承州之后,至绍兴五年之间的这段时期。应该指出的是,《旧经》当是后继者对于前志的称谓,是对于后成志书的一种区别,其本称当是承州《图经》。

高邮《图经》已佚。《舆地纪胜》:高邮军沿革,引《图经》四条。“东晋有三阿。《图经》云,即今之北阿。符坚遣符彭超,以兵八万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谢玄自广陵救三阿,大破其众。”[2]1758“复升为军,以泰州之兴化复来隶。《图经》并在绍兴二十年。而《国朝会要》复升为军,在绍兴三十一年。而割兴化县隶高邮军在建炎四年。而《泰州图经》云,乾道二年,因武锋军统制陈敏奏割兴化一县隶高邮军,年月俱不同,当考。象之谨按:《系年录》云,绍兴三十一年四月辛酉,复升扬州高邮县为军。以淮南运副杨抗言其户口最盛,且连湖泺故也。当从《系年录》。”[2]1760“沿革,高邮县,望:《图经》云,皇朝升为军垒,仍置县为属邑。中兴以来,军废,则以县兼军使;军复,则为知州沿革。”“兴化县,紧:《图经》云,绍兴五年改为镇,隶海陵。十九年复为县。乾道二年,还隶高邮军。”[2]1761上引《图经》四条,其年代断限为孝宗乾道二年之后。

淳熙《高邮志》3卷,赵不惭修,孙祖仪纂,已佚。隆庆《高邮州志》卷七:“赵不惭,字几圣,淳熙四、五年,以承议郎知军事。兴导水利以便民,祠三贤以劝士,一时之贤守云。”[7]《宋史·艺文志》三:“孙祖义《高邮志》三卷。”[1]5162《直斋书录解题》八:“《高邮志》三卷,续修十卷,兴化县主簿孙祖义撰,郡守赵不惭刻之,淳熙四、五年间也。其书在图志中最为疏略,嘉定(1208—1224)中守汪纲再修,稍详定矣。”[8]《舆地纪胜》,引《高邮志》9条。关于军沿革有“星土分野与扬州同” “秦以高邮置邮传” “汉为高邮县属广陵国” “唐末五代,杨氏、李氏继有其地”;风俗形胜有“东渐于海,南接大江” “自孙觉、秦少游诸公”“高邮若齐鲁”;景物上有“盂城” “秦邮”。

隆庆《高邮州志》卷5:“孙祖仪,先为兴化县簿,高邮守寿春王君闻其贤,辟为高邮教授,尝撰《高邮图经》四卷。”[7]系于嘉熙(1237—1240)首位军守王洪祖项下。张国淦先生认为,“嘉熙似淳熙之误”[5]240。淳熙(1174—1189)为孝宗第三个年号,四、五年为1777—1178年;嘉熙为理宗第五个年号,为时4年。两个时段跨半个多世纪,可能性不大。况且,北宋及南宋前期,方志多称图经,中后期则称其为志。《高邮图经》之说,亦不合嘉熙时习。

淳熙十六年十一月,杨万里衔命赴淮上接伴金使,道经高邮。作《过甓社诸湖,进退格。东西长七十里,南北阔五十里》诗,自注:“高邮西北有新开、甓社、塘下、五湖、平阿、七里、张良、味湖,又有羑里、石臼、鹅儿白,凡十一湖相连,内有一湾名子父湾,见《图经》。”[9]此处所记《图经》,当是前文提及的高邮之《旧经》《图经》,以及孙祖仪所撰之《高邮志》。

嘉定《高邮续志》10卷,已佚。如前文,嘉定中,高邮军守汪纲再修《高邮志》。隆庆《高邮州志》卷七:“汪纲,字仲举,黟县人,嘉定年知高邮军。”汪纲知军高邮,整军备战,发展经济,致力文化建设,是一个极有作为的军守。隆庆《高邮州志》卷一:“嘉定甲戌,作四面库城。”《淮海集后集》卷6,孙镛奉太守汪纲命,重刻秦观《蚕书》,作《跋》,落款时间为嘉定甲戌腊月下旬(1215)[10]。纂修高邮志,乃其助益于邮邑存史、资治、教化之一大德政。

嘉定《高邮郡志》10卷,鲁颖秀著,已佚。隆庆《高邮州志》卷7:“鲁颖秀,嘉兴人也。嘉定间掌郡学校事。修举废坠,学政秩然。又尝著《高邮郡志》十卷。今不存。”卷5,秩官表,鲁颖秀“著《高邮郡志》10卷,今不存”。系于嘉定第三任军守丘寿迈项下。同书凡例:“邮旧有志十卷,《图经》四卷,宋教授鲁颖秀、孙祖仪撰也。代变后,版刻已不存矣。”[7]这里的《图经》当系于孙祖仪名下,如前文所言,当与《高邮志》等义。至于三卷与四卷之异,似为数字之讹。

《舆地纪胜》成书于宝庆三年(1227)六月以前,书中所云《高邮志》,当系淳熙间之孙志,嘉定间汪志与鲁志。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高邮州志》“五湖”条:“《纪胜》引旧《图经》云:‘去郡城六十里’。”[11]538这里所说的旧《图经》,应是南宋时期高邮《图经》与志书的统称。《舆地纪胜》是《永乐大典》常备引用书目,转引《纪胜》,编纂大典之时,南宋时期高邮《旧经》《图经》《高邮志》与《高邮郡志》等,皆已不存世。

《舆地纪胜》卷43,碑记:“《高邮志》,无编集人姓名。”[2]1775“碑记”是《舆地纪胜》二级子目,其内容多记载碑铭所在地、碑铭刻写者、刻写年代。一般而言,碑铭以数百字为其上限。《高邮志》自然不会全文照录,所铭者必为梗概或述略性文字。故而,“无编集人姓名”,所指当是《高邮志》碑铭作者,而非《高邮志》作者。

2 明代高邮方志

明代高邮方志,4种。

洪武《高邮志》已佚。《明史·地理一》:“高邮州,元高邮府,属淮东道宣慰司。洪武元年闰七月降为州,以州治高邮县省入。南距(扬州)府百二十里。领县二:宝应,兴化。”[12]《读史方舆纪要》卷23:“元置高邮路,寻改高邮府,属扬州路。明初改为州。”[13]高邮元代为路、为府,洪武初年废府为州。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高邮志》湖泊,吴公湖,德胜湖,渌洋湖,平阿湖,驰潭湖,鲫鲤湖。”[11]537-538吴公、德胜、鲫鲤三湖,皆在兴化境内,则兴化时为高邮的属邑。

《高邮志》:“吴公湖,在县西北三十里,南至七都,东西北俱至八都。昔有吴公隐于其旁,故得名。”“德胜湖,德胜湖,古名率兜湖,去城东七里,东至十七都,西南至一都,北至四都。”据嘉靖《惟扬志》记载,明代扬州府基层建制有作乡、村、里,如高邮、宝应;亦有作乡、都(场)、里(图),如仪真、泰州、泰兴、兴化;江都较为复杂,作乡(镇、沙、港、都、场)、里。嘉靖《惟扬志》卷之七,兴化县,“安仁乡,六都二十九里。一都,十都,十一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长安乡,六都三十里。二都,四都,六都,七都,八都,九都。”万历《兴化县新志》卷之三:“安仁乡,所辖六都二十九里,更为二十七里。”[14]308六都分别为一都、十都、十一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其都名与排序,与《惟扬志》同。“长安乡,所辖六都三十里,更为一十九里。”[14]308六都分别为二都、四都、六都、七都、八都、九都,都名与排序,亦与《惟扬志》同。与《永乐大典》载文对照,吴公湖在县西北,属长安乡,七都、八都在焉;德胜湖在城东,属安仁乡,十七都、一都与四都在焉。可见,《高邮志》所引为典型的明制,则其断代必在嘉靖《惟扬志》成书之前,乃至于明初。

洪武《高邮州志》已佚。《永乐大典方志辑佚》:“《高邮州志》,湖泊:五湖,去城六十里。”[11]538如《明史·地理志》,高邮称州始于明初,则此《高邮州志》必为明志。

在《永乐大典》中,《高邮志》与《高邮州志》分列,是为两志。《高邮志》地涉兴化,故其当为高邮之州志,而非高邮之县志。《高邮志》与《高邮州志》,当属先后之高邮州州志。《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二年至七年(1403—1408),故《高邮志》与《高邮州志》当系于洪武朝。根据《永乐大典》的列序,也考虑到志书名称的正式性与规范性,《高邮志》的成书年代,当早于《高邮州志》,为洪武朝前期的高邮方志。

张国淦先生《中国古方志考》:“《大明一统志》十二:扬州府,形胜‘东南咽领’,风俗‘俗皆喜儒’,引《高邮志》二条。”[5]240如前文,《永乐大典》之《高邮州志》,有明确的《舆地纪胜》引文。现存世之《舆地纪胜》高邮军卷,均可见上引文字。《大明一统志》成书于英宗天顺五年(1461),其引当是《永乐大典》所载之洪武朝《高邮志》,非宋志也。

成化《高邮州志》3卷已佚。隆庆《高邮州志》纂修凡例称:“国朝成化初尝一修之,其刊订则出于一二卫官之手。凡不便于己者,皆删去之,且灭其籍。以故成化志仅三卷,而诗文复居其半焉,诚疏漏之甚。”隆庆《高邮州志》卷五:“成化二年(1466),学正孙珩,余姚举人,修《高邮志》三卷;训导朱昶,汉州人,同修郡志。”卷六:“正统二年(1437),龚显,字养晦,由经明行修试制科第一人,任南京户部照磨。修志书三卷。”从正统二年至成化二年,其间凡历29年。正统二年,乃龚显举荐年份,修志事则在其后。两文所言修《高邮志》3卷,实当归为一事。康熙十四年(1675)《扬州府志》“艺文·撰著”中曰:“《高邮州志》三卷,成化初学正余姚孙珩撰,邑人龚显同修。”雍正《高邮州志》卷12:“《高邮州志》四卷:成化初,学正余姚孙珩撰,户部照磨龚显同修。”这两条记载一致,也是可信的。

2015年,为纪念扬州建城2500周年,广陵书社影印出版百册《扬州文库》。明清至民国《高邮州志》悉数收录于第19-23册。在扬高校,扬州各县市图书馆均有馆藏,故以下对存世之《高邮州志》只作必要的简介。

隆庆《高邮州志》12卷。范惟恭修、王应元纂,隆庆六年(1572)刻本。南京图书馆有馆藏,广陵书社即以此为底本影印。惟年代久远,原本漫衍难辨。

在中国方志史上,明代很多志书颇受后人垢病。阮元言:“明代事不师古,修志者多炫异居功,或蹈袭前人而攘善掠美,或弃髦载岌而轻改妄删,由是新志甫成,旧志遂废,而古法不复讲矣。”[15]这一缺陷,在隆庆志中亦有显现。择其巨者略列一二。隆庆《高邮州志》卷之一:“汉置平阿县,属广陵国。至今邮之湖曰平阿湖,溪曰平阿溪,村曰平阿村。平阿之北曰北阿镇,平阿之南曰下阿溪。……东晋为三阿。”[7]以两汉至晋高邮为平阿,为三阿,其据不足论。不仅与正史地理志迥异,亦不为明清《扬州府志》所采。但其流患一直影响到了清代的《高邮州志》,如康熙志、雍正志,亦相沿相习,至乾隆志方有所返正。但后人不察,仍每多误引误据,至见笑于大方。人物类,隆庆《高邮州志》卷之八:“蒋济,字子通,平阿人。”乃是谬引乡贤,笔者曾作过辨析[16]11-14。错讹如是者仍不在其少,于此不作赘述。

3 清代高邮方志

清代官修《高邮州志》,7种。

康熙《高邮州志》10卷,30志。孙宗彝纂,李培茂增修、余恭增纂,康熙十一年刻(1672)、二十三年增刻。十一年本不传,二十三年本仅存北京图书馆一部足本。广陵书社影印,即以此为底本。康熙志与隆庆志相比,在体裁上加以归并,务从简直。在内容上较为切实,于水利漕运颇多着力。

雍正《高邮州志》12卷22志。张德盛修,邓绍焕、汪士璜纂,雍正二年(1724)刻本。雍正志凡例称:“用旧志(即隆庆志)之规条,采新志(即康熙志)之详赡,据事直书,有美必录,绝不敢以己意增删、妄附作者。”此志保留着隆庆、康熙两志之特色。在内容上,对前志有所校正[14]267。

乾隆《高邮州志》12卷12志,首末各一卷。杨宜崙修,夏之蓉、沈之本纂,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凡例云:“旧志各门有一类自为一志者,有一类分作数志者,似未画一。兹定为十二门,而以细目分隶其下,庶乎提纲挈领、条理井然。”[17]自雍正志到此60年,夏、沈固邑中乡贤耆旧,其所增内容多为耳濡目染之事迹。《(三续)高邮州志》胡为和序,对是志评价甚高:“吾邮志书,明清两朝屡经修纂,以乾隆间夏乡贤所订体例最为完善,厥后续增、再续,不过节目稍更,无能大改于旧。”[18]235

嘉庆《高邮州志》12卷。杨宜崙原本、冯馨增修,夏味堂等纂,清嘉庆十八年(1813)增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刻嘉庆十八年本。其凡例云:“前志体例详审,无庸更张。故凡例悉依旧目,分门续增,间有古迹、人物、艺文散见别书,而前志未载者,悉检补,以博闻识。”[19]可见,此志只是略续乾嘉间三十年中的事迹。新增部分或按例编入各门内,或附卷末,用“增修”字样标示出来。新增各条内容,或分入原卷各门,或统入卷末,其它并无创新。《扬州文库》第21册,即以此本为底本影印。

嘉庆《高邮州志》12卷、首一卷。冯馨增修、王念孙增纂,清嘉庆二十年(1815)增修刻本,高邮档案馆馆藏。本志系在嘉庆十八年基础上增修的,因而某些版片有雷同之处。

道光《续增高邮州志》分6册。左辉春、张用熙修,宋茂初、高鸣飞纂,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此志仅就嘉庆十八年至道光二十三年三十年间,昔无今有之事迹,别纂为篇;原目所列而今无可增损者,如星野、疆域之类概不重载;前志未及详者,补载于此次所载之前[20]。

光绪《再续高邮州志》8卷。金元烺、龚定瀛修,夏子鐊纂,光绪九年(1883)刻本。“再续”志主要是继“续增”志后,记道光二十三年以后事迹、人物。其间,中国已进入近代社会,志书对研究近代高邮社会历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21]。

4 民国高邮方志

《高邮州乡土志》,佚名编,官抄本,其中图为刊本。高邮档案馆存影印件。志书签题:江苏扬州府高邮州造呈遵饬修辑本境乡土志清本。封面、卷首尾、刊图与正文连接处均盖有高邮州官印。志书记事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22]。

民国《三续高邮州志》8卷。胡为和、卢鸿句修,高树敏纂,民国十一年(1922)刻本。本志起于光绪癸未(1883),迄至宣统辛亥(1911)。民国年代时间较短,作为附录。《三续高邮州志》,其中三幅附图,分别为高邮全境图、高邮水道图、高邮城厢平面图,已经采用了现代的测绘技术与制图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18]248-250。

《高邮志余》《高邮志余补》,宣哲辑。宣哲,(1866—1942),高邮人。少好声律,工书善画,能词。志书为稿本,无序、凡例、图,主要汇集官修州志所遗内容。稿本藏上海图书馆,《扬州文库》第23册,即据此影印。魏怡勤引《江苏地方文献书》,称其:“此书不囿于官志范围和体例,择要而录,能补官志之所缺,又能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状况。”[14]402

《高邮县志稿》存城池、慈善类。不著撰人姓氏,稿本。现存南京大学图书馆,记事至民国六年(1917)十二月[23]。

《高邮乡土志》。张孝则编,纂成于民国十年(1921),有民国期间油印本,见藏于南京图书馆、高邮档案馆。

《高邮县乡土表解》,沈石如编,铅印本,高邮档案馆藏。高邮县立第一小学出版丛书之一,时间是1929年10月,当是民国高邮县委托学校统编,全域使用之乡土教材。

猜你喜欢

高邮方志扬州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好歌好酒好高邮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扬州的秋日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风光
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