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红桥盛名探析
2020-12-17明光
明 光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1 著名同廿四,佳话自渔阳
扬州古城不以桥名,但有两座桥享有大名。一座是廿四桥,即二十四桥;另一座就是清代的红桥。清代顺治末年,是桥两岸垂柳飘拂,桥下四面荷塘,花香数里,有酒家数座,园林相连,俨然繁华市井。康熙初年,诗人王士禛在扬州任职,公余赏览红桥,撰写《浣溪沙·红桥怀古》词三首,同游诸人袁于令、杜濬、陈允衡,皆有同调词作,时人最赏王词“绿扬城廓是扬州”[1]37,绿杨城郭成为扬州典故。当时陈维崧、张养重、丁炜、金镇等亦以同调隔时空而和之,其中扬州诗人刘梁嵩谓:“《水调歌头》声未了,曲阑干外月光斜,声声渡口买荷花。”[2]数年后,王士禛又集八人修褉红桥,撰《冶春绝句》二十首,有云:“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3]6红桥之形制、气势、色彩靓丽夺目,吸引着更多诗人把审美的目光投注红桥,流连吟哦,你唱我和,红桥遂由市井游乐之途提升为诗人文酒聚会之地,名声日上。
至康熙中后期,红桥一带更为繁盛。剧作家孔尚任多次游赏红桥,作诗若干,还有一组《清明红桥竹枝词》二十首,为民俗存照,极为生动传神。如:“穷船词客富船商,挟妓招僧两未妨;迎着桥边拱手过,纷纷各为踏青忙。”[4]扬州清明踏青,多在北门至平山堂一带,而红桥为水陆两路的必经之道,桥下游船桥上行人,不问贫富妓僧,各有其事,遇见熟人,拱手致意,无暇攀谈,匆匆而过。此诗恰是王士禛那句“衣香人影太匆匆”的注释版。他也参加了24位诗人的红桥修褉,并执笔撰《红桥修褉序》,谓:“大会群贤,追踪遗事,其吟诗见志也。”[5]两淮盐政曹寅夏日亦曾来此看荷花,感叹“闹市真成花世界,望中谁上酒家楼”[6];江苏巡抚宋荦则直言“最好扬州胜,红桥带绿杨,著名同廿四,佳话自渔阳”,诗题下还特别注明“命名自阮亭”[7](渔阳、阮亭,皆为王士禛的号)。
红桥建于明代崇祯末年,但在王士禛赋诗之前,却毫无名气。经由王士禛诗群的唱和雅集,众诗人的跟进,短短十数年,红桥就与二十四桥美名共扬,成为扬州文化活动聚集地。王渔阳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描摹美景,抒发真情。其诗作,意象鲜活,意境清朗而深远,扬州元素鲜活,才有“今日使君遗爱在,红桥齐唱《浣溪沙》”[8]“五日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9]之誉。王渔洋揭橥红桥之美,道人之所未道,众诗人唱和又各出机杼,构成多角度多场景的精神探究,红桥的文化意蕴不断累积、彰显。
宋巡抚那句“命名自阮亭”,不可信。王士禛1662年撰《红桥游记》,未曾言及桥有它名或自己题名。此桥既然阑干九曲红,想来百姓径呼红桥,当是极自然之事。再查检,已有人指出,宋巡抚此说来自孔尚任:“一桥高挂如虹谓之虹桥。自阮亭先生宴集后,改字曰红桥,而桥始传。”[10]孔氏此说也是名人效应之下的附会之词。早在王士禛来扬之前,史学家谈迁1653年游扬州,径称红桥,谓:“贾锐度红桥,虽平原旷寂,实北邙也;经法海寺,蜀冈在睫。”[11]乾隆年间,确实改名为虹桥,但民间称呼、诗人下笔,其实是红、虹并用。如费轩于乾隆年间所作《扬州梦香词》“扬州好,第一是红桥”注云:一作虹桥[12]。宋荦“命名自阮亭”一语若改为“扬名自阮亭”,十分妥贴,正如后人所谓:“王阮亭先生司季是邦,大会诸名流,赋《冶春绝句》,一时传唱遍大江南北,自是红桥之名愈播词人齿颊间矣。”[13]
康熙中期,泰州举人丁日乾有《红桥舟中观女郎演剧歌》,诗题就令人眼前一亮,红桥一带还有戏剧演出,有可能在船上演戏,颇似明末南京秦淮河的热闹光景。诗人还思考,明末扬州,清兵屠城十日,致使“芜城空国无佳人,战场秋雨笙歌断”,何以眼前“画舫红亭更满眼,娇歌艳舞多娉婷”?他得出的结论是:“廿年休息垂杨生,耳边依旧繁华声。”[14]。红桥繁美之实,扬州已从战争创伤中逐渐恢复过来。孔尚任也曾感叹:“东南繁华维扬起,水陆物力盛罗绮。”[15]
2 红桥怀古为哪般
清初王渔洋扬州任上,官事甚好,文事更胜,时人所谓“昼了公事,夜接词人”[16]116。其实,王渔阳白天参与的文事活动也蛮多的,有记载的红桥修褉两次,红桥唱和,是他扬州文化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文事,影响也最大。他晚年就有首《程友声画予“绿杨城郭是扬州”句见寄》,写到“雨窗漱墨写邗沟,绕郭依然碧玉流。寄语红桥诸士女,老夫虽在雪盈头”[17],明为写景,实是怀古。
先看词作如何怀古的。《浣溪沙》三首,就词面文字看,第三首似与怀古无涉,不录,其余两首: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景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澹烟芳草旧迷楼。
本文采用基于C0复杂度的端点检测算法,通过将语音信号分解成规则成分和不规则成分,计算不规则成分所占的比例得到语音信号的C0复杂度[9],如式(4)所示。式中,x(n)代表语音信号,而代表语音中的随机成分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对 x(n)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X(k),通过式(5)计算得到信号频谱的均方值。引入参数r(r为大于1的常数),通过式(6)计算得到最后对进行傅里叶逆变换求得式中N代表一帧信号的长度。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魂已消。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1]37
第一首之“雷塘、香魂、迷楼”,是隋炀帝事。扬州有迷楼旧址,雷塘乃传说中隋炀帝葬身所在。第二首“平山”,当是欧阳修之平山堂,“广陵潮”则是扬州旧典,而“往事”,则泛指。前五个意象,无一是红桥自身元素,皆是蜀冈一带的古迹。何以游红桥而用蜀冈旧事?王士禛《红桥游记》写得明白:“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18]5红桥因之而兴,诗人怀古则借北望之蜀冈故事,似乎也顺理成章,尽管不免侵占了蜀冈怀古、雷塘怀古的疆域。
红桥既无古可怀,为何王士禛首作着力“怀古”?是诗人作诗的惯性使然,还是有意为之的策略?
若说诗人惯性、思维定势所致,这种普泛化评价,似乎小看了大诗人的用心。王士禛未中进士时,在济南大明湖作《秋柳四首》:“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祗今憔悴晚烟痕。”[19]今秋昔春,伤今吊古,但着笔全在用典比兴,诗意蕴藉而富才情,一时饮誉诗坛,俨然新星腾空。要说此诗怀念明朝,自有些道理。但要说王士禛就是这个动机或情感,则非是。此时他的兄长已是新朝进士,自己也参加过清廷会试,后来也参加殿试,他没有理由怀念明朝而触忤当政。作者本意在于泛泛怀古的审美情趣,而读者从自己心境出发,联想阐释,落实在明朝,这也是诗歌传播接受的常态。王士禛凭秋柳诗骤得大名,这是基于特定背景:清廷忙于军事政治,无暇顾及文化领域,纵有心涉足,也缺少能够号召文坛的代言人。诗坛话语权掌握在前朝成名诗人手上,这些人多为布衣、遗民。要入其法眼,必切其心怀,最深刻的莫如易代之痛,当然这不能明说。于是,王士禛以“怀古”的才思情调去贴近遗民诗人的精神之需,遗民诗人借“怀古”的酒杯浇“思明”的块垒。简言之,王士禛的怀古是宽泛的历史兴亡,遗民诗人则借怀古而抒当下之痛。
扬州是王士禛仕途的第一站,文事交接多为遗民。康熙元年的第一次红桥聚会,共四人,其中杜濬、陈允衡是遗民。康熙三年的红桥修褉,共八人,有五位遗民:林古度、孙枝蔚、张网孙、孙默、程邃;亦邀杜濬,临时有事未能践约。当时人已注意到这点,孙枝蔚和诗说:“惟有使君爱文雅,坐中宾客半渔樵。”[20]9渔樵者,布衣平民也。王士禛有心以诗会友,仅是写景,不免单薄,必得“怀古”,触其痒处,方得众人兴趣。“怀古”是王士禛交接诗人、传扬声名的策略。
王士禛《浣溪沙》词带出了红桥诗歌的怀古节奏,袁于令吟哦“夕阳何处玉钩斜,绿荷开遍旧时花”[21],陈允衡眼中“迷楼无影见平桥,不须指点已魂销”[22],杜濬“平山堂上古今愁”[23]。后来诗词唱和大体如此。
细细琢磨,王士禛《浣溪沙》词中所见之“绿杨、垂杨”似乎也是“红桥”故事。据载,当年红桥建在柳堤上,而“隋堤、隋堤柳”恰是唐以来的扬州典故,如唐人方壶居士有《隋堤词》:“尝忆江都大业秋,曾随銮跸戏龙舟。伤心一觉兴亡梦,堤柳无情织世愁。”[24]果然,王士禛红桥怀古一出,后人红桥诗歌不断涌现,“酒帘儿远挂垂杨渡,隋堤上花如雾”[25],“芜城之东河水涨,浮槎直出隋堤上”[26],“画舫湘帘五月凉,隋堤拂拂柳丝长”[27]。由隋堤而联想到隋炀帝开运河、下扬州诸事,“隋苑、隋宫、玉钩斜、锦缆、水调歌头”等奔涌笔下,也切怀古之题。看来,王士禛于红桥怀古,不仅是着眼于红桥到蜀冈迷楼、雷塘的空间联系,也源于“此地本来就是隋址”的历史纽带。王诗揭明此点,遂使无历史感的红桥迅速获得兴亡沧桑感,成为清初诗人抒发时代情感的载体。
红桥唱和给王士禛再次带来诗名,简直就是济南秋柳诗影响的成功复制。王士禛康熙元年写的《红桥游记》云:“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之徘徊感叹。”[18]5-6怀有一种不确定的希望;康熙三年的红桥修褉,则自信高吟“好记甲辰布衣饮,竹西亭子是兰亭”[3]8,宣示比肩王羲之兰亭修褉美名的雄心。此次的红桥修褉,应当是王士禛放大康熙元年《红桥怀古》声名效应的文化策划。
3 清光一半在虹桥
红桥始建于明代崇祯末年,文化声名始于康熙元年王士禛的题咏,极盛于乾隆朝,至清末仍是诗人热衷题咏的场所。费轩于乾隆初题词:“扬州好,第一是红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系兰桡。”其第一之好,当是兼顾景色秀丽、游人众多两个因素。道光以来,扬州经济逐渐衰败,更遭兵燹,湖上园林多有毁败。尽管如此,晚清本邑诗坛盟主臧谷笔下的红桥还是“两岸园林无隙处,终年诗酒擅欢场”[28],诗或夸张,热闹当不假。在诗人辛汉清心目中,虹桥还是第一:“湖天新涨暮云消,被酒狂歌荡画桡。无赖诗人无赖月,二分常占在虹桥。”[29]这是借用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典故来突出红桥在扬州诸景中的地位。
扬州历史丰厚,文化胜景多多,为何第一热闹是红桥?笔者思之,约有如下数端之解。
其一,以地理论,乃出城赴瘦西湖诸景的要道。人来人往,桥上鲜服怒马,桥下画舫逐流,不待题咏,已传人口。
其二,景色自佳。红桥修在城西北柳堤。桥东西皆为柳树,河道种荷花,夏来荷香柳色,自是动人。早有富贵人家择此建园林,红桥之景,不仅是一桥跨水,也非独风摆柳条、水摇荷花,更有堂榭山石之美。据说,康熙初年,红桥一带园林以百十数,想来必为夸张;但纵是夸张,十数家总还是有的。时人吴绮也云:“红桥一带,曲槛雕楹,鳞次环绕,絙亘十余里,诚一郡之丽观也。”顺治年间的依园,就是其一。当年陈维崧《依园游记》,述其地址,“出扬州北郭门百余武为依园”,北郭门,也即王士禛所谓“镇淮门”也。依园,“斜带红桥,俯映渌水”[30],中有台榭六七处,足可观瞻。康乾两代,此处更是园林争奇斗艳。
其三,名人效应。王士禛两次游览红桥,俱有诗歌唱和,佳句流传,红桥之名传诵开来,诗人“过广陵者多问虹桥矣”[16]116,亦多有诗作,红桥诗名火矣。
扬州有名之景诗人题词甚多,为何红桥爆红而持久?爆红,除了当年王士禛们怀古情思,颇合诗人的审美情趣外,还有现实的原因。一是康熙初,扬州前代诸胜,可观者不多。如大明寺尚在复建,平山堂被佛寺占用,廿四桥宋代已难确指,清人所谓廿四桥尚无定论,明末影园也已废毁,也就是红桥一带诸园热闹。二是王士禛乃诗坛上升的新星。王士禛在扬州折节交友,红桥修褉是王士禛用心打造的文化活动,众诗人也佩服王士禛才情,论诗多唯马首是瞻。如本地诗人宗元鼎,长王士禛十多岁,已鸣诗江淮间,居然虚心向其学诗,王士禛称其为“门人”。王士禛落笔称赞,众人轰传唱和,自是佳话。
声名持久不坠,实体因素则是康乾年间红桥一带迭建园林,瘦西湖上布满景点,名园就有八座,此起彼伏,园主或换,人非物是,景色越佳;晚清时虽已衰减,尚未全废,湖上风光尚有可观。而王士禛官至刑部尚书,倡神韵说于诗坛,总持风雅,晚年也多次忆及红桥,“平山堂上春风到,取次红桥烂漫游”“红桥秋柳最多情,露叶烟条远恨生”[31]。红桥名实俱佳,晚清仍是诗人的聚会之所、咏诗题材。
诗人于此,修褉兴会,其著名者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名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参加了24人集会的红桥修褉故事,并撰《虹桥修褉序》,谓诸人“莫不有暢遂自得之意”[5]他另有《清明红桥竹枝词》二十首。乾隆初1738年,著名诗人厉鹗与诗友泛舟红桥,亦称“扬州胜处,惟红桥为最”[32]726。 20年后,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为迎奉南巡,整修湖上水道两岸园亭,凡二十景,红桥揽胜为其一;他亦举虹桥修褉,“重来修褉四经年,熟识红桥顿改前”[33]。李斗说“其时和修褉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16]120,影响之大,可以想见。道光二十五年,邑人朱铭为告归乡里的阮元与郡中名宿悠游湖上诸景的文化活动,绘有《虹桥修褉图》,后征得五十余位诗词作家的题咏。百年积淀,红桥已成经典,所以清末民初程宗岱还追和王渔洋作《浣溪沙·红桥怀古》。
前文已提及,自王士禛题咏红桥以来,诗人笔下所写不局限于红桥自身,常远及蜀冈。如王士禛红桥诗多次提及“平山堂”,孙枝蔚唱和之“冶春词”也有“随苑繁华类逝川,平山烟月尚依然”诗句[20]9,同时人袁于令《蒋前民招集红桥》“平山咏觞处,不负旧扬州”[34]等。乾隆诗人汪沆《红桥秋褉词》描写景色则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35]题写红桥之诗,包孕湖上诸景,此诗也正是“瘦西湖”一词的由来。同治年间方浚颐,他在太平天国乱后来扬州任两淮盐运使,对扬州文化包括景点重建,多有贡献,他在《广陵杂咏》写道:“五亭烟水送归桡,谁拥冰轮上碧霄。今夜方知二分月,清光一半在虹桥。”[36]五亭,即今五亭桥;据此可知,诗中所谓红桥,其实就是湖上风光;也就是沿袭王士禛红桥咏诗而收北望之景的做法。而管抡《红桥》诗“天宁门外雷塘西,画舫轻桡漾碧溪。酒斾茶铛随处好,红栏曲曲傍河堤”[37],则又是另一番景色,从城边天宁门写起,一直到雷塘,比瘦西湖区域还大。看来,不少诗人笔下的红桥,远非那一座飞虹,乃是上溯下流,两岸风物皆为红桥之观。桥上放眼,泛舟沿波,一湖之景在焉;名人故事,游客纷攘,诗人佳作传矣,确乎为诸胜之最。
不过,厉鹗眼中红桥,有雅俗之分。“俗以大舟载酒,穹篷而六柱,旁翼阑槛,如亭榭然。每数舟并集,或衔尾以进”,这是达官、富商为代表的俗游之胜,惜其消解烟水之趣。他欣赏与诗侣文友“小泊红桥延缘至法海寺极芦湾尽处而止,萧寥无人,谈饮间作”的雅游之乐[32]726。在笔者看来,所谓雅游,也只是美趣之一而已,个人可以有偏好,社会不可偏废。而红桥雅俗共赏,此所以为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