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六维向度”
2020-12-17王小娟陈垲仑杨永建
王小娟,陈垲仑,杨永建 *
(1.兰州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 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意识形态安全指一个国家的主体意识形态或占领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不受威胁、相对稳定与有序发展的状态。在后冷战时期,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到国家核心利益层面,将意识形态竞争纳入国家竞争的战略布局。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加快对东欧、中东等地区的“西化”“分化”步伐,价值观输入成为“颜色革命”的主要手段和基本路径。严峻的外部形势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促使我国高度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安全。进入21 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快速崛起,大国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演愈烈。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在新形势下,应该从多视角、多维度来学习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有利于在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历史向度:“四个选择”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历史根据
历史最能反映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境况,并且最具时空穿透力和事实说服力。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他还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的教育宣传,让人民群众从苦难辉煌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历程中,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中国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是历史必然和现实应然,从心理和信仰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从历史纵向看,旧中国涅槃为新中国的历史充分说明是人民自觉自主做出“四个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0 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腐朽,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和奴役,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最没落的黑暗时期,不同阶级的先进分子虽然奋起反抗,革新自强,然而最终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社会革命和民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获得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千千万万革命群众在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站起来”,进而改革开放“富起来”,现在走向民富国盛“强起来”。历史反复证明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真正挽救中国,才能快速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历史横向看,国际态势的演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战”之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优势和霸权地位,通过价值观意识形态输入渗透,实现对东欧、苏联的“颜色革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陷入困境。“冷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打击和颠覆竞争对手(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和非西式民主制国家),短暂解决或延缓了自身的经济政治危机。这些“成功”并不能克服或阻止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断积累和深化。21 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次贷金融危机、经济增长乏力等经济困境,贫富差距加剧、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社会政治问题持续蔓延,唯一可确定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相反,中国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了历史性变革,无可置疑地终结了“历史终结论”。
二、理论向度:“两个巩固”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理论基石
意识形态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执政安全,关乎人民幸福、民族兴盛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很难守住[3]。他进一步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两个巩固”正是我们思考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出发点和根本保障,贯穿于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全过程,为在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确定了实践原则、指明了政治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
只有理论清醒才能使执政党保持政治清醒、道路清醒和制度清醒。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后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就会得“软骨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最大公约数,是凝聚民心、团结民力、维护民利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和东欧剧变的惨痛事实证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颜色革命等图谋,社会主义政权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防线一旦被攻破,必将失去长期安全执政的根基,必将被人民大众所抛弃,乃至亡党亡国。既然“两个巩固”对我们党长期执政,实现革命初心、完成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地位作用,那么,加强“两个巩固”就成为我们与国外反动势力在意识形态竞争中保持定力、争取民心、凝聚力量的关键。我们既要凭软实力,又要拼硬实力;既要用好软手段,又要用好硬手段;既要注重思想意识的教化,又要运用法规制度的约束,不断强化“两个巩固”,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线和执政根基。
三、政治向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政治考量
“旗帜和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事关国家的历史方位、执政党的政治站位、人民的阶级地位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定位。习近平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他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第一的问题,道路是党的生命”“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考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思想创造和理论贡献。70 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甘洒热血、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拥有主权和尊严的人民共和国;40 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伟大的改革创新精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共同理想,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敢于担当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开创了民富国强的伟大新时代。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克服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和挑战,坚定不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道路定、方向明、民心稳,全国各族人民就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无穷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党就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就能够创造出更多人间奇迹。
四、价值向度:初心和使命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价值主旨
在政治文明语境下,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党能否执政的根本前提。执政合法性来源于执政的正当性、合理性,以及政治理念和政治秩序得到社会大众认同和接受[6]。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7]。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绝对运动[8]。这样的革命运动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正义而崇高的事业。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无产阶级自我解放的政治立场、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立场,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谋求人民的永久幸福作为立党宗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站在人类正义和道义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反映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就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9];“文艺工作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9];“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10]。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既坚持和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闪耀着真理科学性、历史必然性和价值正义性的光芒。
五、比较向度:制度优越性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现实基础
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中国大地、适应时代潮流、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优越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的根本制度保障。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命题,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的视角,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维护和保障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势关键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有机统一。习近平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0]。这个论断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去马克思主义化”等错误思潮,为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辩证思维,把刚性的他律与韧性的自律统一于法治之中。宪法和法律有利于实现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则有利于实现和保障社会公序良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携起手来,“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就指日可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低纲领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幸福权等基础性根本性权利。这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社会最高的共识、人民最好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另一大优势。产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实践,并吸纳了西方政党政治有益元素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历史阶段、人民意愿的政治智慧和制度创新。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国家政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政治实践上,政治协商制度有效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虚伪的票选民主、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分置等弊病,有利于团结绝大多数人,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和治理效能。这个制度还与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相呼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必然表现出超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六、权力向度:掌握“三权”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的保障条件
理论只有回答现实问题,回应人民需求,才能被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被民众所认同和接受,取决于它对客观现象的“解释力”、对历史规律的“洞察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力”。在后冷战时代,国家之间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较量的前沿已经让位给以意识形态为“硬核”的软实力竞争,而意识形态竞争的胜负取决于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三权”——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领导权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最高目标,管理权是实现领导权的主要手段,话语权是形成领导权、行使管理权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习近平十分重视对外宣传和阐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理念,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好理解和接受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2013 年习近平出访俄罗斯时指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11]。2016 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党要加强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观点,他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12]。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当今两种社会制度条件下意识形态竞争的重要特征,即只有在世界舞台上掌握话语权才是“王道”,在科学体系上实现创新引领才是“正道”。
回顾过去诸多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我们破解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分化、西化等图谋,存在着思想上敏锐性不够,心理上坚定性不足,行动上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我们在宣传思想阵地上处于被动防御的窘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红色空间被一点点蚕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一些群众中仍会发生摇摆,一些群众对党的信心在重大风险和挑战面前还会出现疑惑。上述情况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妖魔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3]。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以根本改变,必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和宣传思想阵地。首先,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和内聚力。其次,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再次,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要高度重视抓好网络安全,建设一个清朗、向上、有序的网络生态和空间。
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理论根基,顺应历史潮流和发展大势,立足于当前国情党情民情,从政治和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基本遵循,不仅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认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思想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要时刻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规律,始终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长期的智慧的坚决的斗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4],正确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彻底肃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余毒,在安全的意识形态环境下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