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振兴视角下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巩固研究
——基于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调查

2020-12-17皎,李宏,杨洁*

关键词:双江云南农户

李 皎,李 宏,杨 洁*

(1.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 财务处,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直过民族”主要包括独龙族、傈僳族、怒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景颇族、德昂族、基诺族9 个民族,以及部分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纳西族、苗族、彝族、瑶族、傣族、藏族、白族等民族。经过精准识别,云南9 个“直过民族”191 万余人中,贫困人口达到73 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8.2%[1]。“直过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和西北部,共涉及云南8 个州(市)的24 个县,其中,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双江县)境内居住着23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14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四个主体民族中除傣族外,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是“直过民族”[2],形成“直过民族”聚居村38 个。因而,双江县“直过民族”脱贫成果巩固的路径分析,对于云南省的整体分析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一、云南“直过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成效

乡村产业是事关“三农”的产业,是使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稳定和谐和农民增收富裕的产业,推进产业振兴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和重点。同时乡村产业振兴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条件,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推进当前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技术和服务体系,构建合理的现代农业经营和农村物流体系,以此整体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依托乡村的特色资源优势和产品,加大力度进行农业技术科技创新,使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如果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撑,就无法实现如期脱贫,无法确保脱贫成果的巩固。云南“直过民族”地区以产业扶贫为核心,重视扶植当地的特色产业,强化对“直过民族”的特殊帮扶,促进“直过民族”地区农户的产业增收,实现“直过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从双江县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实践来看,2014—2018 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6.29 亿元,使得县域内的贫困村和贫困户都有了相应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增收项目。与此同时,在产业项目的培育上,重点向“直过民族”贫困户倾斜,扶持发展畜牧业2 000 余户,发展茶叶、坚果、核桃、甘蔗和杉木等经济类作物5 120 hm2;对38 个“直过民族”聚居村优先安排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发放补助资金2 370 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交通条件得到提升,帮扶的“直过民族”村贫困人口(拉祜族3 520 户11 537 人、佤 族415 户1 225 人、布朗族343 户1 169 人、傣族256 户843 人、其他少数民族237 户779 人)实现脱贫。

从云南省“直过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效果来看,通过统筹规划实施精准扶贫,形成了以特色种植(茶叶、经济林果、中药材)、特色生态养殖以及民族旅游等资源优势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3]。以“一个集团帮扶一个直过民族”的扶贫模式为助力,发动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在经济发展中辐射影响力较大的能源型企业集团,例如华能集团、三峡集团、大唐集团以及云南中烟公司等,对口帮扶各“直过民族”,全方位开展扶贫攻坚,为产业发展注入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直过民族”的脱贫致富。截至2019 年,除怒族、傈僳族外,9 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主要包括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普米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至此,云南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4]。

二、云南“直过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产业扶贫在推动云南“直过民族”脱贫致富上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存在着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诸多因素,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成果巩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产业基础较弱

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这些地区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力资本以及生活方式上都有其特殊性,有着明显的地缘结构特性。一方面,受限于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造成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另一方面,人文因素包括社会心理、群体意识、文化习俗和人际交往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云南“直过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西和滇南的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地区从历史上来看,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相对闭塞同时产业发展能力不强,造成产业发展基础极其脆弱。特别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直过民族”聚居地区历史欠账较多,资金投入不足,自然地理条件恶劣,难以在短时期做到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如双江县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3 个“直过民族”世代居住在澜沧江、小黑江沿岸山区和四排山区,山高谷深,受传统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处于相对封闭的社会状态,商品、市场、科技等意识缺乏,同时这些地区道路交通设施条件仍显滞后,截至2019 年底,双江县“直过民族”地区公路硬化432.7 km,30 户以上自然村优选通达路线通畅率为75%,但生产区域晴通雨阻的情况还不少,一些联通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道路还存在大量空白,限制了这些地区与外界的产业联合与合作。

(二)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

由于对扶贫产业项目与市场衔接的认识不足,在产业项目的选择和投产上比较随意和盲从,存在片面追求数量的现象。近年来经济林果种植如核桃和咖啡等在云南全省都被大力推广,造成许多地方尤其是贫困地方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等结果[5]。在前些年云南省掀起的核桃和咖啡种植热潮下,双江县六乡镇两农场的适宜区基本都有种植,核桃树、咖啡树遍布众多村寨,种植面积分别达3.3 万hm2和0.27 万hm2,但由于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近年价格一路走低,核桃青果价格仅为2 元/kg 左右,收益较低,咖啡则因销售渠道不畅,甚至存在放弃采收的情况,严重挫伤了农户积极性。在传统产业竞争激烈的同时,扶贫产业中的新兴业态如旅游、电商、光伏等尚处于起步阶段,除少数村庄之外,大多数“直过民族”村寨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开发[6]。

(三)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地理位置和基本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直过民族”贫困地区都缺乏相应加工企业的布局和建设,农产品初级化严重,附加值低,农户增收有限。双江县虽然有着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资源,但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品牌效应不明显。以核桃、咖啡两大产业为例,双江县没有一家精深加工企业,都是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产业效益较低,即使是具有传统优势的茶产业,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既有大型茶叶加工企业,也有大量种茶散户,茶叶仍然存在精制不足、原料型供应居多的现象,影响了农户的持续增收。

(四)产业发展促进机制不完善

在云南“直过民族”地区,生产服务型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大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带动力弱。目前在民族贫困村寨普遍建立起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因资金、技术力量等限制,功能发挥普遍不足,甚至有少数“空壳化”现象,对相应产业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服务、促进作用有限。在电子商务方面,双江县截至2019 年已先后建成1 个县级服务中心、8 个乡镇(农场)服务站和60 个行政村服务点,成立了1 家专业化的网络销售平台企业,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的大力推进,双江县电商农产品销售额不断快速增加,但也确实存在部分电商平台市场服务功能不充分,市场引导机制不健全,对市场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反馈还不够重视等问题。这些情况使得企业和贫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和均衡,贫困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加之当前阶段政策性收入的比重较高,因而云南“直过民族”贫困户将会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

三、以产业发展推进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巩固的对策建议

产业扶贫是当前各项扶贫工作的核心,加强产业的发展,将能够有效保障云南“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成果的巩固。

(一)加强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牢产业基础

2020 年进入扶贫攻坚决胜阶段,结合建制村、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以及路网改造工程等建设项目,统筹部门资源和社会资源,围绕生活便利、产业发展、物流畅通等主要目标,合力推进“直过民族”贫困地区路网建设和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充分考虑产业持续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巩固和加大沟通内外物流等核心内容,把“直过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成支持物流体系完善和通达的小康路,促进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直过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巩固“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成果[7]。

(二)发展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打好“特色牌”

充分发挥“直过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种养殖优势,明确产业定位,结合双江自治县实际,选准产业扶贫项目,因地因势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在市场竞争力中凸显特色的产业项目重点倾斜,发展生态养殖、优质果蔬、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等项目和产业,对生产环节进行优化,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增强产品的名优品牌号召力。打通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之间的关联,发挥电商扶贫的巨大优势,使这些特色优势农产品顺利走出大山、连接市场,带动“直过民族”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三)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项目,打好“民族牌”

云南各“直过民族”在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上独具特色,应继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力度,继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和康旅休闲项目,走出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同时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以双江县为例,打造双江小布京寨佤文化旅游、双江邦佑寨拉祜族文化旅游等项目,使“直过民族”的贫困山寨变成旅游目的地,促进“直过民族”的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

(四)加强市场服务机制建设,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

促进农工商产业深度融合,对于长期发展向好、能带动周边农户以及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同时提升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农村生产服务和市场服务机制建设,构建起通达、便捷、及时和高效的产销流通渠道,扩大市场范围和经营渠道,培训提高农户抵御风险能力,最终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保障。

(五)增强“直过民族”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引导“直过民族”脱贫群众树立起谋发展、要发展的信心和信念,通过培训、引导等多种形式推动贫困群众转变思维方式,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改变生活中的陋习,同时激发脱贫农户自我发展动力,提升脱贫农户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8]。加强对脱贫农户的教育培训,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通道和途径,引导脱贫农户树立独立的市场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猜你喜欢

双江云南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TDICCD时序改进方法探讨
双江县总工会:开展六一慰问活动
双江县总工会:开展农民工法律知识培训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