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梢上的中国》之国家认同思想

2020-12-17万成宾梁铭辉

关键词:梁衡树梢古树

万成宾,梁铭辉

(1.西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梁衡是中国当代新闻理论家、散文家、政论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绿色时报》《北京文学》等刊物上的林业专题政治性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对分布在中国大陆的22 棵人文古树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度挖掘,认为这些古树既是当地的地标,又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而有必要提出“人文森林”的概念。

2018 年8 月,《树梢上的中国》由选材标准极为严格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立刻在广大党员和学术圈中引起较大凡响,评价甚高,2019 年3 月已第三次印刷。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不少高等院校纷纷举行诵读分享会,并在2019 年7 月1 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8 周年纪念日当天以“特别生日礼物”的方式赠送给广大师生党员。李青松认为,在梁衡先生的笔下,古树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本能和弘扬向上的精神,每颗古树都有自己的信念,努力去接近蔚蓝的天空,哪怕被雷电所击,虫蛀病腐,也永不放弃[1]。刘小兵认为这些古树钩沉出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文明史和奋斗史[2]。董珊珊在其发表的《〈树梢上的中国〉中的绘画元素》一文中写道:梁衡的诗画双攻,语图并进。古树散文中往往浸润着浓烈的美术色彩和线条构图美感[3]。总的来说,针对《树梢上的中国》,现有研究文章数量偏少,仅有的几篇文章也主要是从人文森林或美学的角度展开。本文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探讨《树梢上的中国》传达的国家认同思想,以期验证该书倡导的人文森林建构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意识。

一、《树梢上的中国》倡导的人文森林建构

经过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等文献检索,发现尽管梁衡是非林业科班出身,却是提出“人文森林”概念的第一人。梁衡认为: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类的家。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第三部史书[4]。对森林的研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林业生产、自然生态以及人文森林,其中人文森林建构主要是指通过挖掘人文古树背后的爱国主义故事,从文化层面保护森林、研究并实施“国家人文森林”工程。

二、《树梢上的中国》折射出的国家认同思想

国家认同是个政治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5]。《树梢上的中国》所承载的情感力量远超文字的震撼力。茫茫林海,景色妩媚多姿;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追溯历史,点评古今,读者在书中无处不感受到大好江山来之不易,定当倍加热爱与珍惜。

(一)对中国历史的认同

梁衡的“人文森林”思想不是研究古树的年轮或对气候的影响,而是透过古树的年轮深入挖掘影响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1931 年,江西瑞金的一棵千年老樟树用树枝卡住了国民党的炸弹,毛泽东安然无恙,这棵人文古树当之无愧成就了一段中国共产党党史。这颗炸弹至今还挂在树上,供后人铭记历史。一棵至今留有弹孔的古槐树见证了1938 年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捷,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太行山上有棵名叫“红心杨”的古树见证了抗日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抗击外敌入侵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树梢上的中国》重点描写了22 棵革命古树,棵棵都有浓厚的历史沉淀,因而该书称得上是“林业散文集”“政治散文集”“历史散文集”的完美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坚持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以人民为中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贯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在伟大斗争中发展的历史观[6]。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的斗争[7]。

人文森林建构,有利于唤醒人们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荣耀与屈辱的记忆,在历史维度上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以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而自豪,同时不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从而让国民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历史、奋勇前进。人文森林建构,有助于国民借助历史记忆,回溯国家的诞生[8],牢记先辈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艰辛历程,让世世代代与先辈建立起文化情感和心理上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森林建构就要保存历史的记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对民族团结、军民鱼水情的认同

历史业已证明,一个国家的解体与各民族对国家认同不一以及国家认同思想淡泊存在一定关系,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华民族是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坚持民族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有必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就军民关系而言,军队是人民军队,应该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世界枣王看中国,中国枣王看陕北。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有一棵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的红枣王。这棵枣王已逾1 400 年,树高8 m 有余,树腰粗大得3 人合抱。1947 年,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毛泽东转战陕北,住佳县。军队粮食短缺,当地老百姓拿出全部存粮,支援部队,存粮中有不少红枣炒面。有一天毛泽东正饿着肚子熬夜撰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当地百姓送来了一碗红枣。这碗红枣在改天换地的关键时刻端到毛泽东面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历史的功臣。像这样见证了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人文古树是一件活生生的文物,理应得到保护。《树梢上的中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看见了中华民族勇敢、顽强、识大体、顾大局、互相帮助、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同一化人群形象,目睹了民族团结、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人文森林建构要对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加以叙述,强化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强化公民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形成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克时艰。深入挖掘人文古树背后的历史,有助于激发全体国民的爱国心,强化国家认同意识。

(三)对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森林具有三种效益:能产出木材、食物、能源,具有经济效益;能调节气候、纯净空气、涵蓄水源、降低温室效应、防止沙漠化,具有生态效益;能提供提供人们旅游休憩、娱乐疗养的场所以及教学、科研、文艺等采集和创作基地,具有社会效益。

古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超其经济效益。人文森林建构不仅仅是号召大家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形成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与壮美,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在空间维度上增加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更为重要的是,人文森林建构有助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伟大飞跃背后的人文故事,在时间维度上让国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不忘历史、牢记使命。

(四)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最持久的情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需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7]。

人文古树应由国家林业、文化、旅游、文明委等多家部门连同地方政府联合挂牌,提高人们保护古树的文化自觉性。对那些曾经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林区、林地进行文化层面上的保护和开发,将其劈为“国家人文森林公园”,比如“井冈山国家人文森林公园”“毛泽东故里国家人文森林公园”等[4]。“国家人文森林公园”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保住绿水青山,更重要的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开发红色旅游,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号召中华民族不忘历史、勇于奋进、敢于担当。“国家人文森林公园”的建立有助于强化公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尊严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匹夫有责。

三、结束语

《树梢上的中国》通过政治散文创作,挖掘人文古树身上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建构人与森林和谐共处的文化关系。全书描写了22 棵刚正不阿、舍身济世、充满正能量、并能与人类进行心灵对话的人文古树。每棵古树都是一部绿色的爱国主义史书,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斗争史与奋进史,跳出了“为写林而写林”的传统研究模式。每棵古树具有历史沉淀,深入挖掘每棵古树背后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融入了爱国主义情怀,寄托了民族复兴的抱负。人文古树的顽强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文古树在该书中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化身。

国家认同思想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治久安与伟大复兴。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研究《树梢上的中国》,发现该书具有政治意识、爱国意识、大局意识。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同,对民族团结、军民鱼水情的认同,对保护生态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认同,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同,中华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宽松政治环境中,能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

猜你喜欢

梁衡树梢古树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古树》
松鼠如何在树梢间奔跑
家乡的古树
怎么办
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
看,风吹过树梢
梁衡:树梢上的中国
幸福三重揍
古树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