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取得的经验与成效
2020-12-17徐丽梅
徐丽梅
(宁洱县移民局,云南宁洱665199)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最有效途径,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举措。宁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共有贫困镇1 个、贫困村3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13 户15034 人,分布在全县9 个乡(镇)85 个行政村922 个村民小组。为解决好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问题,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思路和“立体种养、错位发展”的模式,确保实现“四个一”增收途径,宁洱县探索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实现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通过发展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成效显著,为全县脱贫攻坚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基本情况
1.1 创新实施“311”产业扶贫政策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的做法”的要求,2016 年,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311”产业扶持政策,即: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龙头企业,按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人均3000 元标准给予企业扶持;对组织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专业合作社,按脱贫人口人均1000 元予以补助;对产业脱贫的农户给予人均1000 元实物补助。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提供户均不超过5 万元的3 年期政府小额贴息贷款,兑现龙头企业扶持资金3100 万元、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713.76 万元、脱贫人口实物补助折合资金821.6 万元,带动8216 人脱贫,实现了企业做大、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和集体经济增强的目的。
1.2 巩固提升了“311”产业扶贫政策
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股民分红利”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进一步优化“311”产业扶持政策,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县级财政共安排资产收益金1358 万元,各乡(镇)安排入股给74 家资产收益扶贫的实施主体,其中:龙头企业9 家、村级专业合作社41 家、家庭农场2 户、能人大户22 户。实现年分红164.82 万元,受益1424 户4258 人。通过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发展产业、土地流转、劳动就业、素质提升等方式,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的难题,降低农户生产风险;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户脱贫致富。
1.3 围绕贫困群众实现“四个一”目标
即:人均 666.7 m2中长期产业(666.7 m2茶叶、咖啡、其他木本油料果),人均1 项短平快产业(666.7 m2烤烟或食用菌或蔬菜或生物药材或一群畜禽),人均1份股金分红或户均享受1 项产业资金扶持,户均1 个劳动力输出或1 项技能培训。大力实施茶叶、咖啡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核桃、澳洲坚果、晚熟芒果、香橼、甜棕、魔芋、生物药材等中长期产业,抓实烤烟、食用菌、蔬菜、畜禽养殖等短期产业。通过实施“四个一”产业政策,补助全县红蓝卡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人均1000 元,受惠 1360 户 4117 人。2017 年参与带动红卡户、蓝卡户发展产业实现当年脱贫的村级专业合作社83 家,实现当年脱贫815 户2650 人,兑付83 家村级专业合作社综合管理费81.5 万元。实现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赢”。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成立了县、乡(镇)、村3 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县处级领导包乡(镇)、乡科级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长效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狠抓落实。县处级挂包领导承担领导责任,搞好产业调研,加强督查,搞好上下联络协调工作;乡科级领导承担主要责任,对辖区的产业脱贫工作负总责,亲自抓;挂包干部承担直接责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谋划产业布局,落实产业“四个一”全覆盖;村“两委”班子成员承担落实责任,在县、乡(镇)及挂包单位的支持配合下,结合实际,认真做好产业脱贫各项工作,组织协调建档立卡户落实产业,带领广大农户发展实体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创收村级集体经济。
2.2 整合项目、加大投入
脱贫攻坚以来,整合产业项目资金9399.4 万元,其中,整合“311”产业扶持资金5998 万元;产业贴息资金580 万元;整合中央、省、市、县扶贫开发项目资金2821.4 万元,其中2016 年土鸡养殖项目资金400万元、2016 年烤房建设项目资金700 万元、2016 年茯苓种植项目资金64 万元、2017 年财政涉农资金770.7万元、2017 年上海援建产业项目发展资金886.7 万元。同时,为进一步助推产业脱贫工作,县扶贫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县邮政储蓄银行整合产业贴息贷款5800 万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
2.3 强化布局、落实产业
围绕全县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以发展烤烟、食用菌、畜禽养殖、冬农蔬菜等短期产业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实施茶叶、咖啡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核桃、澳洲坚果、中药材、观光农业等中长期产业;加快发展魔芋、香橼、晚熟芒果、甜棕、生物药材等新兴产业;落实各乡(镇)与产业资产收益实施主体及建档立卡户之间的合作协议,完善建档立卡户资产收益明白卡;协调落实户均1 个劳动力输出或1 项技能培训,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2.4 突出特色、打造示范
明确宁洱镇、磨黑镇、同心镇、德化镇、勐先镇为县级产业脱贫种养殖示范点,德安乡、梅子镇、普义乡、黎明乡为乡(镇)级产业脱贫种养殖示范点。每个乡(镇)明确1 个种植业示范点、1 个养殖业示范点。重点打造磨黑镇把边村热区优质产品开发协会在勐先镇和平村大坟山油辣种植基地,充分发挥协会自身市场资源优势,按照“协会+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油辣种植23.67 hm2,人均扶持种植油辣0.067 hm2,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00 hm2。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科学技能低,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协会按照“四个统一”标准加强一条龙服务,即: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销售。2016 年协会签订油辣种植收购合同94 份,最高收购价达25 元/kg。通过协会扶持带动,参与油辣种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4 户226人实现销售收入128 万元,产值8.4 万元/hm2,实现人均收入5600 元,达到脱贫目标。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实现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培育了新兴高原特色产业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引进龙头企业及合作社通过加强技术培训、物资扶持、产品回收等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传统产业2580 hm2,其中茶叶提质增效806.67 hm2、咖啡提质增效900 hm2,核桃提质增效313.33 hm2、澳洲坚果种植560 hm2;发展短期产业(种植业)1529 hm2,其中烤烟741.67 hm2、小雀辣70.67 hm2、蔬菜100 hm2、豆类 110 hm2、黄心红薯106.67 hm2、茯苓种植66.67 hm2、冬农开发333.33 hm2、养殖肥猪2.8 万余头、养殖土鸡23 余万羽;培育新兴高原特色农业1126.67 hm2,其中晚熟芒果460 hm2、香橼133.33 hm2、甜棕446.67 hm2、魔芋33.33 hm2、滇黄精 33.33 hm2、冬桃 20 hm2。
3.2 开展资产收益分红,创新了产业发展模式
(1)鼓励、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自有资产投资入股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资产收益分红。脱贫攻坚以来,共有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等8 家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建档立卡贫困户邮储银行产业贴息贷款入股分红,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目前,共有254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邮储银行产业贴息贷款资金1270 万元,按年分红标准不低于投资金额的6%连续分红3 年,分红金额263.4 万元。目前,8 家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兑现254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资金76.2 万元,户均收益3000 元。
(2)县级财政筹措资产收益金对红、蓝卡户进行为期4 年的产业扶持,乡(镇)负责统筹安排资产收益金入股经营主体实施分红。2017 年,县级财政共安排资产收益金1358 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年均分红162.96 万元。其中,涉及红卡户393 户993 人,享受资产收益金378.5 万元,实现年分红45.42 万元,人均每年收益457 元;涉及蓝卡户1031 户3265 人,享受资产收益金979.5 万元,实现年分红117.54 万元,人均年收益360 元。
4 存在的问题
4.1 产业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发展差距大
脱贫攻坚以来,宁洱县产业发展布局与全县茶叶、咖啡、林业等传统主导产业不同步,传统主导产业在支撑群众长期持续增收方面遇到发展瓶颈,茶叶、咖啡等产业的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无论是规模、产业结构,还是发展质量,与省内外发展得好的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提质增效潜力大。
4.2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相对较少、财税贡献率低。
4.3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能力较弱
合作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作用发挥仍不够明显,在资金运作、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和发展模式上都有待进一步增强。
5 下一步工作举措
5.1 抓实传统主导产业
加大茶叶、咖啡等传统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力度。通过创新供给、提升质量,加快产业升级,解决目前全县茶叶、咖啡等产业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问题。坚持“生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有机建设,尽快建设形成一批稳定的优质加工原料基地。鼓励推进企业、专业合作社做好茶园、咖啡园有机标准化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和生态绿色防控工作,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做好传统群体大叶种低产低效茶园的生态留养建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
5.2 培育新兴特色农业产业
以宁洱镇、磨黑镇、同心镇、梅子镇、德安乡等交通便利的乡(镇)为片区,合理科学布局,通过集成技术、整合项目、增加投入、连片推进,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魔芋、晚熟芒果等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形成以蔬菜、特色水果等农产品为主的种植商品基地,推进新兴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5.3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市场、品牌、科技、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全面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引导并规范境内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产生的所有财务结算均在宁洱县进行,突出企业对地方的财税贡献,切实将企业发展成为境内主要龙头支撑企业,并在项目扶持、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收奖励、土地政策等各个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5.4 发展壮大村集体实体经济
一是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模式,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发展壮大85 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鼓励村级专业合作社创办实体经济,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