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马铃薯生产形势与发展对策
2020-12-17杨忠庆陈吉祥罗余梅王勋芳何德琴
杨忠庆,陈吉祥,罗余梅,王勋芳,何德琴
(1.彝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彝良657600,2.彝良县植保植检站,云南彝良657600)
马铃薯性喜冷凉,喜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富含有机质、微酸性(pH 值5.5~6)的砂壤土。空气湿度60%~80%,气温17~20 ℃时适宜块茎生长,当地温高于25 ℃时块茎停止生长[1]。茎叶生长适温15~25 ℃,超过35 ℃时停止生长。彝良县具有发展马铃薯生产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发展马铃薯生产是促进山区群众增收与脱贫的需要,是改善群众膳食结构与保障营养的需要,更是人民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 生产现状
1.1 种植范围较广泛,品种退化较突出
马铃薯是彝良县第二大作物,常年种植约100 km2,其中春马铃薯约93 km2,约占全年粮作的24%,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8%。当前的主栽品种是威芋3 号和会-2 号,2 个品种的种植年限都在20 年以上,主要缺点是种薯带病毒重、退化明显,同时较感晚疫病,优点是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尤其是威芋3 号品质较好。近年来,相继引进了青薯9 号、云薯401、云薯 505、云薯 107、云薯 105、云薯 303、云薯 305 等品种,其中表现不错的有青薯9 号、云薯505、云薯401,有望扩大种植面积。
1.2 立地条件差异大
马铃薯在全县各乡(镇)都有种植,但由于地形地貌变化,气候与土质差异较大,除个别小范围由于土质粘重或含水偏大不适宜种植外,大部分区域产出的品质均较好,尤其是树林乡、奎香乡、龙街乡、海子镇和龙安镇的半山以上区域产出的春薯品质最好,而冬薯则以南部干热河谷区为好,适口性总体优于外来产品。
1.3 栽培管理跟不上
在用种方面,选种、留种比较随意,未经精挑细选,混杂病较突出,几乎不进行种薯处理,种薯带病情况突出,给后期病害发生带来隐患。同时,由于受适口性与产量等原因的影响,加工型品种偏少。
在种植方式上,有散种、等行距单垄和大小行双垄种植3 种方式,其中以等行距单垄种植较普遍,以大小行双垄种植较科学。在种植节令上,有冬种、春种、秋种3 种方式,其中以春种为最多。
在田间管理上,相对较粗放,栽种深浅不一,垄高普遍不足,一般只中耕1 次,且往往偏晚,不仅种植深度不够,培土厚度也不够,往往导致结薯偏少,绿薯偏多。
在病虫防控上,仅有部分农户防治1~2 次,多数不进行防治,且把握时令不够准确,喷雾质量也偏低,覆盖度不够,效果很不理想。当前主要病虫有晚疫病、早疫病、疮痂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瓢虫等,其中晚疫病为头等病害,其常年发生,危害突出。
1.4 生产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彝良县境内没有马铃薯的加工厂,产品主要靠内销,菜用与饲用兼半,无固定的批发市场;外销主要靠商贩以原粮销往成都、重庆、深圳等地,缺乏稳定的外销商户及渠道,市场行情受外地生产情况的影响较大。
2 影响因素
2.1 制约因素
2.1.1 种植技术落后
一是散种方式依然存在,单行垄作偏多,双行垄作比重明显不足;二是起垄高度不够,播种深度或盖种厚度不足;三是株行距把握不够准确,密度不足,一般只有3.3 万塘/hm2左右;四是用肥不足,有机肥偏少,多数不足15 t/hm2,氮、磷、钾肥配合不尽合理,甚至相当部分只施氮肥和磷肥,钾肥或缺或不足;五是管理粗放,基本不追肥,多数只培土1 次;六是种性退化严重,现有当家品种不仅感染病毒病严重,对晚疫病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也常年较重,生产风险较大,急需寻求突破。
2.1.2 群众认识不足
在品种选择上,商品意识不强,受传统消费观念与单一市销渠道因素的影响,群众考虑适口性与产量双重因素的偏多,考虑加工性与商品销售因素的偏少,以致加工型品种数量偏少。
在生产管理上,科技意识不足,受外销因素与劳动力成本的影响,不愿意扩大规模的思想也普遍存在,导致生产进步较慢。同时,相当部分群众在对生产技术的认识上,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重,接受新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1.3 劳动力较缺乏
受劳务经济思想的影响,几乎把外出务工作为改善家庭经济的唯一渠道,务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由于劳动强度与收益的反差,从思想上就很不情愿把劳力投在农业生产上,因而导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较缺。
2.1.4 基建设施滞后
道路方面,村村通、社社通路网已基本建成,但是机耕道路覆盖不够,同时,小型农用机械拥有量也少,耕地主要靠牛犁,物资进出运输均主要靠人背马驮,劳动生产力水平偏低。
土地方面,马铃薯主产区在山区,耕地较分散,相当部分地块坡度较大,立地条件差异大,不便于统一管理。
水利方面,种植地块大多为坡地,基本无灌溉设施,抗灾能力弱,总体属于雨养农业,靠天灌溉的状况。遇春旱突出年份,往往出苗较差。
2.1.5 病虫害发生突出
马铃薯病虫害常年发生140 km2次以上,年损失鲜薯4 万t 左右,约占总产的25%左右,部分较重的达35%以上,对生产影响比较大。
2.2 有利因素
2.2.1 自然资源适宜种植
自然气候方面:境内自然气候条件较适合马铃薯生长。一是光照充足,全县年日照时数为1400 h,日照百分率为32%,完全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二是气温适易,年平均温度12~17 ℃,有效积温达5400 ℃,无霜期达280 d,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除少数高山区外,基本上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三是雨热同期,降雨量相对充沛,年平均降雨量780~1100 mm,且主要集中在5-9 月,3-4 月降雨量50~100 mm,正常年份,自然降水完全可满足于马铃薯生长的需水要求,不仅广泛适合春种,适于秋种与冬种的区域也不小。
土地资源方面:根据普查资料,从土壤质地上看,彝良县多数土壤属中性至微酸性,过粘、过酸、过碱类型土壤较少,砂壤、粘壤土偏多,绝大部分土地都很适合马铃薯生长。从地域上看,彝良县有耕地约530 km2,当前马铃薯种植面积不足140 km2,发展生产具有丰富的土地空间。
交通运输方面:彝良县地处滇东北高原东部,云贵川三省交汇地带,交通便捷,无论是外运四川、重庆,或是就近供应城郊街市均比较有利。
2.2.2 市场需求拉动发展
近几年,随着群众消费观念改变,多数农民正逐步将粮食栽培向经济作物栽培转型,加之政府重视,尤其加大了对马铃薯生产的扶持力度,农业部门也根据农民需要,提供脱毒种薯及种植技术培训,促使马铃薯生产迅速发展。相对玉米、水稻生产,马铃薯比较效益明显较高,市场需求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必然拉动马铃薯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2.3 脱贫助力扩大生产
为了加快种薯更替速度,提高单产,加快脱贫步伐,2018 年政府整合产业扶贫和产粮资金2000 余万元,建立了1733 hm2的马铃薯种薯繁殖基地,扩繁了云薯401、青薯9 号、云薯105、云薯107 等品种供县内互换使用,丰富了品种,改善了群众对新种薯的需求;马铃薯是一种多用途作物,它不仅是山区养殖业的主要饲料来源,也是山区种植业产值相对较高的作物,政府及农业部门都将其生产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来抓。总之,马铃薯助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也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
3 发展前景
3.1 发展趋势
在种植业中,马铃薯种植是生产效益相对较高而耕作较简单的一种作物,彝良县已有几个示范新品种,如云薯401、青薯9 号等,一般生产水平下单产均可近37.5 t/hm2,产值近6 万元/hm2。随着品种多样化的发展、利益驱动与科技进步,马铃薯生产将呈现面积与单产双发展的趋势。
3.1.1 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预计未来5 年内,马铃薯种植规模将达到167 km2左右,约占全年大小春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8%,比当前增加12 个百分点。由于反季马铃薯在东南亚国家价格较高,市场常年平均价比中国马铃薯收购价高3~5 倍;国内北方地区对反季马铃薯的需求也较大,市场价格也是应季的2 倍以上。再加上彝良县适宜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广、气候宜,因此彝良县正逐步加大冬季马铃薯栽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冬马铃薯,充分利用时间差、季节弥补市场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1.2 市场需求逐步上升
县内市场:彝良县本地人民对马铃薯非常喜爱,另外县城常住人口(2019 年近8.2 万)的快速增长也促使马铃薯需求增大。近几年价格虽有波动,但市场价基本稳定在2.0 元/kg 以上,尤其本地品种价格有时达到4.0 元/kg。随着加工业与养殖业的发展,以及新型优质品种的加入、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马铃薯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市场需求刺激农民内在需要,因而将会呈现供应与需求同步增长的情况。
县外市场:马铃薯产业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东南亚已成为云南出口马铃薯的一个重要国际市场。东盟市场需求旺盛,可成为马铃薯种薯市场、鲜薯市场、加工原料薯产品市场。
3.2 发展对策
在种薯方面,重点要做的是选用抗病毒力强的品种,防止退化,同时建立健全良繁体系和良种更替制度,把良种和防毒保种措施结合起来,良种良法促进持续发展;在组织化方面,主要应该做的是加强技术培训与技术示范、改善生产条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龙头企业,合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3.2.1 建立留种基地,选用抗病品种
良种对增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选种应注重高产性、优质性与熟性的结合。一是保护利用本地现有良种,如菜用或本地市场商品生产为主的,可选威芋3 号,饲用为主的可选会-2 号、云薯401、云薯505、青薯9 号,淀粉加工的可选择云薯401、丽薯6 号和中甸红;二是选择健壮薯块做种,淘汰薯皮龟裂、畸形、尖头、皮色暗淡、芽眼凸出,有病斑、受冻老化、变形的薯块;三是从相对高寒之地引种,如县内矮山河谷区可到树林乡、奎香乡等高寒山区引种,县外可到昭通林边、鲁甸大山包、贵州威宁的高坎子等地引种;四是建立留种基地,实行秋播留种。
3.2.2 改进栽种方式,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行双行垄作,一般要求起垄高度不低于25 cm,种位不低于沟底。二是适时提早播种,要求当10 cm 土温达6~8 ℃时即可播种,播种越迟,产量越低。三是实施平衡施肥,坚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前促、中控、后保,重施 K 肥和 N、P、K 配合施用的原则。播种时,重施基肥,施用农家肥22.5 t/hm2以上;团棵期,及早追肥,结合中耕追尿素75~120 kg/hm2。四是加强中耕管理,及时薅锄培土提苗。五是加强病虫防控,减轻病毒扩繁积累。如:针对晚疫病,应于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喷防,随后根据天气情况,隔7~10 d 喷 1 次,连喷 2~3 次[2]。通过积极防控,减少昆虫传毒,保障马铃薯生长健康,对减轻病毒积累有良好效果。六是适时择晴刨收,防鼠降温通风储藏。
3.2.3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栽培水平
农民是农业推广的主体,是农业科技的最终接受者和采用者。
沟通方面,要给农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便于开展工作;与农民做知心朋友,拉近彼此距离;通过实验示范样板,要让农民对推广的新科技感兴趣;寻找当地的马铃薯种植大户,将其培养成科技推广的领头羊。
培训方面,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推广机构应在组织结构上为职工参加培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对示范户的培训,采取现场培训、田间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田间管理与综合防控能力,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对农民的培训,采取技校培训、成果展示和方法示范、服务咨询和现场会等方法,将相关知识和配套技能逐项传授给农民,提高他们的认识和生产素质。
3.2.4 加强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在村村通、社社通的基础上,加强机耕路建设,扩大其覆盖度,最大限度的减轻物资进出的劳动强度,扩大机耕面积并示范推广起垄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3.2.5 培育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发展
引进和培养加工企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金投入,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和农场主。通过创新经营机制,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利用“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增加外销与扩大内需相结合,促进销售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