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蚜茧蜂繁育过程中烟株主要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2020-12-17张志忠
张志忠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红塔区653100)
烟蚜[M.persicae(Sulzer)]又名桃蚜,是中国各烟区烟草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频率高、危害重,能使受害烟株叶片卷缩、变小,叶绿素缺失,影响烟叶品质,同时烟蚜还是烟草上多种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1~5]。在烟草农业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对烟叶进行烟蚜防治,仍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措施之一,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加重烟叶生产中的“3R”问题,而且还会导致烟蚜产生抗药性,使得烟叶生产中的烟蚜防治越来越困难[6]。
近年来,生物防治已成为一种主导,其中以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较为成熟[7~8]。目前人工繁育的烟蚜茧蜂的寄主大多采用烟蚜,烟蚜的寄主植物主要采用烟株,饲养过程中对各级寄主繁育不利的病虫害频频发生,严重制约着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9]。烟蚜茧蜂饲养过程中,主要的病害有病毒病(普通花叶病、番茄斑萎病毒病)、白粉病、黑胫病、根黑腐病、蚜霉病等,主要虫害为烟蓟马、斑潜蝇、烟草盲蝽、斜纹夜蛾、食蚜蝇、重寄生蜂等[10]。本文重点介绍物理方法、化学农药、生物农药防治等在烟蚜茧蜂繁育过程中主要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以期提高烟蚜茧蜂的产量、探索多种烟蚜茧蜂繁育过程中综合防治手段和方式,为烟叶安全、无农药残留提供参考。
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包括最原始、最简单的徒手捕杀或清除。重寄生蜂是限制烟蚜茧蜂规模化繁育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接种时严格杜绝重寄生蜂;管理中随手关闭防虫网和尼龙门;尽量缩短繁育周期;及时清除病害烟株及棚内外四周杂草等[11]。目前对烟蚜茧蜂繁育过程中主要的害虫防控手段是繁育区配置防虫网。李学卫等[9]研究发现,70 目的防虫网较适合烟蚜茧蜂繁育过程中白粉病和烟蓟马、斑潜蝇、烟草盲蝽、斜纹夜蛾、食蚜蝇、重寄生蜂的防控,且配置70 目的防虫网的烟蚜茧蜂繁育数量最高。
2 化学防治
2.1 主要虫害化学防治
近年来,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在烟草虫害中的防治应用最多,且效果较理想。孙志娟[12]研究了8 种常用杀虫剂对烟蚜茧蜂的影响,其中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对烟蚜茧蜂成蜂有明显的毒力,吡虫啉和噻虫嗪显著阻碍僵蚜的羽化,这3 种杀虫剂处理僵蚜后还能导致成蜂双翅畸形,而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处理烟蚜茧蜂成蜂1 h 后,致死率在0%~5.56%,因此在保证能有效控制虫害的同时,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
2.2 白粉病的化学防治
三唑酮、多菌灵、嘧菌酯是白粉病防治常选药。李学卫等[9]研究了这3 种农药对白粉病的防治及对烟蚜茧蜂的影响。结果发现,三唑酮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92.0%,但对烟蚜茧蜂的致死率高达17.7%;多菌灵、嘧菌酯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但25%嘧菌酯对烟蚜茧蜂的影响最小,致死率仅为4.3%,并且嘧菌酯高效、广谱,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因此在烟蚜茧蜂繁育过程中防治白粉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嘧菌酯。
2.3 病毒病的化学防治
目前烟蚜茧蜂繁育中常用于防治病毒病且药效较好的化学农药为病毒特,其主要成分是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它可以有效阻碍病毒的复制,农药成分中的Cu2+能有效抑制多种菌类引起的病毒病,从而有效防治多种作物的病毒病,但其对烟蚜茧蜂具有较高的致死率[9],不适宜在烟蚜茧蜂过程中对病毒病的控制。
2.4 蚜霉病的化学防治
烟蚜茧蜂规模化繁育是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关键环节,由于大部分烟区冬、春季白天繁蜂棚内温湿度较大,较适于蚜霉病病原菌——蚜虫枝孢霉的生长繁殖,容易造成棚内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成为高效繁蜂的制约因素[13~14]。目前对蚜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多抗霉素、烯唑醇等,它们对蚜霉病的防治效果在72.8%~96.2%,据有关报道发现,这几类常规的蚜霉病防治药剂对烟蚜茧蜂均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9]。
2.5 黑胫病、根黑腐病的化学防治
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是烟草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土传病害。近年来,由于烟草生产中连作年限不断增加,连作面积逐渐扩大,加重了2 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目前常用于防治2 种病害的化学药剂有甲霜灵、甲霜灵·锰锌、霜霉威、烯酰吗啉、代森锌等[15~16]。赵旭辉等[17]研究发现,移栽时用 58%甲霜灵·锰锌700倍液灌根,移栽后5~8 d 使用72%农用链霉素600 倍液灌根,移栽后15~20 d 用58%甲霜灵·锰锌700 倍液灌根,移栽后25 d 用80% 氧化钙 20 倍液灌根,团棵期再用72%农用链霉素600 倍液灌根,可完全控制根黑腐病。黑胫病防治药剂中,以甲霜灵效果最佳,平均防效在80%以上,但甲霜灵对烟蚜茧蜂的毒性较强,致死率超过18.0%[9]。
3 生物防治
3.1 主要虫害生物防治
利用害虫致病性微生物、生物农药等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8]。目前在烟草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的生物类杀虫剂主要有阿维菌素类、多杀菌素类、苏云金芽孢杆菌等[18]。阿维菌素类药物是目前最为优良的一类高效广谱杀虫剂,被广泛地用于多种作物害虫的防控,但据相关报道证实,阿维菌素对烟蚜茧蜂均具有较强的触杀毒性和胃毒性[9,19]。6%乙基多杀菌素能有效防治烟蚜茧蜂生产中的蓟马、斑潜蝇、烟草盲蝽、斜纹夜蛾、食蚜蝇、重寄生蜂等害虫,且对烟蚜茧蜂的毒性较小。因此在烟蚜茧蜂发育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首选6%乙基杀菌素。
3.2 白粉病的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机理,开发新生物农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研究较多的为芽孢杆菌,芽孢杆菌能产生对致病菌或内源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芽孢杆菌产生的多种抗生素对白粉病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被广泛用于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白粉病的防治[20],但目前芽孢杆菌类生物农药对烟蚜茧蜂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3.3 病毒病的生物防治
氨基寡糖素因其有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在环境中易降解、对生态平衡无不良影响、使用量低、对作物安全等特性,而被广泛用于烟草病毒病的防控,并且其还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对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产生免疫和杀灭作用,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上病毒病的防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600~750 g/hm2的氨基寡糖素,3 次施药后病毒病的防效高达73.95%[21],并且该浓度的氨基寡糖素对烟蚜茧蜂的致死率仅为5.1%[9]。
3.4 蚜霉病的生物防治
目前国内蚜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较少,蚜霉病的生物防治主要集中在利用多抗霉素上。中国自主研发的多抗霉素多是金色链霉菌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它的杀菌谱较广,且具有较好的内吸性,能干扰多种菌体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同时还能抑制蚜虫枝孢霉孢子的产生。据相关报道[9]证实,3%的多抗霉素防治蚜霉病的防效高达79.2%,且对烟蚜茧蜂的毒性明显小于其他常规化学防治蚜霉病的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3.5 黑胫病、根黑腐病的生物防治
在烟草根茎类病害生物防治应用较多生物农药主要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木霉菌等,其中以荧光假单胞杆菌在烟蚜茧蜂饲养过程中防治2 种病害应用较为普遍[9],熊丽平[22]等将2 株荧光假单胞菌株的发酵菌悬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进行控病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 种芽孢杆菌对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均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防效在62.16%~77.86%,并且有关研究表明,6%荧光假单孢杆菌与多种化学农药混合使用,还能提高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的防控效果,烟蚜茧蜂饲养过程中,利用6%荧光假单孢杆菌、2%奈乙酸、25%甲霜灵混合剂对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进行防控,始发期黑胫病防效高达91.3%,高发期防效在60%以上;始发期根黑腐病防效高达97.3%,高发期防效接近85%,且混合药剂对烟蚜茧蜂毒性明显小于其他常规化学药剂[9]。
4 展望
虽然常规药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烟蚜茧蜂繁育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但这些农药均会对烟蚜茧蜂的繁育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致使高效且对烟蚜茧蜂致死率较低的防治药剂难以挑选,而且长期一味地使用化学农药还会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耐)药性,给防治增加诸多困难,因此在对烟蚜茧蜂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防控应首先摸清各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采取“防治结合,综合防控”的措施,在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不影响烟蚜茧蜂繁产量的同时,优先选择合适的防控措施,如:(1)在防治主要虫害时,可以选择70 目的尼龙网,同时使用6%乙基杀菌素+24%腈菌来预防白粉病的发生;(2)防治病毒病时优先选用2%氨基寡糖素800 倍液+0.3%过磷酸钙溶液,同时及时给烟株补充营养;(3)在防治白粉病时优先采用广谱性较强的25%嘧菌酯、多抗霉素,不仅能有效防治烟蚜茧蜂生产中蚜霉病,还能有效预防其他相关病害的发生;(4)防治烟草黑胫病、根黑腐病时,可以优先考虑混合药剂,利用6%荧光假单孢杆菌+2%奈乙酸+25%甲霜灵混合剂,既能有效防控黑胫病和根黑腐病,又能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并且复混药剂中的荧光假单胞杆菌还能预防其他细菌性、病毒性病害的发生,同时促进烟株的生长,为烟蚜的繁育提供优良寄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