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视域下的兽医学科科研转型探索

2020-12-17井汇源张艳董望孙彦婷曹素芳

中国畜禽种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科科研成果

井汇源 张艳 董望 孙彦婷 曹素芳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药学院 450046)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2019 年12 月“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发布,与《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与“北大仓行动”一起,唱响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三部曲[1]。“新农科”建设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2020 年2 月,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与《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两个重量级文件,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 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高校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2]。作为“新农科”建设的践行者,新进本科院校兽医学科在科研领域亟待转型升级。

1 “新农科”建设为涉农本科院校科研转型带来机遇

职业教育通过传授应用型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过突出的历史贡献,历来是我国农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 年高校扩招,本科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部分专科院校、行业特色院校纷纷扩招、合并、升本,更名成立新建本科院校。我国本科院校从1998 年的591 所增加到2018 年的1243 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702 所,占比达56.47%[3]。据统计,截至2019 年,我国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院校超过85 所,双一流高校17 所。

科研发展上,新建本科院校兽医学科科研定位模糊,多数沿用双一流高校模式,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SCI 论文作为科研考量。但相较于“双一流”高校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学术氛围,新建本科院校学术资源和硬件设备尚在建设当中,科研发展空间遭遇研究性大学挤压[4]。纯粹注重学术型的基础研究,丧失了畜牧兽医行业企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近年来,建立在“神经网络”“Python 编程”基础上,以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单细胞测序和CRISPR-cas 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兽医学科,进一步拉大新建本科院校与“双一流”高校的学术差距。

2019 年6 月,教育部发布《安吉共识》,在宏观层面提出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整合,举全国涉农高校之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3 个维度建立起未来发展的“坐标系”[5]。随后,“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相继推出,从操作层面确立了“新农科”体系下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科研定位。对接地方行业企业特色资源、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转型、错位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2020 年2 月,相关国家部委连续下发了2 个文件:《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6]。国外科研评价历来注重科研成果对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的影响,鼓励教师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科研评价方式的转变是大势所趋[7]。目前,地方涉农本科院校尚未出台相应政策。兽医学科是涉农本科院校的优势学科和核心学科,后SCI 时代,急需解决科研转型发展问题。因此,分析兽医学科的科研现状,探讨其学术发展的转型路径,有望为农林牧渔其他学科的科研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2 涉农本科院校兽医学科科研现状

新进本科院校短时间经历规模扩招和层次跃升,面临一线教师数量有限,科研经验缺乏,经费投入不够,硬件条件薄弱,团队建设滞后,科研成果转化少、效益低等问题。需要在资源投入过程中完成转型和积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1 缺乏足够时间投入科研

由于新进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本而来,兽医学科在原有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了宠物医学、中兽药、中兽药等新专业,学生数量、课程数量大幅增长,教师短缺,沦为承担大量课程的讲课机器[8]。其次,部分院校升本过程中经历院校合并过程,学校融合中运行两套甚至多套科研统计、财务报账体系和信息填报材料,教师面临种类繁多的信息统计和形形色色的数据采集;行政会议多如牛毛、督查检查交叉重复、评比考核防不胜防、论坛大赛目不暇接、项目指导形形色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老牌重点高校不同,新进本科院校尚未取得研究生招生资格,缺少硕士、博士作为科研工作助理,项目调研、申报、总结材料等需要亲力亲为,大量占用了青年教师的时间。

2.2 学科团队建设滞后

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原因,地方高校在课题立项、经费投入、政策支持、仪器设备等学术资源配置上相对较弱,大部分原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在硕士以下,科研意识淡薄,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与其他科研机构学术交流,尤其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少,科研活动一盘散沙。教师出于职称晋升目的做科研,职称晋升后不愿承担科研任务,缺乏学术水平高、项目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9]。学科负责人发挥作用不到位,名不副实。升本以后,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引进博士研究生充实科研队伍。刚毕业的博士在团队建设、科研管理、课题主持等方面经历缺乏。在进行科研活动时,有的延续读博期间的科研方向,有的没有稳定的科研方向,无头苍蝇,缺乏与当前工作单位学科优势的整合,很难形成合力,深入完成科研。

2.3 科研成果缺乏有效转化

新进本科院校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能否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转移到生产部门,促进产品研发,工艺改进,是体现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重要考量。当下,在青年教师博士化趋势下,引进的研究型大学博士毕业生未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与所属行业关系疏离,缺乏学术研讨和行业交流,低端重复科研,成果缺乏市场实用性和实际意义,无法服务生产。青年教师业内知名度不高,不利于与企业合作,研发转化率高的横向课题。新进教师面临入职后年度科研考核需要,加之现有职称评审机制以SCI 论文章、国家发明专利、规划教材数量为评价指标,教师被迫选择周期短、文章快的项目,研究成果不能服务企业,沦为闲置“科研垃圾”。

3 兽医学科科研转型路径

习总书记在2018 年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推动科研转型,应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负担,建立以青年教师为核心的应用型科研团队,促进成果转化,增强科研对社会服务的贡献度。

3.1 扩大教师队伍规模,健全分类发展体系

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科研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美国顶尖大学生师比低于5:1。只有确保教师的数量优势,减轻教学负担,才能保障科研上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完善技术职务分类管理是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前提,将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按照教学型和科研型来划分,引导部分教师通过接受师范理论培训、教学实习训练、积累教学经验,转向教学型,另一部分教师补充到科研一线,成为科研型。逐渐分离行政岗位、专业教师岗位,使各岗位各司其职,精简文件和会议,避免学校行政工作过多占用青年教师科研时间,专注科研是丰厚科研产出的保障。

3.2 凝练学科方向,凝聚高质量学术研究团队

2018~2019 年的非洲猪瘟事件让动物疫病防控受到普遍关注,也启示预防兽医学科科研人员,要优化整合现有学科结构,提前做好技术研发和产品储备,才能应对其他尚未流行的动物疫病。在顶层设计层面,通过组建多个应用型科研团队,建立动物病原分离研发方向、核酸检测试剂和技术研发方向、免疫原性蛋白筛选和血清抗体检测研发方向、基因工程疫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研发方向等。根据学历层级结构,每个研发方向由1 名教授或学科带头人发挥科研引领作用,2~3 名科研背景相近的博士、硕士青年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和一定数量的本科生组成。团队内和团队间协作,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把一盘散沙聚成一团合力,形成科研链条。阻止热衷于职称、头衔而对科研缺乏热情的人进入科研团队,激发科研活力,促进良性循环。

3.3 创新科研模式,完善高效率成果转化机制

社会服务是地方院校的重要职能。新进本科院校科研转型,应以应用性开发为核心,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新农科建设提出优质师资培育行动,要求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切实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新技术。通过转变科研观,针对性研发企业需求的产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当下动物源性食品的药物残留受到普遍关注,以抗生素为代表的部分兽药,在动物体内残留,会导致动物性产品安全和品质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农业农村部也发文要求2020 年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关注兽药企业的转型诉求,开发新型中医药替代抗菌药物,设计学生毕业论文实验选题,通过推动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研发,一方面为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企业转型提供解决方案,系统减少抗生素在饲料中的滥用;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山区中草药种植、生产加工产业链的构建,探索推广“中草药+绿色动物性食品生产”行动,服务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4 结束语

涉农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学术研究关乎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潜力。新农科建设既为新进本科院校带来挑战,也创造了二次转型发展的机遇。地方涉农高校通过破除论文“SCI 至上”理念,树立正确科研导向,建立良好学术氛围;通过完善科研奖励制度,赋予学科团队更多科研自主权,激发科研热情;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科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