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医学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0-12-17林波
林 波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5)
医学是人文、仁术,也是科学、技术,人文和技术是推动医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严谨的科学态度、高精尖的医疗技术和温馨的人文关怀是一名优秀医生必备的素质。在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当前,全社会都在倡导工匠精神,呼唤人文价值的回归,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用医学人文引领和改善医疗行业的生态环境,工匠精神成为医疗领域备受推崇的新主题。
1 工匠精神融入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工匠精神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吃苦耐劳和劳模精神等传统美德一脉相承,也是当下社会的主要价值追求。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其体现在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善始善终、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以及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校作为知识探究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基于医学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敬业守责等精神与医生“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的基本素质高度一致。医学是呵护生命的科学,医生比任何行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唐朝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医学典籍《大医精诚》中论述了医德的两个要素:一为精,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医者必须有精湛的医术;二为“诚”,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怀和高尚的品德修养,这也与当前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内核不谋而合。工匠精神即为一种精诚精神,“匠”在某种程度上有“平庸板滞”之意,而医学所需的正是这种坚韧与执着的“板滞”[2]。整体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包含了爱岗敬业的“匠心”、精益求精的“匠术”以及乐于奉献的“匠魂”,医学生教育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拥有内在统一性与高度契合性。其次,基于传承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的传承精髓为“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其既注重技艺的传授,更需要传递耐心、坚持、专注的精神。这种精神传承的理念,与医学师承教育同样高度契合。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政府与公众对医疗领域的期望值日趋提升,医疗领域已变成高付出、高风险、高标准与高期望的行业,同时,市场经济浪潮带来了医疗体系市场化、商业化,过度医疗和消费数见不鲜,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升教育刻不容缓。当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与各类违背医德的案例,都直接体现出医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紧迫性。这也凸显了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紧迫性,唯有在医学生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内核,才可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继而向医疗领域输送才德兼备的医疗人才,从根本上去除当前医疗行业乱象。
2 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代具象表征
随着医学领域的进步发展,医学生工匠精神也展现出现代的价值意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精于工
从专业精神来看,医学生的“工匠精神”体现为孜孜不倦的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精神,具体表现为:在医学临床实践中尊重医学规律与客观事实,在操作规范指导下开展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杜绝差错事故。同时,在医疗工作中做到力求深究,下苦功钻研医术,学习医学新知识,反复演练医疗实践技能,不断追求精确医疗、精准医疗。如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匡卫平为提升缝合神经的技术,手剥生鸡蛋缝合煮熟的面条;有的护士为了静脉穿刺技术的精准,利用萝卜丝反复操练,力求一次成功。这些都是医学专业“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3]。
2.2 匠于心
从职业精神来看,医学生工匠精神主要是对“德艺双馨”的医学素养追求,也是“匠者仁心”的价值体现,即“仁”与“爱”的高度融合。医生不只是技艺的锤炼,更是道德的修行,医生治病救人,需建立在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仁”的思想境界上。对医者而言,治病救人、患者的切身利益始终处于首位,这也是由医学职业本身所决定的,是医者责任心、正直品质的必然要求。应秉承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的价值观念,爱岗敬业,勤于业务,用耐心、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用事业心与责任感满足患者需求。具体表现在将医生行业作为一种“志向”而非职业,基于内心深处出发的“干一行、爱一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体现在对患者生命健康、需求权利、人格尊严的关照,给予患者从身心健康、保健养生、生命质量等多维度的人文关怀。从本质上来看,其核心就是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4]。其内核在于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医学生家国情怀,这也是医生工匠精神最具象的表现。
2.3 敢于先
现代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但绝非囿于行业技术的发挥,同样需要技术变革与创新应用,也即“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基于医学领域来看,谈论工匠精神,也绝不应止步于技术发挥,而应去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固有认知,敢于突破,依据医学科学发展进行开拓创新,实现医学进步与发展。如当前的纳米诊疗、网络诊疗、人工AR诊疗等新技术与新方法,皆为敢于试错、创新的案例。
3 工匠精神融入医学生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职业信仰迷茫
因医患关系长期紧张,以及医疗行业环境与社会舆论导向问题,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存在了解偏差,无法将自身性格、兴趣同专业相匹配,缺乏远大理想的引导,进而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逐渐失去职业信仰。就现状来看,医学生选取医学专业,多为被医生行业的高薪所吸引,更有部分医学生因遵循长辈意愿选取医学专业,并非出于自身兴趣,许多医学生职业理想不明确,存在价值理性模糊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投资、高风险成为现代医疗行业的显著特征,同时,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发,这对医学生心理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部分医学生对从医前景迷茫[5]。
3.2 医德教育缺失
当前医患矛盾日益增多,凸显了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培养的重要性,健全医德教育显得尤为紧迫。但就医学生教育的现状来看,医德意识淡化,对医德教育厌倦,敬业精神与责任感不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欠缺,人文教育课程无论在课时、学分等多方面都与专业课程相差甚远,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重专业、轻人文,重应用、轻精神,导致医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一定程度上忽视职业态度、职业素养与职业品质的培育。同时,医德教育难以有效指导医学生所面临的医学实践与医德实践困惑,再加上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医学生对医德教育产生厌倦情绪[6]。整体来看,虽然医德教育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囿于教学资源匮乏等因素,医德教育难以摆脱流于形式的困境。
3.3 教学模式滞后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产业化、商业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医生职业素养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对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医学院校多开设了医学生职业教育选修课程,但存在课时较少、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延续性等问题。同时,当前医学生德育方式较为落后,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居高临下的职业道德说教与评价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导致收效甚微。
4 工匠精神融入医学生教育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需要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医者也应成为工匠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医学院校要立足实际,深刻把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用工匠精神培养守卫健康、服务人民的大国医工。
4.1 铸“匠魂”
医者必须要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初心使命,也要有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信念理想。首先,教学实践中,需结合工匠精神内涵,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为其铸造“匠魂”。如将“大体老师告别仪式”、“感恩大体老师”等作为必修课,将立德树人与工匠无私的奉献品质相融合,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态度。其次,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中做到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发展相结合、道德品质教育与优秀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相结合、“医者仁心”价值观念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融合。教学实践中,应当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讲授医者道德和精神传统,如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执着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使这家老药店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衰。通过医学伦理学观点分析医学领域社会热点问题、医患沟通问题,传承医学大家“探求至精至微之医理,掌握至纯至熟之医术”的钻研精神、奉献精神。此外,以德技并修为出发点,内化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7]。具体可以“校园模拟招聘会”、“志愿服务进医院”、“南丁格尔实践行动”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引导医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社会、奉献社会,使其在实践中感悟医者的仁爱与责任,内化“精”、“诚”的工匠精神,激发职业理想。
4.2 炼“匠术”
医者的工匠精神体现在精益求精的专业维度,医学生教育也应采取多重手段,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打磨提升专业技能,炼造“匠术”。首先,变“理实一体化”为“做学同步”,突出实践导向。通过做学同步,引导学生在一线导师的亲身示范下,在真实的工作环氛围中进行实战演练,继而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积累职业所需的素养与态度。其次,构建双师型现代学徒制医学生培养模式,医学生的专业学习既要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也要依赖于高校与医院的协同培育。高校聘用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为校外导师,丰富校院合作内涵与模式,推动医教融合,促进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与医疗领域实际需求无缝吻合[8]。此外,以赛促教。积极组织临床、中医、康复诊疗、针灸等医学技能比赛,将比赛参与情况与大赛成绩与评优争先挂靠;鼓励与指导学生参与校外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大医工匠”;邀请医学领域专家来校展示职业技能,向学生诠释工匠精神。同时以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将专业能力锻炼应用于日常教学培养,通过构建“双师型”队伍、建立实训基地等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4.3 育“匠文”
文化氛围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肥沃土壤,医学院应当结合自身实际,融合工匠精神,培育出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首先应围绕德育主线,建立起以医学伦理教育、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敬畏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医学院校文化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对医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如在开学典礼中开展“医学生宣誓”主题活动,通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日内瓦宣言》《爱丁堡宣言》《医师宣言》《医学生誓言》来对自身的行为规范进行承诺,让初入校园的医学生牢记医者的神圣使命;开展一年一度的“授帽仪式”,向学生宣扬南丁格尔精神;在班会等日常教学活动中播放“最美医者”纪录片,传承医者奉献精神。其次,更需在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打造“工匠化”熏陶的环境氛围[9]。高校应以附属医院、实习医院、教学医院等为教学载体,结合教学需求构建真实情境,例如收集医学专家的工作笔记、科研论文;展示名医名师医术训练实物;观看医学英才纪录片等,通过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予以学生强烈的熏陶感染。
5 结论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融入医学生教育,既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当前医疗行业问题的现实需求。工匠精神与医学生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促进医学生职业认同,内化职业道德,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也唯有从铸“匠魂”、炼“匠术”等多维度融合工匠精神,才能够培养出新时代具有较高职业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的医学人才,进而推动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