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掌握技能——“认识人民币(1)”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12-17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范碧蓉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范碧蓉
一、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合作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过去这一章节的教学,一般是以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主。通过学前调研,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实践
1.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一张人民币,问:小朋友们,认识吗?在哪里用到人民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超市、商场、公园,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它。在咱们中国流通的钱叫作——人民币。生活中也常用“RMB”缩写形式。(揭示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其明白要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那首先得认识人民币,继而引出课题】
2.师生合作,认识各种币值
(1)我知道
谈话:小朋友们,除了这张100 元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或用过哪些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有序板书:
1 元、2 元、5 元
10 元、20 元、50 元、100 元
1 角、2 角、5 角
1 分、2 分、5 分
总结:现在流通的人民币中,不论面额大小,都和1、2、5 有关。
(2)我认识
出示第五套人民币,谈话:这是现在最常见的第五套,你都认识吗?跟同桌说一说。
谈话:考考你的眼力,开始抢答。(依次出现不同面额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面值)
启发:你们是怎么认识这些人民币的?有什么好办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明确:(1)看数值;(2)看颜色;(3)看大写数。
引导学生重点认识1 角、2 角和5 角的纸币和1 分、2 分、5 分的硬币。
交流后明确:看数字是最常用的认识方法,也可根据颜色、大小等分辨。
(3)我分类
启发:根据人民币不同的特点,把这些样票分分类,同桌合作,互相分一分。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第一种,按元、角、分来分;第二种,按硬币和纸币分;第三种,按面值的大小来分。
(4)我会算
谈话:小丁丁带来了一些钱,帮他算一算。
出示:1 元+2 角=12 元。
启发:对吗?为什么?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只有单位相同的人民币才能直接相加,跟我们的计算方法一样,十位不能和个位相加。
3.组织活动,理解进率
谈话:小亚特别喜欢海宝。她看中了一张价值一元的海宝粘纸,她该怎么付钱?
小组商量有多少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最多。
组织学生交流:先组织交流10 个1 角、5 个2 角、2 个5 角,再交流两种面值凑成的方法。(板书:1 元=10 角)
总结:刚才小朋友在换钱过程中都体会到“1 元=10 角”,反过来读,10 角=1 元。
第一次启发:刚才我们研究了元和角间的关系,那请你猜猜看:1 角=?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 角=10 分。
第二次启发:如果想买一个1 角的海宝小徽章,用1 分来付,需要多少个?用2 分的硬币来付呢?用5 分的呢?
第三次启发:观察这些付钱方法,虽然付的硬币个数不同,但什么是相同的?
通过学生交流总结:总钱数相同,如果用1 张1 角去换10 个1 分,公平吗?换5 个2 分,公平吗?交换的总钱数相等,就是公平的。
谈话:接下来我们玩个换钱的游戏。
出示题目:
(1)我这儿有一个5 角,想把它换成1 角,你该拿出几张1 角呢?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后,选生展台演示。
(2)我有一个一元的,想换5 角,能换几张?
学生独立思考后,选生展台演示。
(3)这样的游戏会吗?小组合作,完成书本第70 页第5 题。
【设计说明:创设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经历当售货员和顾客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 题。提出要求:提醒学生不要把线连到人民币上,要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2)做“想想做做”第2 题。先让学生说说怎么想,再填写。
(3)做练习一第4 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了,再小组交流。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人民币之间的进率和运用人民币】
三、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学生经历建构过程,就必须以儿童原有的数学现实和经验为起点,把数学还原或衍化为“建构原型”,使学习者在调用已有经验,与“建构原型”的碰撞接触中,“引起思维振荡——激起相互作用——实现问题解决——建构数学模型”。同时,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活动中才能积累经验、掌握技能。学生通过认币、换币和取钱、付钱、找钱等一系列具体活动后积累了广泛的经验,对人民币有了鲜明的表象,他们会在头脑中建立起具体的情景和模式,真正对人民币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