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语文要素的古诗教学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为例

2020-12-17哈尔滨市公滨小学朴金艳

小学时代 2020年25期
关键词:边塞诗古诗文本

哈尔滨市公滨小学 朴金艳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是边塞诗中的佳作。诗歌描写出了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中写的。是啊,假如是有利于国家,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祸就躲避、有福就上迎吗?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考题。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在思想上要讲政治,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要有自觉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站位;在行动上讲艺术,多点形象,少点概念。古时的“从军行”和如今“最美逆行”,都旨在“不破楼兰终不还”,英雄们都具有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对学生而言都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读懂诗题,读懂背景

古诗丰富的情感对学生精神的提升、情操的陶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题一般是古诗所写的主要的事、中心,还可以交代写这首诗的背景。但是,有的时候诗题有可能不反映诗的内容,仅仅是表明诗的体式。《从军行》指的是在战士们奔赴战场、戍守边关的时候高声吟唱的歌。所以这是一首边塞诗,写出了戍边将士杀敌的决心和立功的信心。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跨度,五年级学生对边塞诗读得较少,加上其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因此,我自己制作了《塞 边塞 边塞诗》的微课,适时地补充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学习古诗前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操千曲而知音,观万剑后识器”——读出韵味,读懂内心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将知识和情感深深地植入内心深处。

我非常注重“读”。在教学中,在对优美语句的美读、想象读、指名读、潜心默读,对比悟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

1.注重全文通读。“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青”“黑”“白”三色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且更突出光线明暗的作用。王昌龄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于是,将士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2.抓关键字感悟读。我抓住关键字:暗、穿、孤、终,进而使学生自己感悟到:

暗,不仅体现了边地如此荒凉,更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请同学带着这样的心情读。

穿,说明了久戍之艰苦,请男同学带着这份豪情一起来读。

孤,说明战士思归之深切,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来试着读一读。

终,彰显了破敌之豪壮,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壮志一起来读。

3.有韵味教师范读。有韵味的范读能够带领学生更快领略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4.感知文本后选读。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适时的教学点拨、品味、互相启发感悟中与文本的内涵深度吻合。整个过程,老师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地把情感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中。

5.读内心师生对读。通过对“读懂内心”的想象研读,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读悟情,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

6.“精忠报国”齐背。诵读中感悟,以读见悟,直到熟读成诵。

这里的“读”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的地读,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零距离读,使学生进入诗人、亲人、人民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这样,领悟寓意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我在此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既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懂责任

离开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在本课的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中国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

而今来袭,如何面对,调整心态,做好防护,懂得感恩,敬畏生命,爱家爱国,做好自己……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大考”。

我有语言训练意识,这种训练并非机械的,而是必要的、有效的而又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读懂部分,我从“关键词”入手,是在一种自然、舒畅的情境中无痕迹地对学生进行着爱国教育和语言训练。感悟带给我们的变化,抓住“家国情怀”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让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在细细的品味中、在有条理的复述中,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指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这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对此次特殊时期有更多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明理导行。

板书的设计着眼于古诗中的关键字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感情。

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思想,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实现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次次对话。以上的教学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古诗学完了,可师生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思考,对文本的深度阅读还没有结束。由此,我让学生走进“边塞诗”,激发阅读的兴趣。整个的教学过程犹如剥笋,层层剥减,充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在读书、体会、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在体验中领会文本精髓,滋养学生的心灵,读懂“大考”,懂得承担责任,感悟“民族精神”,拥有“家国情怀”,获得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丰收。

猜你喜欢

边塞诗古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拟古诗”之我见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河西走廊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