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0-12-17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秀琴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金秀琴
在我国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良好的品德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不仅是因为良好品德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更因为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品德与价值观所代表的软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输送,更是价值的输送和观念的输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独立人格的意识。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合作探究、实践学习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一、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向学生们传输正确的品德观念,通过教师对社会中良好示例的讲解,让学生对品德二字有更深刻的把握,这对于养成学生健全人格以及培育正确的价值观都是有所帮助的。比如,在课堂中讲解孔孟之道,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孔子为实现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百姓安居乐业而做的努力,他周游列国不知疲累地劝说国家君主放弃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就时代特征来看,在这样一个发扬个人主体性的年代,社会也需要科学正确的集体观念的引导,很多人在价值观念以及道德上会走偏,就是因为从小生长环境中缺乏价值的引领。比如对于“诚信”一课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类不诚信现象所导致的后果来阐述诚信的重要性,通过举反例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
2.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当下品德与社会课程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一些老师太过于依赖课本和说教形式,而这门课程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太过于依赖教材和说教会导致这门课程变得枯燥而又乏味。它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联系起知识与社会两端,通过关注社会新闻热点,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这对于加强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但大多数老师局限于课堂之内,这使得一门本该相当灵活的课程变得死板。这种教学方式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存在很大差距, 不能促进小学生的成长。
第二,这门课程的考查形式也存在一定问题。这门课程在本质上和语数英等科目是不同的,因此死板地通过结构式卷子考查相关知识点,就算学生们能够回答出来,与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初心也是相违背的。
第三,教师授课内容缺乏创新。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列举大量例子加深学生印象,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古老的重复的例子被反复使用,这无疑会使得教学效果大减。而只有贴近实际与当下,通过结合社会或身边事例,才能使得相关知识活跃起来,从而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比如,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生态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讲堂上自由发表看法,个人该如何应对?如果给政府提意见,又要提出哪些意见?
二、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途径
在对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的必要性以及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之后。有必要对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做一番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提升教学效果,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1.贴近学生生活,架起生活与所学内容的桥梁。这是由于品德与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这门课程的自身属性要求我们必须贴近生活,不然不管是对品德的探讨还是对社会的探讨都会犹如空中楼阁。个人品德也总是在生活中才得以显现,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生活,体会他人的奉献和付出。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父母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观察,让他们明白父母的奉献不是理所应当的,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他们也能明白为何良好品德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生活充满学习的素材,教育学家也认为,学生们进入课堂前并不只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生活的经验入场的。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生活观察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他们便能够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观念与认知。
2.关注学生需求,引发学生探索兴趣。上文也提到,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点,一味地通过说教形式进行教学,而当今学生个性又十分强烈,他们明显无法接受这种说教式的填鸭式教学,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比如,在“如何理财”一课中,让学生个人对自己理财方式进行介绍以及相互讨论,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思想品德的实践性。教育学是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算站得住脚。而思想品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之时,多鼓励与引导学生们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体验相结合,从而不仅能够使学生将知识更深刻地内化于心,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入工厂,让学生更贴切地感受生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总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不仅能够使教育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最主要的是它能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将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有的价值观念与知识更好地传输到学生们身上,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