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说理”课堂的应用
2020-12-17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南塘小学余清波
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南塘小学 余清波
“说理”课堂是指学生通过讲道理、摆证据等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明确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感知数学公式、定理等的产生过程,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使学生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发现知识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笔者结合自身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说理”教学的经验,提出基于核心素养下教师所具备的理念革新、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以及“说理”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路径。
一、教师方面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核心素养很大程度决定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能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说理”课堂,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课堂转型和教学变革,而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1.教学理念的革新
理念的革新是一切教育变革的先导,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说理”课堂不同于以往的“灌注式”教学,提倡学生的说理,而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解,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理念,从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学会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接受学生在说理过程中犯的错误,在学生遇到“死胡同”时为学生指出其他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探索。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革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专业能力的提升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或手段都强调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说理”课堂也不例外。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平时的教学经验累积外,教师还要积极参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举办的培训或进修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要善于向优秀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开拓视野宽思路,增长见识丰内涵,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并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教学能力作适当的调整。另外,“说理”课堂还要求教师要搜集各种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研究人员在其中经历的辛苦,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将其顺利与教学内容整合成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说理”过程中不断地经历和感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逻辑、创新等思维能力。
二、学生方面
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直观想象、运算能力、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其中,数据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地解释数据能力、推断或决策能力;而逻辑推理、运算能力是最具有数学特点和功能的最基本的两种素养。如何在“说理”课堂中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并学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进步。在“说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上述内容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学生能否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顺利完成推理并能自如表达。
例如,课本中对于“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给出了几个步骤和图片,教师可以给出问题:“为什么课本中将圆的面积作为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你觉得这是不是违背了数学知识探究中的严谨性原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课本,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和推理完成圆的面积的推导。由于学生在“说理”过程中必须将“圆的面积可以用长方形替代”或“圆的面积不可以用长方形替代”阐述清楚,这将完善学生对于圆的面积的认知,并在“说理”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逻辑能力,只有逻辑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将观点阐述清楚。另外,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双边活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学生“说理”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在学生的“说理”进程有卡顿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表扬,或给予信赖的眼神交流,或给予温柔的手势动作,或给予亲切的肢体语言,给予学生勇气和信心,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说理”过程。
2.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计算,但由于计算题看起来比较枯燥,且学生容易将各种运算规则混淆,导致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运算比较反感。教师可以利用“说理”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到运算公式背后的故事,也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运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于公式的理解和探究,有助于学生在“说理”中揭开运算公式的神秘面纱,从而将其吸收为自己的知识。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经历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会积极调动头脑中有关运算的原有知识储备,增加学生对于算理的认知,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习惯性地以整数乘法的方式进行运算,可是却被小数点难住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抛弃之前的整数乘法运算规则,重新探究小数乘法的运算,并让学生以说理的形式进行。由于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成组,互相说说自己对于小数乘法的理解和运算规则的推导,两人可以互相指出对方说理过程中的不严谨或错误之处,并一同完善。此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过程,明确大多数学生在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在集体讲解和有针对性的讲解时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因材施教,增强教师授课的有效性。在学生的谈论和探究结束后,也就是学生确信自己的“说理”过程比较严谨时,教师可以指名几个学生进行说理阐述。学生甲:“比如0.3×5,把我们接触到的整数乘法去除,那就要从小数的加法入手,0.3×5=0.3+0.3+0.3+0.3+0.3=1.5,再把我们学习的整数乘法代入,0.3×5 可以先看成整数3×5,3×5=15。这明显与小数加法的结果不同,可以发现1.5 和15 之间多了一个小数点,也就是之前0.3 和3之间的小数点。可以说,把0.3 扩大了10 倍,就要把15 缩小10 倍。”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推导过程相对比较严谨,学生对于运算过程内部的守恒定律运用得也相当熟练,这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3.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生在进行“说理”前必经的一个阶段就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学生需要充分准备该数学问题涉及的所有数据,并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筛选出最合适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表达。也就是说,“说理”教学前的准备阶段考查的是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分析推导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主线任务”还是要由学生自己完成,以达到锻炼学生独自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推导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如水杯、花盆、水桶、水管等,让学生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和长度,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求出表面积,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方法通过“说理”的方式进行阐述。学生在“说理”前需要记录所有的数据,同时根据不同圆柱体表面积的不同进行数据的筛选,这要求学生能够“因地制宜”,也就是学会合理使用数据。在分析数据并将其整理为圆柱展开面的数据时,学生会发现圆柱的表面积就是展开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和两个底面积相加,由于物体的结构不同,有些不含底面积,学生在“说理”过程中如有忽视,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
总之,“说理”课堂的开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二者缺一不可,“说理”课堂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教师可以在教学时酌情应用。本文笔者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难免有所疏漏,甚至谬误,其中涉及以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来催化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希望能为一线数学教师构建“说理”课堂提供些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