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检查方法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16商金元

医疗装备 2020年21期
关键词:椎间隙结核椎体

商金元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内蒙古牙克石 022150)

结核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我国,结核病发病率较高。脊柱结核属全身结核,是常见的骨科疾病,好发于腰椎,胸椎次之,易引起脊椎骨塌陷、椎管内积聚大量结核性脓液,最终导致脊髓压迫,严重时截瘫。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该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2]。脊柱结核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具特异性,往往需结合影像学手段明确诊断结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CR、CT、MRI 等影像学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及。本研究探讨CR、CT、MRI 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8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79例;年龄19~49岁,平均(25.8±8.4)岁;病程1~47个月,平均(12.2±4.4)个月;其中,腰椎结核87例,胸椎结核54例,胸腰椎结核7例。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研究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手术病理结果确诊为脊柱结核的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脊柱疾病的患者;合并重要脏器组织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认知交流障碍的患者;既往有脊柱手术史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R、CT、MRI检查。(1)CR检查:采用数字X线机(东软,NAX-1000RF型)进行检查,影像板为24 cm×30 cm、35 cm×35 cm、35 cm×43 cm,打印机为干式激光打印机,对患者行常规仰卧前后位、左侧卧位的CR平片摄片。(2)CT检查: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型),设置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5 mm,管电流为140~280 mA,管电压为120~140 kV,采用连续扫描方法对可疑病变区域进行平扫;随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100 ml 60%泛影葡胺,注射速率为2.5 ml/s,进行增强扫描。(3)MRI检查:使用超导磁共振成像仪(美国GE公司,1.5T新光纤 Brivo MR-355型),采用SE序列的T1WI、T2WI、STIR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扫描成像,设置层厚为5~8 mm,层间距为0.5~1.0 mm;同时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剂量为0.1 mmol/kg。

1.3 临床评价

比较CR、CT、MRI 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准确率及病变征象的检出率(病变征象包括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寒性脓肿、死骨形成、椎管受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R、CT、MRI 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CR、CT、MRI 诊断脊柱结核的准确率分别为81.08%(120/148)、85.81%(127/148)、88.51%(131/14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0,P=0.191);误诊/漏诊率分别为18.92%(28/148)、14.19%(21/148)、11.49%(17/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10,P=0.191)。

2.2 CR、CT、MRI 的病变征象检出率比较

148例患者共累及230个椎体,其中,腰椎172个,胸椎58个。MRI 对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寒性脓肿、椎管受累的检出率均高于CR 和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 检查对死骨形成的检出率高于CR 和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 检查对椎体骨质破坏、寒性脓肿、椎管受累的检出率高于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 对椎间隙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与MRI对死骨形成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脊柱结核属继发性结核病,好发于20~30岁的人群,原发灶多位于胸部,脊柱结核只是感染的局部表现,常见的传播方式为血行传播。脊柱结核的不同发病部位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腰椎、胸椎、颈椎、骶椎。因脊柱结核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常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临床上常采用影像学手段辅助诊断。

表1 CR、CT、MRI 的病变征象检出率比较[个(%)]

CR、CT、MRI 是常用的诊断脊柱结核的影像学方法,椎间隙消失或狭窄是脊柱结核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之一[3]。CR 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的优点,能清晰显示患者的脊椎间隙及病变椎体的骨质改变,但因脊柱的结构较为复杂,CR 难以检出较为轻微的骨质改变[4]。CT 能显示密度差异非常小的结构,还可进行重叠扫描,且无组织结构重叠,能够清晰显示椎体及附近解剖结构、病理结构,显示死骨、钙化的优势尤为明显[5];其虽能显示出骨质硬化、增生、钙化、软组织异常等,但无法显示出椎间隙的异常,对椎间隙狭窄的检出率较低。MRI 的软组织分辨力高,且可在任意切面成像,能够清晰显示病灶范围、软骨组织、椎间盘的异常,并可显示椎间盘的轻微炎症反应。与CT 比较,MRI 对椎体骨炎、椎体破坏、骨内小脓肿的敏感性高,可能是由于MRI 对组织内蛋白质、水含量的改变十分敏感,能清晰显示受累椎体、椎旁软组织的信号改变[6],但MRI检查对椎体的骨质钙化及死骨形成的检出率不高,难以检出溶骨性破坏的改变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CR、CT、MRI 检查诊断脊柱结核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征象检出率上,3种方法各有其优势。

综上所述,CR、CT、MRI 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各有优缺点,临床医师在诊断中应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合理选择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必要时可联合多种影像学手段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脊柱结核的早期检出率。

猜你喜欢

椎间隙结核椎体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后MRI影像学疗效评价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一度浪漫的结核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